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发菩提心。亦即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但自己愿断烦恼,愿学佛法,愿成佛道;同时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断烦恼,也学佛法,也成佛道。甚至“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见华严经)像维摩诘居士一样,“以一切众生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则我病灭。”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而“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滞留生死,实行六度四摄,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救济一切有情。必要时可以杀己身为众生以成仁,可以舍生命为天下以全其义。使一切众生,因其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感动、而觉悟,而步其后尘去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最后,取消人世间的一切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共证佛道,共同获得真理生命的“毕竟大乐”。这就是发大乘心,也是菩萨“慈悲一切”的工作与责任。

  (三)总结经义

  1.自度度人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段经文,是本经的总结,可以说是流通分。初二句,是结成本经名题的意义;次四句,是结成菩萨自觉自利的功德;最后八句,是结成菩萨觉他利他的事业。

  “如此八事”,指本经前面所讲的: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多欲为苦;心无厌足,唯得多求;懈怠堕落;愚痴生死;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五欲过患;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等八事,并非普通凡夫,或是小乘圣人所能觉知的。

  能够觉知此八事,而又能够找寻出对治的方法,从无常苦空中,找寻真常的快乐;从“五阴无我”中,找出永恒的真我。从“多欲为苦”的欲海狂澜中;能够“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从“心无厌足”的罪恶深坑,能够“常念知足,安贫守道。”从懈怠堕落中,能“常行精进”,提升自己;“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从“愚痴生死”的苦恼阴沟里,“增长智慧,成就辩才”,给予众生无量的快乐。在“贫苦多怨,横结恶缘。”的逆境中,变为平等布施,广结善缘。在“五欲过患”的浊流中,竖立清白的梵行。在生死炽然的火坑,长养悲心救苦的红莲;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能够这样觉知,能够这样自他兼利的人,唯有诸佛菩萨大人而已。故曰:“如此八事,乃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是说诸佛菩萨大人自觉、自利的功德。亦是鼓励我们,发心学习,与诸佛菩萨大人一样,发大乘心,精进修行佛的菩提觉道,慈悲以修福,多闻以修慧,如是福慧双修,悲智双运,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就可以烦恼尽,法身显,跨越生死苦海,登陆涅槃彼岸,获得究竟离苦得乐。

  涅槃,是真理之域,亦是佛弟子们共同归宿的地方。至此,“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再没有人间一切苦恼与纠纷;有的,只是一片宁静、轻安、自由自在的至乐。小乘圣者处身其间,再不肯回来尘嚣的苦恼世界,拯救众生。

  但“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菩萨们,虽然进入寂静极乐的涅槃,享受真常的快乐。可是回顾众生,仍然沉溺生死苦海,被烦恼恶魔所包围,于心不忍,感同身受,因而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仍然运用“以前八”种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事,开导一切”众生。以启发迷网愚痴的大众,“令诸众生”,都能够真真实实的“觉”悟到“生死”,是人生最凄“苦”的事;更令众生知道,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而能“舍离五欲”、不再沉迷声色犬马,进而“修”学佛法,专“心”于佛所开示的“圣道”。最后也和自己一样,“乘法身船”,远离生死苦海,登陆涅槃彼岸。

  圣道,在小乘言:是指八正道。因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是通往阿罗汉圣人的管道。在大乘言:是指六度。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是通往诸佛大圣人涅槃彼岸的正觉之道。根据前文“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以及下文言:“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的文意,则修心圣道,应该是指六度。何况以上八事中,最初几种,虽然著重于自利,但其中大多数是著重于大乘菩萨利他的行为。

  例如:第四觉知中,“常行精进”以及总结文中“精进行道。”就是精进波罗密。

  第五觉悟中,“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办辩才,教化一切。”就是修学般若。

  第六觉知中,“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增恶人。”就是行布施,修忍寻。

  第七觉悟中,“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即是持戒。“不染世乐”以及总结中“舍离五欲,修心圣道,就是定。

  第八觉知中,“发大乘心”即发菩提心。“普济一切”,是行菩萨道。“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是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是大慈给予一切众生乐。

  所以,以上八事,既教人以智慧来领导慈悲行,又教人以慈悲行来辅助智慧。如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以慈悲的功德为舟航,以真理智慧为导航,以精进为督航,以施,戒,忍,定为护航,领导众生,共同由生死苦恼的此岸,驶往法身真我的彼岸,登陆“毕竟大乐”的涅槃城,到达人生最高层次的境界。

  2. 离苦得乐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诵经胜在解义,解义志在修行。否则,诵经不求甚解,或解而不行,都无济于事。所以,“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之后,就应该“于念念中”,由诵而思解,由解而起行;如是解行并进,福慧双修,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慈悲平等,教化一切,自利兼他。自然可以“灭无量罪”生无量福,远尘离垢。自然可以“进趣菩提,速登正觉”。

  菩提,译名正觉,大智度论将菩提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一发心菩提:是在最初发菩提心,勤求佛道的阶段;亦即是本经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的菩萨,位在十信。

  二伏心菩提:是由解起行,修诸波罗密,观行功深,能降伏心中烦恼的阶段,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的菩萨,能观诸法实相理,本具的觉性显现,内心明了,位在八地以下。

  四出到菩提:八地以上的菩萨,于般若深慧中,能消灭烦恼惑业,出离生死,到达佛乘,分证法身。

  五无上菩提:是等觉菩萨,坐道场,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尽诸烦恼,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

  菩萨修行,由发心菩提,不断进修,直至趣入无上菩提,即可以“永断”烦恼,解脱二种“生死”之苦,享受“常住”真我之“快乐”。也唯有常住真我的快乐,才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快乐。否则,即使是拥有世间富贵荣华,亦不过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所谓:“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抠。”唯有永断烦恼,解脱生死的无上菩提,才是真正而又永恒的究竟快乐。

  综上,本经在三百多个字中,竟然包括了整个佛教大小乘的思想。使人读之,不特认识真理,明白人生的意义,同时知道人生真正快乐之所在。何止令人鼓舞,奋勇进取;更教人慈悲一切,普济一切,开导一切,以完成佛弟子应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责任与使命。

  古人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我们既然认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那么,就应该放下个人的忧悲苦恼,成败得失;毅然负起佛弟子应尽的责任;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本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精神;抱著「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正义感,立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决心,去为佛教效忠,为群众服务。

  使自己在广大宇宙里,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永远永远去救济一切人之不幸,鼓励人之前进,爱护人之生命,加强人之意志,惊醒人之迷梦,纠正人之思想。使广大群众,都步著诸佛菩萨的后尘,“进趣菩提”,奔向光明的正觉之邦,都获得离苦得乐的机会,共成佛道,“常住快乐”。

  人生果能如此,将俯仰无愧,既对得起自己,也尽了人生最大的责任。先哲梁启超先生说:“人生最痛苦的是责任未尽;最快乐的是尽了责任之后。”你的责任既然已经完成,则你的四周,将充满光辉与愉快;再没有恐怖与悲哀,患难与苦恼。因为你已经获得真理生命的至乐,懂得人生真实意义之所在!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