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P7

  ..續本文上一頁是觸塵。極樂國土衆生,五根所對五塵,俱皆微妙勝境。但並不貪著,五塵殊樂,而能一心行道,非佛本願成就,焉能如此?故釋尊重呼舍利弗名而告訴他:“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是,指天樂、天華、神足往返、飯食經行,一切一切,皆是阿彌陀佛,往昔行菩薩道時,本願功德之所成就。

  D化禽說法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昔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常有”顯非時有時無,“種種”言其品種衆多,其形象勝于他鳥:是“奇”。音能說法曰:“妙”。七彩羽毛是:“雜色”。文中列出六種鳥名,以爲代表。白鶴,以純白爲正;孔雀則以色彩奪目爲佳;鹦鹉以紅嘴綠羽爲貴。舍利,譯名鹙露,迦陵頻伽譯名妙音鳥,共命鳥是一身兩頭,心識各別,報命相同。此等衆鳥,不同婆婆世界的鳥類,夜棲晝鳴。

  佛說觀無量壽經言:“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由于此等衆鳥,皆是阿彌陀佛神力所化,故無昏睡,而能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五根,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能生長,由五根而生長五力。由信根除疑,謂之信力;進根止怠,謂之進力;念根破邪,謂之念力;定根止息散亂,謂之定力;慧根能斷惑,謂之慧力。

  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譯名覺道,故七菩提,亦名七覺支,或七覺分。

  一擇法覺分:是由五根中之慧根,産生五力中之慧力。由智慧力,觀察諸法,慧照分明,善能分別真僞;深知五蘊無我,四大皆空,去我法二執,與無漏智相應,謂之真。著我,著法,與無爲智不應相,謂之僞。如是簡擇,謂之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由于擇法智,對于不良惡習,集中精神努力改之,毅然擯棄,使已生之惡中斷,使末生之惡不生。對趣向佛道之善法,精進不懈,六時勤修;使已生之善,得以增長,未生之善,令其生起,謂之精進覺分。

  叁喜覺分:喜謂法喜,進修佛法,慧照覺了,不依顛倒妄想而生喜,而于真實第一義谛法中,心得法喜,謂之喜覺分。

  四除覺分:除是斷除,由于精進,趣向佛道,獲得法喜充滿,便可以斷除身、邊、戒、見、邪等五利使之見惑;進而斷除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之思惑,名除覺分。

  五舍覺分:舍是舍棄所貪著的外境。凡夫每因見思二惑,貪取外境,作業流轉。今既斷除見思煩惱,對于外境,既不執著,亦不追憶,謂之舍覺分。

  六定覺分:定是禅定,有有漏禅定及無漏禅定的分別。如四禅、四空天,末斷煩惱,末了生死,修禅入定,如大石壓草,是有漏定。今既斷煩惱,慧照覺明,對于有漏禅,不生愛取執著,如斬草除根,是無漏定。入于無漏禅定,能夠覺察分明,名定覺分。

  七念覺分:念是心念,修習禅定時,若果心念昏沈,必須運用擇法、精進,及喜等叁覺分,以審察谛觀,提起心念,勿使昏沈。若然心念輕浮,則應該用除、舍、定等叁覺分,以收攝任持,調和心念,不令浮動。自然獲得定慧均等,即是念覺分。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由于七覺分,舍邪歸正,進修佛學,故能進入八種正確之道。

  一正見:是一種正確的見解,亦即是見理正確。由于慧眼擇法,棄生滅,趣真常,舍有漏行,修無漏法,而能意見照明,知見正確,而建立正知正見。

  二正思惟:屬于一種純正的思想,是正見的結果,亦即是無漏心,又名一切智。二乘聖人,以一切智,谛觀世間因果的苦集二谛,進修出世因果的滅道二谛,如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即可以斷惑證真,入于有余涅樂,是名正思惟。

  叁正語:是一種正確的語言。人的見解正確,思想純潔,則出言吐語,必合乎真理,順乎正義。修學佛法的人,能以無漏心,收攝口業,住于善法;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凡有言說,無不與真理相應,謂之正語。

  四正業:業是事業,修學佛法者,以無漏慧,斷除一切邪行,使身業清淨。不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且能夠進修梵行,以荷擔如來家務爲事業,是正業。

  五正命:修學佛法,應以無漏慧,除身、口、意叁業中的五種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恒住于清淨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而長養法身慧命,謂之正命。﹙五種邪命是:一詐現異相:以奸詐心,現奇特相,如不食五谷等。二自說功德:自贊毀他,貪求信施。叁占蔔相命:爲人報吉談凶,異言惑衆。四現通示威,使人敬畏,俯首聽命。五論說名聞利養,以動人心,以取附和。﹚

  六 正精進:精是精勤,進是進取。立志修行的人,必須精于無漏慧,進修無漏業,于涅槃道,精勤進取,行契于智,證契于理,是名正精進。

  七正念:念是心念、意念。學佛的人,應該恒以無漏智慧,除諸妄想,專念實相,趣向真如以自利。恒念衆生苦,廣修六波羅蜜以利他。如是志于佛道,行于善法,言行一致,莊嚴佛果,就是正念。

  八正定:以無漏心,入正定聚,與不生不滅法相應,遠離邪念、散念,及有漏定;契證實相理,趣向真如,謂之正定。

  “如是等法”,如是,指前面所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是等于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及大乘四攝、六度等法門。

  四念處:四是數字,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在婆婆世界,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在極樂世界,則觀淨土身,究竟清淨,無娑婆之汙穢不淨;觀淨土受,純不思議樂,無娑婆衆苦之逼迫;觀淨土心,真實常住,遠離婆婆的生滅無常;觀淨土五陰之法,自在無我,不同于婆婆的“諸法無我”。

  四正勤:在娑婆世界,四正勤是:已生之惡能令速斷,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法令生長,已生之善法令增長。但淨土衆生,純善無惡,淨念相繼,得叁不退轉,不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薩行,不退無上道,念念趨向佛果菩提,是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叁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在娑婆衆生,必需以無漏慧,契證不生不滅理,方能發神通,以遂所願,謂之如意。亦即是四種神足通。但淨土衆生,因中厭離娑婆苦,欣慕淨土極樂,今既得往生,正是欲如意足。往生極樂,得叁不退,是精進如意足。念念不舍菩提行,是心如意足。深入佛理,智慧增明,是思惟如意足。

  綜合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名叁十七道品,是小乘聖人所修學的法門。但極樂世界,是叁根普被,大小兼容。所以“等法”二字,當然是等于大乘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及慈、悲、喜、舍等大乘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種種法門。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指極樂國土。淨土衆生,不論是凡夫或是聖人,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晝夜六時,聞諸衆鳥,出和雅音,演暢叁十七道品及大乘四攝、六度等法門之後,不期然而自然的俱皆念佛、念法、念僧,心向叁寶。既然稱念叁寶,心向叁寶,自然可以圓發叁心:“正因理心、了因慧心、緣因善心”:進而圓斷叁惑:“見思、塵沙、無明”,最後圓證叁身:“法身、報身、應身”。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度衆生,第一大願:就是“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現在極樂國土有諸衆鳥,豈非與佛本願相違?釋尊恐有人懷疑,所以特別告訴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因爲法藏比丘,因中發四十八願中,第十六願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不取正覺。”所以:“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然則何來衆多諸鳥?觀無量壽經言:“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白鳥。”故說:“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E風樹法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有情聲音微妙,無情所發出的聲音,亦非常微妙。故當輕清柔和,不徐不速的微風,吹及諸寶行樹,諸寶羅網時,亦發出微妙的音聲。此種音聲,尤如百千種音樂,同時演奏,豈止美妙之極,簡直是微妙不可思議。

  幽雅曰微,說法曰妙,由于寶樹羅網發出的音聲,不但幽雅,而且能演說正法;不但贊佛,福慧雙足;同時贊法,能治心病;而且贊僧,信解行證,能作衆生的模範。是以極樂國土衆生,聞如是微妙的音聲,自然皆生起稱念叁寶之心。

  有情說法,理所當然,何以無情,亦能說法?楞嚴經言:“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讀此,可知衆生內的身心,外的器界,情與無情,原屬一體;十二類生,固然是因爲衆生迷真逐妄而有,山河大地,亦無非是因迷而成。迷則情與無情,自他分隔,悟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古德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尊于此重結,極樂國土依報的功德莊嚴。由于阿彌陀佛,因中發清淨願,修清淨行,果上感得極樂國土,六塵依報,悉皆清淨莊嚴。念佛之人,若能叁業清淨,專誠持名,一心不亂,不但得生淨土,分享阿彌陀佛,唯心所現的極樂國土,依報莊嚴;同時極樂就在當念,淨土便在眼前。故釋尊說:“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