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皆得值遇彌勒佛,聞法開悟。

  “乾陀诃提菩薩”,乾陀诃提譯不休息。此菩薩于久遠劫來,常修利他之行,世界無邊,衆生無盡,業海茫茫,愛河滔滔,菩薩爲拯溺度衆生,從不休息,故得是名。

  “常精進菩薩”。常精進與不休息名殊義同,其行亦同。謂此菩薩,常常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衆生以利他,從不休息,絕無厭倦之心,故名常精進。

  “如是”。是指文殊師利大菩薩、阿逸多大菩薩、乾陀诃提大菩薩、常精進大菩薩。“等”,是等于在座其他深位菩薩。此等衆多菩薩,不但行深智亦深,已證妙覺,或已證等覺,位鄰極聖,故名大菩薩。

  (3)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釋提桓因”。譯名:能爲主。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未來成佛,號無著尊如來。佛經記載,在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像法中,有個貧窮女人,因見迦葉佛像金箔脫落,本應重敷金箔,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向其他叁十二人勸募,集資以敷佛金。由是福德,報爲叁十叁天主,其余出資隨喜功德的叁十二人,亦由此福報,成爲其余叁十二天的天子。

  “等”。是上等于夜摩天、兜率陀天,甚至色界四禅天、無色界四空天;下等于叁十叁天以下,四天王天。四天王位居須彌山腰,東方名持國天王,宮殿建于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宮殿建于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宮殿建于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宮殿建于水晶埵。此四王統領八部鬼神,護持世間,故又被稱:護世四王。

  金光明經言:“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是忉利天主的外臣。

  “無量諸天”,是指婆婆世界國土,叁界二十八天以外,還有其他大千世界諸天,其數不可數量,故曰:無量諸天。

  “大衆”,是指八部鬼神,人非人等。

  “俱”,是俱皆聚集在一起。總而言之,佛說此阿彌陀經時,不但有常隨衆的諸大比丘在座,還有無量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無量鬼神、人非人等大衆,俱皆在座,共聽佛說此淨土法門。不但可以啓發人的信心,更顯示淨土法門的廣大,無機不收,叁根普被。

  二、正宗分

  (一)總明依正莊嚴令生信

  (1)標極樂依正之名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是指諸大弟子,諸大菩薩,無量諸天,以及無量人非人等,俱聚會于佛前之時,亦是釋尊觀察機情,此等大衆,應以圓收圓超法門得度之時,故不待放光現瑞,不待弟子發起請問而自說之時。

  或問:當時在會者衆多,何以佛不告訴其他諸大弟子,或諸大菩薩,而獨告長老舍利弗?當知,淨土法門,收機甚廣;上中下根機的衆生,皆可以念佛,皆可以往生,絕對圓融,不可思議;非大智大慧者,不能真信不疑。如華嚴經言:“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故。”諸佛如此,阿彌陀佛亦然,故知阿彌陀佛是以智慧功德成就淨土莊嚴,而諸修淨土法門者,若以智生信,則是正信;以智發願,便是弘願;以智起行,即是妙行。若信、若願、若行,皆非智者不可。故佛獨選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曰:從此娑婆世界,向西方橫過十萬億佛國土,彼處有一世界,名曰:“極樂”。

  一佛教化的國土,是叁千大千世界。佛經中說:世間最高的山是須彌山。梵語須彌,譯名妙高。因爲此山的高度,入海八萬由旬,出海也八萬由旬高﹙一由旬等于中國四十裏﹚,由衆寶所成,故名妙高。

  此山的四周,圍繞香水海。海的四周又有純是黃金所成的金山;金山之外複有海,海之外複有山。如是七重,故名七香水海、七金山。第七重金山之外,圍繞堿水海,堿水海之外,有山圍繞,名大鐵圍山。此山之東,有東勝神州,之西有西牛貨州,之南有南瞻部州,之北有北俱盧州。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南膽部州,是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地方。如是合九山八海,與四大部州,上至六欲天,爲色界初禅天所蓋覆,名一小世界。

  積一千個小世界,上至初禅,爲二禅天所覆,名一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爲二禅天所覆,名一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上至叁禅天,爲四禅天所覆,名一大千世界;以其叁次言千,故名:“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所教化的國土,今言:超過十萬億佛土,即是超越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然後是極樂世界之所在。

  佛土有四:一名常寂光土:是諸佛極果聖人所居;二名實報莊嚴土:亦名無障礙土,是法身大士所居;叁名方便有余土,是二乘聖人所居;四名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衆生所共居。四土勝劣不同,淨穢亦異。

  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依報則山石瓦礫,荊棘處處;正報,則地獄、鬼、畜、阿修羅等充塞其中。而且五濁熾然,衆苦充滿,故名穢土。

  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依報,則八德七珍,莊嚴美妙;正報,則僅人天,尚且不聞惡道的名字,何況有叁惡道衆生?故名淨土。

  又淨土衆生,與阿彌陀佛同居,便是常寂光土;與諸菩薩聖衆同居,便是實報莊嚴土;與諸聲聞聖衆同居,便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被稱爲淨土。

  據華嚴經說:每一世界種,有二十層高,每一層中,複有無量諸佛國土。今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是在一世界種中之第十叁層,故從此娑婆世界,向西方平橫通過,經十萬億諸佛國土,便可以到達極樂世界。雖然,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但念佛之人,若能一心不亂,則自性彌陀,不離當念。所謂:“人人分土,本有彌陀;個個心中,總爲淨土。”則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何遠之有?

  觀無量壽經中佛告韋提希夫人:“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彌陀疏鈔說:“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又說:“極樂淨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無在不在。”修淨土者讀此,再叁深思,當明佛旨。

  “其土有佛”,是承上文“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是依報,有依報當然有正報,是以釋尊緊接上文,指出:“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現在,簡非過去,亦非未來,而是現在。

  在婆婆世界言:迦葉如來是過去佛,彌勒菩薩是當來佛,釋尊是現在佛。然釋尊已于雙林示滅,欲見無由;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今正在說法,我們欲想見佛聞法,當立即發願,精勤持名,求佛接引,往生淨土,親觐彌陀;何必留戀娑婆,徙自悲傷?古人說:“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能不警惕?

  (2)顯極樂功德莊嚴

  1.釋極樂世界之名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初叁句是征詢極樂之名,後四句是解釋阿彌陀佛的國土,所以名爲極樂的理由。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是衆苦充滿的五濁惡世,除了諸佛菩薩,乘願再來之外,凡是來此娑婆世界受生的衆生,皆與衆苦結下不解之緣,時刻都被衆苦包圍,生時苦,老時也苦,病苦,死更苦。

  人生之初,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獄,出胎之後,與外界空氣接觸,皮膚的感受,痛如刀割,苦不堪言:唯有呱呱大叫。

  人的生命,由幼年而童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壯年。當人年富力強之時,壯志淩雲,雄心萬丈,野心渤渤,每爲前途的幢憬而搏鬥,爲美麗的夢想而努力;可惜,世途崎岖,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求不得苦,隨時出現。當人的欲望,無法滿足時,是何等的悲哀與失望?

  人生聚散無常,當人被環境所逼,要與至愛的人分開,或自己的親人,不幸遭遇意外,一別成永訣,所謂:“人生最苦是甚麼?無非生別與死離!”這種“愛別離苦”,能不令人黯然神傷?

  還有,曾經侵犯或傷害自己的人,偏偏要朝夕見面,或同事共處,所謂:“冤憎會苦”,內心又是多麼的難堪?至于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之間的磨擦,以及怨偶逆子的相對,真教人寢食難安。

  人生血肉之軀,原非鐵鑄,當你“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商場角逐,應酬繁忙,一旦病倒,然後發覺“病時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爲別人忙”,已經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貧病交逼,或醫藥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飽受病苦煎熬,又是多麼的苦惱?

  即使有人一生幸運,商場得志,學業成功,事業成就,家庭美滿,一切如意,沒有求不得苦,沒有愛別離苦,沒有冤憎會苦,又百病不侵,健康長壽吧,但“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遷流,歲月不永,轉瞬青春消逝,漸漸雞皮鶴發,行步龍鍾,老之既至,風燭殘年,生命無幾,如果子孫不孝,老而無依,內心苦惱,又能向誰申訴?

  美國的老人,雖然有政府的退休金養老,有療養院,或老人院照顧,但老苦逼人,並非物質可以彌補,也不是金錢可以挽救,一旦死神降臨,“有錢難買閻君赦,無計能求獄卒饒”,生前所擁有的金錢,地位,勢力與名譽,一切的一切都要舍離,都要放棄,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赴黃泉,能不悲哀?

  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誰能幸免?何況人生,除了生理上、心理上八苦交煎之外,隨時隨地,都會有天災人禍的降臨,意外的發生。風災、水災、火災、海嘯、地震,以及很多人爲的禍患,隨時都有可能奪走人的生命。總之,此土衆生恒受叁苦、八苦、無量諸苦,惱亂身心;無論生命長短,都是在苦難中度過。而極樂世界,則“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彌陀疏鈔說:“彼國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迂,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熾盛苦。”又說:“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叁界則無行苦。”

  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以苦樂對之:

  一此…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