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得值遇弥勒佛,闻法开悟。
“乾陀诃提菩萨”,乾陀诃提译不休息。此菩萨于久远劫来,常修利他之行,世界无边,众生无尽,业海茫茫,爱河滔滔,菩萨为拯溺度众生,从不休息,故得是名。
“常精进菩萨”。常精进与不休息名殊义同,其行亦同。谓此菩萨,常常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从不休息,绝无厌倦之心,故名常精进。
“如是”。是指文殊师利大菩萨、阿逸多大菩萨、乾陀诃提大菩萨、常精进大菩萨。“等”,是等于在座其他深位菩萨。此等众多菩萨,不但行深智亦深,已证妙觉,或已证等觉,位邻极圣,故名大菩萨。
(3)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译名:能为主。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未来成佛,号无著尊如来。佛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像法中,有个贫穷女人,因见迦叶佛像金箔脱落,本应重敷金箔,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向其他三十二人劝募,集资以敷佛金。由是福德,报为三十三天主,其余出资随喜功德的三十二人,亦由此福报,成为其余三十二天的天子。
“等”。是上等于夜摩天、兜率陀天,甚至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下等于三十三天以下,四天王天。四天王位居须弥山腰,东方名持国天王,宫殿建于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宫殿建于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宫殿建于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宫殿建于水晶埵。此四王统领八部鬼神,护持世间,故又被称:护世四王。
金光明经言:“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等,名护世王。”是忉利天主的外臣。
“无量诸天”,是指婆婆世界国土,三界二十八天以外,还有其他大千世界诸天,其数不可数量,故曰:无量诸天。
“大众”,是指八部鬼神,人非人等。
“俱”,是俱皆聚集在一起。总而言之,佛说此阿弥陀经时,不但有常随众的诸大比丘在座,还有无量大菩萨,无量诸天,以及无量鬼神、人非人等大众,俱皆在座,共听佛说此净土法门。不但可以启发人的信心,更显示净土法门的广大,无机不收,三根普被。
二、正宗分
(一)总明依正庄严令生信
(1)标极乐依正之名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是指诸大弟子,诸大菩萨,无量诸天,以及无量人非人等,俱聚会于佛前之时,亦是释尊观察机情,此等大众,应以圆收圆超法门得度之时,故不待放光现瑞,不待弟子发起请问而自说之时。
或问:当时在会者众多,何以佛不告诉其他诸大弟子,或诸大菩萨,而独告长老舍利弗?当知,净土法门,收机甚广;上中下根机的众生,皆可以念佛,皆可以往生,绝对圆融,不可思议;非大智大慧者,不能真信不疑。如华严经言:“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以一切智故。”诸佛如此,阿弥陀佛亦然,故知阿弥陀佛是以智慧功德成就净土庄严,而诸修净土法门者,若以智生信,则是正信;以智发愿,便是弘愿;以智起行,即是妙行。若信、若愿、若行,皆非智者不可。故佛独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曰:从此娑婆世界,向西方横过十万亿佛国土,彼处有一世界,名曰:“极乐”。
一佛教化的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中说:世间最高的山是须弥山。梵语须弥,译名妙高。因为此山的高度,入海八万由旬,出海也八万由旬高﹙一由旬等于中国四十里﹚,由众宝所成,故名妙高。
此山的四周,围绕香水海。海的四周又有纯是黄金所成的金山;金山之外复有海,海之外复有山。如是七重,故名七香水海、七金山。第七重金山之外,围绕碱水海,碱水海之外,有山围绕,名大铁围山。此山之东,有东胜神州,之西有西牛货州,之南有南瞻部州,之北有北俱卢州。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南胆部州,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地方。如是合九山八海,与四大部州,上至六欲天,为色界初禅天所盖覆,名一小世界。
积一千个小世界,上至初禅,为二禅天所覆,名一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为二禅天所覆,名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三禅天,为四禅天所覆,名一大千世界;以其三次言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今言:超过十万亿佛土,即是超越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然后是极乐世界之所在。
佛土有四:一名常寂光土:是诸佛极果圣人所居;二名实报庄严土:亦名无障碍土,是法身大士所居;三名方便有余土,是二乘圣人所居;四名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众生所共居。四土胜劣不同,净秽亦异。
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依报则山石瓦砾,荆棘处处;正报,则地狱、鬼、畜、阿修罗等充塞其中。而且五浊炽然,众苦充满,故名秽土。
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依报,则八德七珍,庄严美妙;正报,则仅人天,尚且不闻恶道的名字,何况有三恶道众生?故名净土。
又净土众生,与阿弥陀佛同居,便是常寂光土;与诸菩萨圣众同居,便是实报庄严土;与诸声闻圣众同居,便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被称为净土。
据华严经说:每一世界种,有二十层高,每一层中,复有无量诸佛国土。今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是在一世界种中之第十三层,故从此娑婆世界,向西方平横通过,经十万亿诸佛国土,便可以到达极乐世界。虽然,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但念佛之人,若能一心不乱,则自性弥陀,不离当念。所谓:“人人分土,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则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何远之有?
观无量寿经中佛告韦提希夫人:“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弥陀疏钞说:“心包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又说:“极乐净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修净土者读此,再三深思,当明佛旨。
“其土有佛”,是承上文“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是依报,有依报当然有正报,是以释尊紧接上文,指出:“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现在,简非过去,亦非未来,而是现在。
在婆婆世界言:迦叶如来是过去佛,弥勒菩萨是当来佛,释尊是现在佛。然释尊已于双林示灭,欲见无由;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我们欲想见佛闻法,当立即发愿,精勤持名,求佛接引,往生净土,亲觐弥陀;何必留恋娑婆,徙自悲伤?古人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能不警惕?
(2)显极乐功德庄严
1.释极乐世界之名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初三句是征询极乐之名,后四句是解释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名为极乐的理由。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众苦充满的五浊恶世,除了诸佛菩萨,乘愿再来之外,凡是来此娑婆世界受生的众生,皆与众苦结下不解之缘,时刻都被众苦包围,生时苦,老时也苦,病苦,死更苦。
人生之初,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之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皮肤的感受,痛如刀割,苦不堪言:唯有呱呱大叫。
人的生命,由幼年而童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壮年。当人年富力强之时,壮志凌云,雄心万丈,野心渤渤,每为前途的幢憬而搏斗,为美丽的梦想而努力;可惜,世途崎岖,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求不得苦,随时出现。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是何等的悲哀与失望?
人生聚散无常,当人被环境所逼,要与至爱的人分开,或自己的亲人,不幸遭遇意外,一别成永诀,所谓:“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这种“爱别离苦”,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还有,曾经侵犯或伤害自己的人,偏偏要朝夕见面,或同事共处,所谓:“冤憎会苦”,内心又是多么的难堪?至于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之间的磨擦,以及怨偶逆子的相对,真教人寝食难安。
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当你“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商场角逐,应酬繁忙,一旦病倒,然后发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已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或医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饱受病苦煎熬,又是多么的苦恼?
即使有人一生幸运,商场得志,学业成功,事业成就,家庭美满,一切如意,没有求不得苦,没有爱别离苦,没有冤憎会苦,又百病不侵,健康长寿吧,但“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行步龙钟,老之既至,风烛残年,生命无几,如果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内心苦恼,又能向谁申诉?
美国的老人,虽然有政府的退休金养老,有疗养院,或老人院照顾,但老苦逼人,并非物质可以弥补,也不是金钱可以挽救,一旦死神降临,“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生前所拥有的金钱,地位,势力与名誉,一切的一切都要舍离,都要放弃,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赴黄泉,能不悲哀?
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何况人生,除了生理上、心理上八苦交煎之外,随时随地,都会有天灾人祸的降临,意外的发生。风灾、水灾、火灾、海啸、地震,以及很多人为的祸患,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总之,此土众生恒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恼乱身心;无论生命长短,都是在苦难中度过。而极乐世界,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弥陀疏钞说:“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迂,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又说:“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难易十种,以苦乐对之:
一此…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