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P9

  ..續本文上一頁

  二行不退:念佛之人,不但斷見思煩惱,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更能進而回小向大,從空出假,涉俗利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生實報土,分證常寂光,不退菩薩爲伴侶,是行不退。

  叁位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須斷見思,破我執,證真谛,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往生極樂,不一定要斷惑證真,但能一心念佛,乃至臨終十念,亦可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即可永離退墮之緣,直至華開見佛,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聞佛法,樂修大乘,便證行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位不退。

  四畢竟不退:指普通一般衆生,不管是有心或無心,無論是一心或是散亂心,但能一稱彌陀聖號,或一念他方佛名,皆是成佛的真因,甚或但聞他人稱念佛號,亦種善根。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如佛在世時,有一老人,八萬劫前,身爲樵夫,因畏老虎扒樹避之,虎從樹下經過,由于恐怖,不覺稱念“南無佛”。謹此一念善根因緣,終于八萬劫後,得遇釋尊,聞法得度,就是畢竟不退。

  經言:“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指四種不退中的前叁種:念不退,行不退,與位不退。

  彌陀疏鈔說:有五種因緣故得不退:

  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

  叁、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四、純以諸菩薩爲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

  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又阿彌陀經通贊疏中:“問:生居淨土,何故不退?答:無五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叁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诤,所以不退。”

  一生補處,是圓證叁不退的別名。圓證叁不退的菩薩,盡此一生,就可以補佛之處,就可以成佛。如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侯補佛位。又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現輔助阿彌陀佛,教化度生,候補阿彌陀佛之處。大勢至菩薩,候補觀音菩薩之處,此外,其他凡是生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得叁不退轉,位居一生補處的菩薩。因爲彼土衆生,壽命特別長,故多能于一生之中,成辦佛事,能于十方世界,候補作佛。

  楞伽經說:“十方諸刹土,衆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菩薩,不但其數甚多,而且非一般算數或譬喻之所能知之。故經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此正顯示極樂淨土的殊勝,不但佛光無量,佛壽無量,佛的弟子無量,而且佛弟子中,證叁不退轉,又可以一生補佛之處的菩薩亦無量。如斯勝境,我們當然應該發願,往生彼佛國土。

  (2)與諸善人聚會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我們既然得知極樂國土,不但依正莊嚴,同時衆生生者,皆證叁不退轉,皆一生成辦佛事,位居補處,就應該及早發願,往生彼國,以分享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美妙。否則,聞而不信,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豈非辜負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的初衷,及其拔苦與樂的悲願?故釋尊于此,特別提出勸導:“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爲甚麼呢?因爲往生極樂國土,即“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是”,指前文所說,衆多一生補處的菩薩。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善人,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故言:“諸上善人”。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視爲勝友。”環境如斯,何等美妙而殊勝?我等若想享受如斯微妙勝境,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除了信、願之外,還需要精進念佛。古往今來,一心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雨點,不勝枚舉。

  晉朝慧遠法師,一生力倡淨土法門,自行化他。特別于盧山,結茅蓬領衆念佛,澄心系想,日夜無間。十九年後,于般若臺,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諸菩薩衆。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即端坐而逝。

  唐朝善導大師,亦倡導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每念佛一聲,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念佛十聲、百聲,光亦如是。故其居處,常光明滿室,當時的皇帝聞知其事,特名大師所居之處爲光明寺。後自知時至,于柳樹上端坐而化。

  又懷玉禅師,臺州人,精進念佛,常坐不臥,曾誦彌陀經叁十萬遍。一日,見西方聖衆,多如恒河沙數,有人手執銀臺,從窗而入。師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取金臺,爲何只得銀臺?銀臺遂隱,玉師感激,倍加精進。叁七日後,見佛滿空中,即對弟子說:金臺來迎,我要往生淨土了。即含笑合掌,念佛而逝。

  (叁)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證

  (1)善根福德因緣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甚麼是善根?菩提正道,是成佛的親因,就是善根;甚麼是福德?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助緣,就是福德。二乘聖人,但求自利,得少爲足,不再發菩提心,廣度衆生,是善根少。人道與天道衆生,雖然有人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但不知回向無上菩提,只求人天福報,屬于有漏善業,是福德少。凡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都不可能往生極樂國土。

  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又能稱性念佛,求生淨土的衆生,始可往生。因爲稱性念佛的人,能夠圓滿具足五種菩提心,是善中善;稱性念佛之人,一稱彌陀聖號,即衆德俱備,統攝萬行而無遺,是福中福。

  念佛人求出生死輪回,往生彼國,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後,再來娑婆世界,廣度衆生,滿菩提願,是發心菩提。持名念佛,正念相繼,能夠斷除妄想,自然降伏煩惱,是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心口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明心菩提。念佛人速得無生忍,疾出生死,證一切智,是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圓證叁不退轉,一生即可以補佛之處,將來必定成佛,是無上菩提。大悲經言:“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所以修持念佛法門的人,是善中之善。

  稱揚諸佛功德經中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叁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刹。”大智度論亦說:“譬如有人,初生墜地,即能日行千裏;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于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可知持名念佛,是福中福。

  善中善是多善,福中福是多福;一定要多善多福的人,然後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所以釋尊告訴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持名念佛功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宿植善根,敬信叁寶,心地善良的男女,包括出家及在家的四衆弟子,乃至六道衆生中的善類,凡有福德因緣,得聞阿彌陀佛名,即生信心,執持名號的有情。執持名號,是四種念佛法門中的持名念佛。修行人能夠專心一意,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淨念相繼,即是持名念佛。

  其次是于靜室中,設置佛壇,供奉西方叁聖的聖像,口念彌陀,目注聖像,如法華經雲:“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是觀像念佛。

  若然口念彌陀,心中觀想,彌陀聖衆,相好莊嚴,同時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如佛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是觀想念佛。

  若能在觀想念佛的同時,又能明白極樂國土,唯心所現;雖然依正莊嚴,但不離人心當念;能念的我,所念之佛,形相雖殊,理性無二。如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實相念佛。

  釋尊告訴舍利弗:若有善根深厚,福德殊勝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有機會,得聞阿彌陀佛的聖號,就能夠執持名號,專心系念,行念,坐亦念,晝念,夜亦念,行住坐臥,晝夜六時,無時不念,無刻不念,念念相繼,念念無間,如是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但得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便現在其前。

  七字,是人間最歡喜運用的數目,例如:世界各地,皆規定七天爲一周,周一至周六辦公,周日例必休息。即使是學佛的人,修持佛法,亦喜歡以七日爲期,念佛是七日,拜忏是七天,或叁七二十一天,念經持咒,少則七遍,多則或二十一遍,或七七四十九遍。

  鼓音聲經言:“令念彼佛名號,七日七夜,六時禮拜。”賢愚經亦言:“持戒專念七日,亦得往生。”今釋尊勸導衆生,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亦以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乃至七日,以求一心不亂。

  衆生根機有利鈍,業障有淺深,有人念佛一日,即得一心不亂;有人念二日,或叁日,甚至要七日,始得一心不亂。當然亦有人念七七四十九日,或四十九月,四十九年,甚至終其一生念佛,亦未必得一心不亂者。此中若一日至七日,只是舉其大概而言。

  佛說無量壽經,則定十日爲期。如經言:“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刹。”

  鼓音王經說:“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般舟叁昧經,則定九十日。經言:“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叁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文殊般若經說:“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叁昧。”但阿彌陀佛,因中發願:“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刹。”故時間的長短,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于念佛的人,是否能夠一心不亂。如果能夠一心不亂,即使是少至十念,亦可以往生佛國。

  一心有二,若一心系念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異念;如是斷見思…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