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P4

  ..续本文上一页拔其手而食,小鬼取尸手补之,遂疑此身非我,逢人便问:“汝见我否?”僧答之曰:“本是他遗体,非我所有。”闻言即悟此身,偶然和合,便证道果,入定心无倒乱,故得无倒乱第一名。

  “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译名大路边。槃陀伽,译继道。因为兄弟相继于道旁而生。少失依恬,故随兄从佛出家。因根性愚钝,五百罗汉同教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观时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学习百日,不能成诵。兄恼其愚,遣令返家。途中遇佛,度归精舍,教以扫帚二字,仍然得前忘后。阿难问佛,何以愚痴至此?佛言:继道过去于迦叶佛时,曾是三藏法师,因吝不诲,故遭此报。

  佛因悯其愚蠢,教他修习数息观,平常人鼻中出入气息,共有四相:有声名风,结滞名气,出入不尽名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名息。天台止观调息,当离风、气、喘三相,而幽绵自在。继道先观鼻息唯调出入,工夫纯熟;心渐微细,继而穷其生灭,唯是一心。日久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微细行相,而得漏尽,成阿罗汉。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学习,若肯勤苦修学,下愚亦可以获上智。

  “难陀”,译名喜,是佛同父异母的亲弟,以善根力,具三十相,矮佛四指,身亦金色;入众中,不识者,以为佛至。初出家时,因妻艳丽,心常眷恋,思念不已,未能专心入定。后佛教其修观鼻端白:当修观时,两目注视鼻端之处,微有白相,全摄散乱心,得以入定。

  “阿难陀”,译名庆喜。是佛的堂弟,白饭王之幼子,净饭王先得太子成道之报,后白饭王入,报生幼子,请王赐名,故赐名庆喜。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二十岁时,从佛出家,请佛将二十年来所说之法,为之重说一次,悉能记忆,故迦叶尊者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灭度后,结集三藏时,阿难主持结集经藏。此经亦是阿难尊者结集经藏时,重诵佛语而记录下来,经过罗什法师之翻译,而弘传中国,而且是佛门晚课必诵的经典。

  “罗侯罗”,译名覆障。因过去生中,曾为高僧坐禅,为鼠所扰,而塞鼠洞六日,故感报在母胎六年,因名覆障。是佛之子,佛为太子时,意欲出家,父王以未有孙儿为难,太子即指耶输陀罗腹言:“她已有孕。”耶输一惊,即觉成孕。但太子出家后,六年始生罗侯罗,恶名流布,诸释种皆愤恨,欲置母子于死地。耶输自认清白,欲雪不白之冤,求王设一火坑誓言:“若非释种,母子俱灭。若是太子遗体,天当为证。”然后抱子投坑,火化红莲,托耶输体,母子无损,国人始信而息谤。太子成佛后,回王宫说法,度罗侯罗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译名牛司。因宿世为小沙弥时,见老比丘诵经,戏言:“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证阿罗汉果,命速忏悔。当时虽曾至诚忏悔,仍然五百世堕落为牛。由持戒修福之力,虽受牛身,皆为牛中之王。报尽为人,以其余报未尽,宿习未除,生生世世,尚事虚哨,有牛饲疾,因得牛饲之名。今随佛出家,已证圣果,佛恐怕世间人不知其德,因其形异而讥谤,又获罪报,是以令居天上。诸天人都有神通,皆知其是已证四果的圣人,而敬奉之。故佛弟子中,受天人供养第一。

  佛入灭时,迦叶尊者聚众结集佛经,遣年少阿罗汉上天礼足,请下人间共集佛经,始知佛及舍利弗,均已入灭,即说偈曰:“侨梵波提接足礼,十方圣众大德僧,象王已去象子随,世尊入灭我亦灭。”说毕腾空现通,入火光三昧,舍利从空下降,天人起塔供养。

  “宾头卢颇罗堕”,宾头卢是名,译不动。颇罗堕是姓,译利根。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为往昔,有树提长者,以钵置于刹竿之上,对众人言:“谁能取钵,当施与之。”时尊者已证圣果,即显神通,伸手取钵,因此遭佛诃责,不许入灭,留身世间,应末世供。故今每于佛欢喜日,僧团设斋供佛及僧时,尊者必然驾临受供。

  “迦留陀夷”,译名黑光。因其身体肤色粗黑而有光,人见惊骇。佛因此禁令出家人夜行,佛弟子中教化第一。因其教化夫妇同证道果者数满千人,摩夜夫人事之如师。

  “摩诃劫宾那”译名房宿。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因其父母祷星宿求子,因感二十八宿中之第四房宿投生。

  “薄拘罗”译名善容。薄拘罗经云:“我于正法中学道以来,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弹指顷头痛者,未曾忆服药乃至一片阿梨勒﹙果名﹚”。因此尊者,过去于毗婆尸佛时,曾以阿梨勒果,施给一位已经证辟支佛果的病僧。自此以来,九十一劫,皆得无病,及不夭折。又因持不杀戒,感得五不死之报﹙火不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伤﹚

  据传说:尊者初生时,现一肉团形,母以为怪,遂欲处死。初置锅中煎之,不死;复置釜中煮之,不死;复投水中,不死;为巨鱼吞噬,不死;鱼又为捕鱼人所获而割之,亦不死。卒为渔人养育成人,后随佛出家,得证圣果,颜容端正,且享寿一百六十岁,故称寿命第一。

  “阿耨楼陀”译无贫。又名阿那律陀,译如意。曾于往昔饥荒之世,以一钵稗饭供养辟支佛,故感得九十一劫以来,不受贫穷,常得如意。阿耨楼陀是佛堂弟,摩诃男是其亲兄,随佛出家后常喜睡眠,楞严经尊者自说:“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由于尊者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故获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二字,是指前文所列的十六位尊者,“等”,是等于其余未列名之众。此千二百五十人皆是佛弟子中之大弟子。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今于弟子之前冠以“大”字,正显示此等比丘,不但本大,行亦大;不但发心大,神通亦大;不但修行大,证果亦大。

  法华经言:“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异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楞严经舍利弗自说:“我旷劫来:全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目连亦说:“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阿难尊者于楞严会上立弘誓言:“五浊恶性誓先入,如一众生末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准是可知,众比丘皆是大菩萨示现。

  法华经授记,舍利弗当来成佛,号华光如来。迦叶尊者成佛名:光明如来。迦旃延成佛名:阎那提金光佛。大目犍连成佛,名为多摩罗跋旃檀香佛。阿难成佛名: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罗侯罗成佛名:七宝华佛……是以此等大比丘,是佛大弟子中之大弟子。

  (2)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译名觉有情。若据自利解释,“觉”指菩萨自觉的心,“有情”指菩萨自己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生命,均称有情。可知菩萨,并不是指泥塑、木雕、或是玉琢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但此等生命,并非一般迷情的众生,而是已经觉悟的有情,故名觉有情。

  若依利他解释:“觉”是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

  若据自利利他释:“觉”是菩萨上求的佛道;“有情”是菩萨下化的众生。菩萨能够上求佛道以自利,又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觉,利他是觉他。自觉是智慧,觉他是慈悲。凡是能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悲智双运的人,皆名觉有情。

  “摩诃萨”译大,“诸”是众多,意思是说:当佛说阿弥陀经时,不但有诸大弟子在座,同时有众多的大菩萨在座。大菩萨显非凡夫菩萨,或是权乘菩萨,而是法身大士,分证佛功德者,甚或是从佛道中再来的佛菩萨。其名是: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译名妙德。因其功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又译名:妙吉祥。因其出生时,有光明满室,甘露盈庭,神开伏藏,地涌七珍,鸡生凤凰,猪娩龙子,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等十种吉祥瑞相,故父母名之为妙吉祥。

  首楞严三昧经说:此菩萨过去成佛,号龙种净尊王佛。央掘摩罗经说:此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悲华经说:此菩萨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若有众生得闻普现如来名,能消灭五无间罪。

  准上诸经,可知文殊菩萨,本居佛位,迹现菩萨而已。法王,是佛之通称,法王子,是法身大士的雅号。以法身大士,能代佛弘法,能继承如来的家业,故被称为法王子。今文殊师利菩萨,本是如来,迹现大菩萨,本迹合称,名法王子。

  佛经说法王之子有三: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今文殊师利菩萨于真子中,尤为上首。在华严经,能为根本师;在法华经,为诸佛师;在楞严经,为择法师;在本经则为影响众,居诸大菩萨之首。

  “阿逸多菩萨”。梵语阿逸多,译言:无能胜,是名。其姓弥勒,译慈氏。由于菩萨证得慈心三昧,故又名慈无能胜。现居欲界第四天,为知足天王,候补作佛,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释迦牟尼佛,于贤劫第九劫的减劫中,人寿百岁时成佛。如是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人性恶劣,无复以加,草木皆兵,众生苦恼不堪。以其极苦,而思向善,所以人寿转增。如是凡过一百年,人寿增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即降生人间,朝坐道场,晚即成佛。

  菩萨处胎经中佛说:“弥勒当知,汝复受托,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届时所坐的菩提树,其形如龙,菩萨成道,树即开花;菩萨即于此树下三会说法,故称:龙华三会。初会度九十九亿人,成阿罗汉;次会度九十六亿人,成无学道;第三会度九十三亿人,成阿罗汉。从此游行十方,所化众生无量。凡于释尊的佛法中,曾种善根者,…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