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P7

  ..续本文上一页是触尘。极乐国土众生,五根所对五尘,俱皆微妙胜境。但并不贪著,五尘殊乐,而能一心行道,非佛本愿成就,焉能如此?故释尊重呼舍利弗名而告诉他:“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是,指天乐、天华、神足往返、饭食经行,一切一切,皆是阿弥陀佛,往昔行菩萨道时,本愿功德之所成就。

  D化禽说法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昔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常有”显非时有时无,“种种”言其品种众多,其形象胜于他鸟:是“奇”。音能说法曰:“妙”。七彩羽毛是:“杂色”。文中列出六种鸟名,以为代表。白鹤,以纯白为正;孔雀则以色彩夺目为佳;鹦鹉以红嘴绿羽为贵。舍利,译名鹙露,迦陵频伽译名妙音鸟,共命鸟是一身两头,心识各别,报命相同。此等众鸟,不同婆婆世界的鸟类,夜栖昼鸣。

  佛说观无量寿经言:“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由于此等众鸟,皆是阿弥陀佛神力所化,故无昏睡,而能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五根,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能生长,由五根而生长五力。由信根除疑,谓之信力;进根止怠,谓之进力;念根破邪,谓之念力;定根止息散乱,谓之定力;慧根能断惑,谓之慧力。

  七菩提分:梵语菩提,译名觉道,故七菩提,亦名七觉支,或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是由五根中之慧根,产生五力中之慧力。由智慧力,观察诸法,慧照分明,善能分别真伪;深知五蕴无我,四大皆空,去我法二执,与无漏智相应,谓之真。著我,著法,与无为智不应相,谓之伪。如是简择,谓之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由于择法智,对于不良恶习,集中精神努力改之,毅然摈弃,使已生之恶中断,使末生之恶不生。对趣向佛道之善法,精进不懈,六时勤修;使已生之善,得以增长,未生之善,令其生起,谓之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喜谓法喜,进修佛法,慧照觉了,不依颠倒妄想而生喜,而于真实第一义谛法中,心得法喜,谓之喜觉分。

  四除觉分:除是断除,由于精进,趣向佛道,获得法喜充满,便可以断除身、边、戒、见、邪等五利使之见惑;进而断除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之思惑,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舍是舍弃所贪著的外境。凡夫每因见思二惑,贪取外境,作业流转。今既断除见思烦恼,对于外境,既不执著,亦不追忆,谓之舍觉分。

  六定觉分:定是禅定,有有漏禅定及无漏禅定的分别。如四禅、四空天,末断烦恼,末了生死,修禅入定,如大石压草,是有漏定。今既断烦恼,慧照觉明,对于有漏禅,不生爱取执著,如斩草除根,是无漏定。入于无漏禅定,能够觉察分明,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念是心念,修习禅定时,若果心念昏沉,必须运用择法、精进,及喜等三觉分,以审察谛观,提起心念,勿使昏沉。若然心念轻浮,则应该用除、舍、定等三觉分,以收摄任持,调和心念,不令浮动。自然获得定慧均等,即是念觉分。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由于七觉分,舍邪归正,进修佛学,故能进入八种正确之道。

  一正见:是一种正确的见解,亦即是见理正确。由于慧眼择法,弃生灭,趣真常,舍有漏行,修无漏法,而能意见照明,知见正确,而建立正知正见。

  二正思惟:属于一种纯正的思想,是正见的结果,亦即是无漏心,又名一切智。二乘圣人,以一切智,谛观世间因果的苦集二谛,进修出世因果的灭道二谛,如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可以断惑证真,入于有余涅乐,是名正思惟。

  三正语:是一种正确的语言。人的见解正确,思想纯洁,则出言吐语,必合乎真理,顺乎正义。修学佛法的人,能以无漏心,收摄口业,住于善法;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凡有言说,无不与真理相应,谓之正语。

  四正业:业是事业,修学佛法者,以无漏慧,断除一切邪行,使身业清净。不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且能够进修梵行,以荷担如来家务为事业,是正业。

  五正命:修学佛法,应以无漏慧,除身、口、意三业中的五种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恒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而长养法身慧命,谓之正命。﹙五种邪命是:一诈现异相:以奸诈心,现奇特相,如不食五谷等。二自说功德:自赞毁他,贪求信施。三占卜相命:为人报吉谈凶,异言惑众。四现通示威,使人敬畏,俯首听命。五论说名闻利养,以动人心,以取附和。﹚

  六 正精进:精是精勤,进是进取。立志修行的人,必须精于无漏慧,进修无漏业,于涅槃道,精勤进取,行契于智,证契于理,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念是心念、意念。学佛的人,应该恒以无漏智慧,除诸妄想,专念实相,趣向真如以自利。恒念众生苦,广修六波罗蜜以利他。如是志于佛道,行于善法,言行一致,庄严佛果,就是正念。

  八正定:以无漏心,入正定聚,与不生不灭法相应,远离邪念、散念,及有漏定;契证实相理,趣向真如,谓之正定。

  “如是等法”,如是,指前面所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是等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及大乘四摄、六度等法门。

  四念处:四是数字,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在婆婆世界,四念处是: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在极乐世界,则观净土身,究竟清净,无娑婆之污秽不净;观净土受,纯不思议乐,无娑婆众苦之逼迫;观净土心,真实常住,远离婆婆的生灭无常;观净土五阴之法,自在无我,不同于婆婆的“诸法无我”。

  四正勤:在娑婆世界,四正勤是:已生之恶能令速断,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法令生长,已生之善法令增长。但净土众生,纯善无恶,净念相继,得三不退转,不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萨行,不退无上道,念念趋向佛果菩提,是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在娑婆众生,必需以无漏慧,契证不生不灭理,方能发神通,以遂所愿,谓之如意。亦即是四种神足通。但净土众生,因中厌离娑婆苦,欣慕净土极乐,今既得往生,正是欲如意足。往生极乐,得三不退,是精进如意足。念念不舍菩提行,是心如意足。深入佛理,智慧增明,是思惟如意足。

  综合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名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圣人所修学的法门。但极乐世界,是三根普被,大小兼容。所以“等法”二字,当然是等于大乘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及慈、悲、喜、舍等大乘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种种法门。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指极乐国土。净土众生,不论是凡夫或是圣人,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昼夜六时,闻诸众鸟,出和雅音,演畅三十七道品及大乘四摄、六度等法门之后,不期然而自然的俱皆念佛、念法、念僧,心向三宝。既然称念三宝,心向三宝,自然可以圆发三心:“正因理心、了因慧心、缘因善心”:进而圆断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最后圆证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度众生,第一大愿:就是“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极乐国土有诸众鸟,岂非与佛本愿相违?释尊恐有人怀疑,所以特别告诉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因为法藏比丘,因中发四十八愿中,第十六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不善名,不取正觉。”所以:“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然则何来众多诸鸟?观无量寿经言:“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白鸟。”故说:“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E风树法音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极乐世界,不但有情声音微妙,无情所发出的声音,亦非常微妙。故当轻清柔和,不徐不速的微风,吹及诸宝行树,诸宝罗网时,亦发出微妙的音声。此种音声,尤如百千种音乐,同时演奏,岂止美妙之极,简直是微妙不可思议。

  幽雅曰微,说法曰妙,由于宝树罗网发出的音声,不但幽雅,而且能演说正法;不但赞佛,福慧双足;同时赞法,能治心病;而且赞僧,信解行证,能作众生的模范。是以极乐国土众生,闻如是微妙的音声,自然皆生起称念三宝之心。

  有情说法,理所当然,何以无情,亦能说法?楞严经言:“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读此,可知众生内的身心,外的器界,情与无情,原属一体;十二类生,固然是因为众生迷真逐妄而有,山河大地,亦无非是因迷而成。迷则情与无情,自他分隔,悟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古德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尊于此重结,极乐国土依报的功德庄严。由于阿弥陀佛,因中发清净愿,修清净行,果上感得极乐国土,六尘依报,悉皆清净庄严。念佛之人,若能三业清净,专诚持名,一心不乱,不但得生净土,分享阿弥陀佛,唯心所现的极乐国土,依报庄严;同时极乐就在当念,净土便在眼前。故释尊说:“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