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悲心,去爱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给予众生金钱的援助,物质的救济,或给予精神的支持,善言的劝导与鼓舞。又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因为所谓善与恶,冤与亲,亦不过是系于人的一念分别心,何况今日的冤家,可能是他日的朋友;而今日的亲朋,也可能是他日的敌人。更何况我们未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今生来世,都有机会互为冤亲?再说:恶人可能是自巳宿世的父母,也是未来之佛,为甚么不原谅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呢?所以菩萨对于凡有生命的众生,都能冤亲平等,先施予世间财物,令解除现实生活的困苦,然后给予出世间的精神食粮,以排除众生心中贪嗔痴的毒素,使所有众生,都回复真我的健康,与觉性的尊严。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慧”。
7.五欲过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有两种:一是指财、色、名、食、睡。人因贪财,营营役役,患得患失,惶恐终日;甚至为了增益个人的财富,不惜侵犯他人的权益。人因贪色,而侵犯他人妻女,满足自巳,丧德败行,导致身败名裂。人因贪名,不但招致他人妒害才谤;且每因抬高自己,而诋毁他人,作诸口业。人因贪食,而杀生食肉,满足口腹之欲;既欠负命债,又损害健康,或会中毒身亡。人因贪睡,而懈怠放逸,虚度光阴,浪费生命,道业无成,辜负自己。既作恶业,当受恶报。故“财色名食睡”,实是“地狱五条根”。
其次,五欲是指我们内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其过患较之财色名食睡尤甚。因为众生自从迷真逐妄以来,一直都是因境牵心,由心取境;根尘互相吸引,互为因缘,而起惑、而作业、而流转生死。所以五欲,实是众生生死的根本。
例如:我们眼根攀缘于色尘,恣眼之所欲视;遂被色尘所转。耳根攀缘于声尘,恣耳之所欲听;遂被声尘所转。鼻根攀缘于香尘,恣鼻之所欲闻;遂被香尘所转。舌根攀缘于味尘,恣舌之所欲尝;遂被味尘所转。身根攀缘于触尘,恣体之所欲安;遂被触尘所转。而色等五尘所落谢的影子——法尘,又为意根所攀缘,分别取舍,令人恣意之所欲行;遂作诸恶业,由业感果,遂形成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而众生也就永劫沉沦生死,求出无由;所以佛认为色等五欲,是人生最大的过患。
我们欲想解脱轮回生死之苦,非放弃攀缘五欲尘劳,使根尘脱节不可。因此,佛教导弟子们,要觉悟五欲过患无穷,应该收摄身心,远离五欲。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物质的追求与占有,但求三衣、瓦钵,与应用的法器以度日;虽然身为俗人,也要不贪恋世间一切物质的享乐。
三衣瓦钵法器,是出家人的日常用品,也是出家人唯一的财产。
三衣是:一名安陀会:华言译为作务衣,亦名下衣,即直有五条,横为一长一短;凡在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都应著此衣。二名郁多罗僧:华言译为入众衣,亦名上衣,纵有七条,横为二长一短;出家众凡礼佛、诵经、坐禅、安居以及集会,都披此衣。三僧伽梨:译名杂碎衣,即是大衣,共分九品;下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俱三长一短。中三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三品:廿一条,廿三条,廿五条,皆四长一短。凡入王宫、或升座说法、或降伏外道,皆著此衣。
瓦钵,梵语钵多罗,译名应量器。其质素、颜色、及容量,都有一定的规划。
法器,是用以帮助诵经、赞佛的乐器,如钟、鼓,木鱼,铜磬等。
出家,有四种不同。一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如身著袈裟,心恋尘劳的出家人。二是心出家,身不出家;如在家身受五欲,心不贪恋的居士。三是身心俱出家;指严持禁戒,不染欲境的清净僧。四是身心俱不出家:指一般贪恋五欲尘劳的世俗人。
一个真正出家的佛弟子,必须要安贫乐道;绝对放弃色等五欲的追求,除三衣、瓦钵、法器外,不应该再储蓄丰富的物资或用具,以助长贪心。即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应该寡欲知足,洁身自爱,“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因为出家,是出离三界的主要管道,也是成佛的真因。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顺治皇帝亦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真的,出家人的责任重大,既要克巳修身,又要服务常住;既要多闻佛法,解行并进;又要广度众生,自利兼他;既要主持道场,更要续佛慧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有意义的高贵行为。
在家佛弟子,虽然俗务缠身,未能脱离家庭,也不应该贪恋五欲,为境所转。必须放弃享受,超然物外,不染世乐;实行摹仿出家者的清净生活,淡泊自守,克己自制。所以说:“立志出家,守道清白。”
至于出家的僧众,更加要“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梵行高远,是持戒清净以自利;慈悲一切,是本乎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以利他。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利他的基石。佛菩萨们一举手,一投足,都不离慈悲心。没有慈悲,佛教大乘精神,将无以建立;没有慈悲,菩萨的行愿,亦无法完成。法华经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慈悲心是。”意思是说:能够本乎慈悲心去利益众生的人,一定可以入如来室,著如来衣,甚至登如来座,掌法王权,行法王令,饶益无量众生。如果缺少慈悲,根本不可能成佛。可知慈悲,对于学佛修行的重要。
慈悲,可分为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三种:
生缘慈: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正义感。因为恻忍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看见他人凄苦时,不觉产生悲悯与同情,而思以救济,可以说一种推巳及人的爱心。但这种爱心,往往是先我后人,先亲后疏,先家后国。爱心有限。虽然,但是社会秩序的维持,福利事业的进展,皆赖这种慈悲心来完成;可以说一种互爱互助的人生观。
法缘慈:是二乘圣人的慈悲。二乘人只知我空,不知法空,认为众生的苦恼,皆因五蕴等法而有,随缘教化众生,令知我空,虽有爱心,但悲心不广,是缘起性空的人生观。
无缘慈:是佛菩萨的慈悲。十方诸佛,怜悯众生,固然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应身无量,入诸国土,度脱众生,平等拔苦与乐。而深位菩萨,亦能本其无我大悲的精神,入世救世。不止平等拔苦与乐,而且能够离相度生。终日度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虽不见有众生可度,又能终日度众生。如是三轮体空,不断的离相修善,是积极入世救世的人生观。
初发心菩萨,虽然未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兴慈运悲,应身无量,入诸国土,广度众生;但一定要觉知五欲过患,眼不贪好看之色,耳不爱好听之声,鼻不恋好嗅之香,舌不想好食之味,身不求好看之触,如是少欲无为,身心都出家,或身虽未出家,心巳出家;严持佛戒以自利,长养慈悲去爱一切人,爱一切凡有生命的众生,不分亲冤,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畜,一律平等爱护,一律平等拔苦与乐。使苦恼者获得安慰,失意者获得鼓励,悲观者得以奋振,贫病者获得救济,不幸者获得同情,使一切人,以及凡有生命的动物,都获得佛陀慈悲博爱的抚慰与救济,故曰:“慈悲一切”。
8.生死炽然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每个人都知道;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每个人都不知道为甚么有生死?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脱生死。哲学家不知道,科学家也不知道;古代人不知道,现代人也不知道。孔子的学生问他,何谓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生死,在一般人而言,的确是一个迷。
释迦牟尼佛,自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不但知道众生为甚有生死,同时知道生死的种类,以及解脱生死的方法。在楞严经中佛说:“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准此可知,众生导致生死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不知本具真心,而一念不觉(愚痴),迷真起妄,认妄作真。再由妄想攀缘五欲尘境,而起贪嗔痴慢疑恶见等根本烦恼,加上随之而来的小随、中随、大随等枝末烦恼,就是生死的根本。众生由于贪等烦恼的迷惑因缘,策动身口意,作杀盗淫等罪业,因业感果,故招致无量生死。
众生被困于六道生死轮回中,不断流转,或生而为人,或生而为畜,或生而为鬼,或生而为天,或生而为神,…总之,不止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而且有十二类生之多。仅生于人道,巳经有种种不同的生。例如:生在富豪之家,或生在贫苦之家;生于积善之家,或生于邪恶之家,…。至于死的种类更多,有人自然的死,有人冤枉的死;有人寿终正寝而死,有人短命而死;有人该死而死,有人不该死而死;有人寿尽福未尽而死,有人福尽寿未尽而死,有人福寿俱尽死;有人非分自害死,有人横为他害死,有人自他俱害而死。此外还有种种意外的死。我们的世界,不知道每天究竟有多少人生,多少人死,何况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所以佛说:“生死炽然”。
众生的生,被业力拖著去投生;是毫无选择的,不自由的生。众生的死,是不可抗拒的、无可奈何的死,已经是苦恼不堪了。何况生理上还有无常变迁的老苦,四大不调的病苦;以及心理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更何况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还要接受自然界的灾害,与人事界的冲击所引生的种种痛苦?而这些苦,皆因有生死而来,所以佛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但厌苦求乐,人之常情。谁甘心永远被生死的束缚?谁愿意多生多劫都被苦恼包围?所以我们必须急速找寻解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方法呀!
然而,甚么是:解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方法呢?佛说:离苦得乐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发大乘心,就是…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