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悲心,去愛一切衆生,救濟一切衆生。給予衆生金錢的援助,物質的救濟,或給予精神的支持,善言的勸導與鼓舞。又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因爲所謂善與惡,冤與親,亦不過是系于人的一念分別心,何況今日的冤家,可能是他日的朋友;而今日的親朋,也可能是他日的敵人。更何況我們未出叁界,仍在六道輪回,今生來世,都有機會互爲冤親?再說:惡人可能是自巳宿世的父母,也是未來之佛,爲甚麼不原諒他,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呢?所以菩薩對于凡有生命的衆生,都能冤親平等,先施予世間財物,令解除現實生活的困苦,然後給予出世間的精神食糧,以排除衆生心中貪嗔癡的毒素,使所有衆生,都回複真我的健康,與覺性的尊嚴。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慧”。

  7.五欲過患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有兩種:一是指財、色、名、食、睡。人因貪財,營營役役,患得患失,惶恐終日;甚至爲了增益個人的財富,不惜侵犯他人的權益。人因貪色,而侵犯他人妻女,滿足自巳,喪德敗行,導致身敗名裂。人因貪名,不但招致他人妒害才謗;且每因擡高自己,而诋毀他人,作諸口業。人因貪食,而殺生食肉,滿足口腹之欲;既欠負命債,又損害健康,或會中毒身亡。人因貪睡,而懈怠放逸,虛度光陰,浪費生命,道業無成,辜負自己。既作惡業,當受惡報。故“財色名食睡”,實是“地獄五條根”。

  其次,五欲是指我們內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對外界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其過患較之財色名食睡尤甚。因爲衆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一直都是因境牽心,由心取境;根塵互相吸引,互爲因緣,而起惑、而作業、而流轉生死。所以五欲,實是衆生生死的根本。

  例如:我們眼根攀緣于色塵,恣眼之所欲視;遂被色塵所轉。耳根攀緣于聲塵,恣耳之所欲聽;遂被聲塵所轉。鼻根攀緣于香塵,恣鼻之所欲聞;遂被香塵所轉。舌根攀緣于味塵,恣舌之所欲嘗;遂被味塵所轉。身根攀緣于觸塵,恣體之所欲安;遂被觸塵所轉。而色等五塵所落謝的影子——法塵,又爲意根所攀緣,分別取舍,令人恣意之所欲行;遂作諸惡業,由業感果,遂形成世界,衆生,業果叁種相續不斷。而衆生也就永劫沈淪生死,求出無由;所以佛認爲色等五欲,是人生最大的過患。

  我們欲想解脫輪回生死之苦,非放棄攀緣五欲塵勞,使根塵脫節不可。因此,佛教導弟子們,要覺悟五欲過患無窮,應該收攝身心,遠離五欲。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物質的追求與占有,但求叁衣、瓦缽,與應用的法器以度日;雖然身爲俗人,也要不貪戀世間一切物質的享樂。

  叁衣瓦缽法器,是出家人的日常用品,也是出家人唯一的財産。

  叁衣是:一名安陀會:華言譯爲作務衣,亦名下衣,即直有五條,橫爲一長一短;凡在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返,都應著此衣。二名郁多羅僧:華言譯爲入衆衣,亦名上衣,縱有七條,橫爲二長一短;出家衆凡禮佛、誦經、坐禅、安居以及集會,都披此衣。叁僧伽梨:譯名雜碎衣,即是大衣,共分九品;下叁品:九條、十一條、十叁條;俱叁長一短。中叁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叁長一短。上叁品:廿一條,廿叁條,廿五條,皆四長一短。凡入王宮、或升座說法、或降伏外道,皆著此衣。

  瓦缽,梵語缽多羅,譯名應量器。其質素、顔色、及容量,都有一定的規劃。

  法器,是用以幫助誦經、贊佛的樂器,如鍾、鼓,木魚,銅磬等。

  出家,有四種不同。一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如身著袈裟,心戀塵勞的出家人。二是心出家,身不出家;如在家身受五欲,心不貪戀的居士。叁是身心俱出家;指嚴持禁戒,不染欲境的清淨僧。四是身心俱不出家:指一般貪戀五欲塵勞的世俗人。

  一個真正出家的佛弟子,必須要安貧樂道;絕對放棄色等五欲的追求,除叁衣、瓦缽、法器外,不應該再儲蓄豐富的物資或用具,以助長貪心。即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應該寡欲知足,潔身自愛,“志願出家,守道清白”。

  因爲出家,是出離叁界的主要管道,也是成佛的真因。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順治皇帝亦說:“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最難。”真的,出家人的責任重大,既要克巳修身,又要服務常住;既要多聞佛法,解行並進;又要廣度衆生,自利兼他;既要主持道場,更要續佛慧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所以出家,是非常神聖、非常有意義的高貴行爲。

  在家佛弟子,雖然俗務纏身,未能脫離家庭,也不應該貪戀五欲,爲境所轉。必須放棄享受,超然物外,不染世樂;實行摹仿出家者的清淨生活,淡泊自守,克己自製。所以說:“立志出家,守道清白。”

  至于出家的僧衆,更加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高遠,是持戒清淨以自利;慈悲一切,是本乎慈悲心,教化一切衆生以利他。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利他的基石。佛菩薩們一舉手,一投足,都不離慈悲心。沒有慈悲,佛教大乘精神,將無以建立;沒有慈悲,菩薩的行願,亦無法完成。法華經言:“如來室者,一切衆生慈悲心是。”意思是說:能夠本乎慈悲心去利益衆生的人,一定可以入如來室,著如來衣,甚至登如來座,掌法王權,行法王令,饒益無量衆生。如果缺少慈悲,根本不可能成佛。可知慈悲,對于學佛修行的重要。

  慈悲,可分爲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叁種:

  生緣慈:是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正義感。因爲恻忍之心,人皆有之,當我們看見他人淒苦時,不覺産生悲憫與同情,而思以救濟,可以說一種推巳及人的愛心。但這種愛心,往往是先我後人,先親後疏,先家後國。愛心有限。雖然,但是社會秩序的維持,福利事業的進展,皆賴這種慈悲心來完成;可以說一種互愛互助的人生觀。

  法緣慈:是二乘聖人的慈悲。二乘人只知我空,不知法空,認爲衆生的苦惱,皆因五蘊等法而有,隨緣教化衆生,令知我空,雖有愛心,但悲心不廣,是緣起性空的人生觀。

  無緣慈:是佛菩薩的慈悲。十方諸佛,憐憫衆生,固然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應身無量,入諸國土,度脫衆生,平等拔苦與樂。而深位菩薩,亦能本其無我大悲的精神,入世救世。不止平等拔苦與樂,而且能夠離相度生。終日度衆生,不見有一衆生可度;雖不見有衆生可度,又能終日度衆生。如是叁輪體空,不斷的離相修善,是積極入世救世的人生觀。

  初發心菩薩,雖然未能像諸佛菩薩一樣,興慈運悲,應身無量,入諸國土,廣度衆生;但一定要覺知五欲過患,眼不貪好看之色,耳不愛好聽之聲,鼻不戀好嗅之香,舌不想好食之味,身不求好看之觸,如是少欲無爲,身心都出家,或身雖未出家,心巳出家;嚴持佛戒以自利,長養慈悲去愛一切人,愛一切凡有生命的衆生,不分親冤,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人畜,一律平等愛護,一律平等拔苦與樂。使苦惱者獲得安慰,失意者獲得鼓勵,悲觀者得以奮振,貧病者獲得救濟,不幸者獲得同情,使一切人,以及凡有生命的動物,都獲得佛陀慈悲博愛的撫慰與救濟,故曰:“慈悲一切”。

  8.生死熾然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每個人都知道;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貪生怕死;但每個人都不知道爲甚麼有生死?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脫生死。哲學家不知道,科學家也不知道;古代人不知道,現代人也不知道。孔子的學生問他,何謂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生死,在一般人而言,的確是一個迷。

  釋迦牟尼佛,自從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後,不但知道衆生爲甚有生死,同時知道生死的種類,以及解脫生死的方法。在楞嚴經中佛說:“一切衆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准此可知,衆生導致生死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不知本具真心,而一念不覺(愚癡),迷真起妄,認妄作真。再由妄想攀緣五欲塵境,而起貪嗔癡慢疑惡見等根本煩惱,加上隨之而來的小隨、中隨、大隨等枝末煩惱,就是生死的根本。衆生由于貪等煩惱的迷惑因緣,策動身口意,作殺盜淫等罪業,因業感果,故招致無量生死。

  衆生被困于六道生死輪回中,不斷流轉,或生而爲人,或生而爲畜,或生而爲鬼,或生而爲天,或生而爲神,…總之,不止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而且有十二類生之多。僅生于人道,巳經有種種不同的生。例如:生在富豪之家,或生在貧苦之家;生于積善之家,或生于邪惡之家,…。至于死的種類更多,有人自然的死,有人冤枉的死;有人壽終正寢而死,有人短命而死;有人該死而死,有人不該死而死;有人壽盡福未盡而死,有人福盡壽未盡而死,有人福壽俱盡死;有人非分自害死,有人橫爲他害死,有人自他俱害而死。此外還有種種意外的死。我們的世界,不知道每天究竟有多少人生,多少人死,何況人類以外的一切衆生?所以佛說:“生死熾然”。

  衆生的生,被業力拖著去投生;是毫無選擇的,不自由的生。衆生的死,是不可抗拒的、無可奈何的死,已經是苦惱不堪了。何況生理上還有無常變遷的老苦,四大不調的病苦;以及心理上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更何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還要接受自然界的災害,與人事界的沖擊所引生的種種痛苦?而這些苦,皆因有生死而來,所以佛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但厭苦求樂,人之常情。誰甘心永遠被生死的束縛?誰願意多生多劫都被苦惱包圍?所以我們必須急速找尋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方法呀!

  然而,甚麼是: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方法呢?佛說:離苦得樂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發大乘心,就是…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