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痴、慢、疑、恶见等六种。这六种烦恼,如同树根一样,能生长枝叶花果;贪嗔痴等六种烦恼,能生长其他大中小随属的烦恼,为一切烦恼的根源,故名根本烦恼,是对枝末烦恼而言。
枝未烦恼,可分为三类:
一、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一忿怒、二仇恨、三结怨、四虚诳、五奸诈、六欺骗、七倨傲、八迫害、九嫉妒、十自私。这些心理之所以被称为随烦恼,原因是它们随著根本烦恼而生起,时常发作,能危害自己和他人,令人身心不安。
二、中随烦恼,即是无惭与无愧两种无耻的心理,比较以上十种小随烦恼,对人生之影响更大;盖人而无耻,则五逆十恶,无所不为矣。
三、大随烦恼:即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以及散乱等八种。这些心理毛病,对人类前途的障碍与破坏性,比较小随与中随两种烦恼尤为严重。因为一个懈怠放逸的人,何止对人对事缺乏信心,缺乏正知正见与正念,同时头脑昏沉,不知振作,浑浑噩噩的生,浑浑噩噩的死;虚度光阴,浪费生命。所以大随烦恼,无异是人类进德修业的绊脚石,是人格升华的麻醉剂;特别是对于修行办道的人,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更惨重,故被称为大随烦恼。
由于众生的心,充满了大、中、小种种心理毛病,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丧失理智,颠倒是非,胡作非为。内则妄认四大五阴所组合的假形象为自我,外则攀缘取舍事物的影像,故为境所转,沉溺生死,自然招致五阴魔、死魔、和天魔。
魔的特质,是恼害人的身心,令人永远被恶势力包围,无法逃出魔掌,惨遭扰乱、破坏,障碍和伤害。色受想行识等组织人体的五大元素,本身虽然不是魔,但因为人不知五阴无我,被五阴所组合的假形象所欺骗,为了满足它的需要,为了供给它的享受,更为了使它快乐,而作诸罪业,由业感果,被困三界牢狱,求出无期,故被称为“五阴魔”。
死,能夺人生机,令人丧失性命,抱憾而终,所谓:“壮忐末酬身先丧,常使英雄泪满襟。”所以,除非是获得生死自由的大修行人,或是乘愿再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诸佛菩萨,否则,人皆不能视死如归,反而视死为魔鬼之一。
天,是六道之一,属于善趣;人一定要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始可以生天,享受纯乐无忧的天福。但欲界天顶,他化自在天的波旬天主,以及无色界天顶的摩醯首罗天主,因贪恋五欲尘劳,恐怕修行人,超越三界,脱离他们的统治,减少他们的势力,往往运用魔鬼手段,障碍人修行办道,或破坏人间善事,因此被称为魔王;而他们的眷属,魔子魔孙,也和他们一样,喜欢给人间善人、善事,制造障碍,故被称为天魔。
修行的人,如果不“常行精进”,破除心中的烦恼魔,必然招致其他五阴魔,死魔,与天魔的侵犯与困扰;无法出离魔掌,超越三界牢狱。所以,佛教弟子们,必须提高警觉,知道“懈怠”必遭“堕落”,一定要“常行精进”,对于内外各种不同的魔障,都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以无情的“摧”毁与降“伏”,取消恼乱身心的“四魔”,然后可以成就道业。否则,势必堕落苦恼深渊,无法逃“出”五“阴”三“界”的牢“狱”。
5.愚痴生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真的,贪生怕死,蚂蚁皆然,谁不怕死?但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的定律,亦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生也有意义,死也有价值,则生之与死,又何足畏惧哉?所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生死问题,而是不能了解生死,把握生死;
倘若我们能够了解生死的来源,明白生的意义,死的价值,使自己生也有益于世,死也有利于后的话,那么,你不但不会虚生浪死,而且能超越生死,击退无常,获得永恒的生命。
可惜,一般人虽然贪生怕死,却愚痴无智,不能了解生死的根源。于是,从迷积迷,浑浑噩噩的生,糊糊涂涂的死,永为生死苦恼所束缚,多么可怜!
菩萨们因为多闻佛法,“增长智慧”,知道人之生死,皆导源于人心的愚痴;只要能够取消心中的愚痴,自然可以解脱生死。
何谓愚痴?愚痴即是无明,亦即是不觉。众生因无明不觉,迷失本具的觉性,缺乏通达事理的智慧,无法觉察辨别宇宙人生之虚实与真伪,仅凭盲目意志的冲动,产生愚昧错误的见解,和造成自害害人的恶劣行为。佛名之为愚痴,即前面所说贪等六种根本烦恼。
贪,是贪欲、贪爱、贪求、贪图、贪婪。众生因愚痴,不知“世间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每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不止贪爱自己的名誉、地位、与财富,还贪求物质的占有,贪图美色的享受,以及贪婪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多生多劫,欠下无量的钱债,色债,和命债;所以要流落生死,累劫偿还,求出无由。
嗔,是嗔恨。人因执著主观的我,所以顺我则爱,逆我则嗔。嗔火发作,往往令人丧失理智,恶口相骂,刀枪相向,甚至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已。不但给人类社会,制造人为的灾害与祸患,还会策动战争,屠杀生灵,闯下弥天大祸,当然要轮回生死,血债血偿。
痴,就是愚痴,众生因愚痴不觉,心灵闭塞,不明事理,不识因果,是非颠倒,认妄作真,以无我为我,以苦为乐,而其他贪与嗔,我慢与恶见,皆随之而诞生。所以愚痴是引生一切烦恼的根本,亦是陷害众生于生死深渊的罪魁祸首,故佛教弟子们,要提高警觉,知道“愚痴”是生死的根本。
慢,是傲慢、我慢。俱舍论说:慢有七种,即是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等。阿毗昙达摩发智论说:慢有九种,谓我胜慢,我等慢、我劣慢;有胜我慢、有等我慢、有劣我慢;无胜我慢、无等我慢、无劣我慢等。总而言之:凡是对于胜我的人,不生恭敬;对于不及有的人,轻视侮辱;或对于与自己相等的人,心不谦虚,态度傲慢,都是属于我慢的烦恼。
疑,是怀疑,怀疑心重的人,对人对事,都缺乏信心,往往不能当机立断,坐失良机,是一种心理毛病。这种毛病,何止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同时令人无法信受真理的启示,不肯接受他人的教导;使自己永远被困在疑惑无知的迷网中,浪费生命。
恶见,是人类思想上错误的见解。属于不合逻辑的成见,偏见,或邪见。佛学将这种缺乏正知正见的固执,分为五类:
凡是不知道众缘和合的五阴色身,是无常苦空的,而妄想执著,认为是自我的见解,名为身见。
凡不明白因果,妄想执著,人死如灯灭,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或认为人死之后,再回来这个世界做人,永不断灭,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之说。这种偏于或断或常二边的见解,名为边见。
或有一类众生,不解诸法缘生缘灭之理,认为宇宙万有,都是上帝的杰作;不信因果,毁谤佛法,是名邪见。
又有人仅凭个人妄想测忆,制立非理的戒条,强迫无知的信徒遵守,以满足个人的领导欲。如佛在世时,印度的事水、拜火等外道,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名戒禁取见。
至于主观特别强的人,往往固执己见为是,反而排斥其他正确的言论,是非倒置,自误误人。或对前面所说的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等恶知见,顽固执著,谓之见取见。
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是众生思想上的愚痴,佛学名之为五钝使;身、边、戒、见、邪等不正确的观念,是众生见解上的愚痴,佛学名之为五利使。因为这些烦恼,能使人迷失真性,使人知见不正,使人行为错误,使人造作种种业因,使人生死循环不息,故曰:“愚痴生死”。
愚痴,既然是生死之因,我们欲想了生脱死,非运用智慧的光明,取消愚痴的黑暗不可。是以“菩萨常念,广学多闻”,是属于闻慧;谋求“增长智慧。”是是属于思慧;当个人的智慧不断的增长时,不但了解佛法,明白真理,深入佛法所诠的义理,成就法无碍辩,义无碍辩,同时能够通达各方语言,喜欢说法教化众生,成就词无碍辩,与乐说无碍辩,所以“成就辩才”就是修慧。佛弟子从闻思修,开拓智慧,点燃心灯,照破内心无明愚痴的暗蔽以自利;成就四无碍辩,去“教化一切”众生以利他。“悉以”佛法,令自己及一切众生,共同摆脱人世间的一切苦恼,证得真理生命,享受常乐我净究竟涅槃的“大乐”。
6.贫苦多怨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基于因果定律,人间的贫富贵贱,成败得失,都是自作自受;既非他与,亦非天赐。我们欲想富贵享乐,就要种福惜福;欲想健康长寿,就要戒杀放生;欲想别人帮助自己,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欲想他人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他人。所以,世界上最靠得住的是自己,最顽强的敌人也是自己;自己可以创造自己的幸福,也可以毁灭自己的前途;自己可以使自己成为天地的仁主,也可以使自己成为天地之大贼。故人生的际遇,幸与不幸,完全操纵在自己手上,不应该怨天尤人。
可惜世人不察,每因贫穷困苦而怨天尤人。怨上天不公平、不降福;怨社会不平等、不照顾。甚至做丈夫的,埋怨妻子不勤俭节约;做妻子的,又埋怨丈夫不懂得赚钱。做子女的埋怨父母,不能供给自己尽情吃渴玩乐;做父母的,又埋怨子女不争气,…却不怨自己,不修福、不积德,或学无专长,懒惰成性。于是,为了贫苦,父子不相识;为了贫苦,夫妻反目,兄妹不睦;或为了贫苦,愤世嫉俗,挺而走险;为了贫苦,流为盗寇,误入歧途……。何止“贫苦多怨,横结恶缘”,竟因贫苦,使善良的人生,变为丑恶;使纯净的社会,变为污浊;而人间的悲剧,也就不断上演,社会的罪恶,亦接踵而来。
学佛的菩萨,深明因果,觉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同时又知道,今生招致贫穷困苦的原因,在于宿世的悭贪。布施,正是出卖贫苦的绝招。故能贫而不怨,富而不娇;反而本乎平等的、无分别的慈…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