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癡、慢、疑、惡見等六種。這六種煩惱,如同樹根一樣,能生長枝葉花果;貪嗔癡等六種煩惱,能生長其他大中小隨屬的煩惱,爲一切煩惱的根源,故名根本煩惱,是對枝末煩惱而言。
枝未煩惱,可分爲叁類:
一、小隨煩惱: 共有十種,一忿怒、二仇恨、叁結怨、四虛诳、五奸詐、六欺騙、七倨傲、八迫害、九嫉妒、十自私。這些心理之所以被稱爲隨煩惱,原因是它們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時常發作,能危害自己和他人,令人身心不安。
二、中隨煩惱,即是無慚與無愧兩種無恥的心理,比較以上十種小隨煩惱,對人生之影響更大;蓋人而無恥,則五逆十惡,無所不爲矣。
叁、大隨煩惱:即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以及散亂等八種。這些心理毛病,對人類前途的障礙與破壞性,比較小隨與中隨兩種煩惱尤爲嚴重。因爲一個懈怠放逸的人,何止對人對事缺乏信心,缺乏正知正見與正念,同時頭腦昏沈,不知振作,渾渾噩噩的生,渾渾噩噩的死;虛度光陰,浪費生命。所以大隨煩惱,無異是人類進德修業的絆腳石,是人格升華的麻醉劑;特別是對于修行辦道的人,造成的傷害和損失更慘重,故被稱爲大隨煩惱。
由于衆生的心,充滿了大、中、小種種心理毛病,令人心煩意亂,甚至喪失理智,顛倒是非,胡作非爲。內則妄認四大五陰所組合的假形象爲自我,外則攀緣取舍事物的影像,故爲境所轉,沈溺生死,自然招致五陰魔、死魔、和天魔。
魔的特質,是惱害人的身心,令人永遠被惡勢力包圍,無法逃出魔掌,慘遭擾亂、破壞,障礙和傷害。色受想行識等組織人體的五大元素,本身雖然不是魔,但因爲人不知五陰無我,被五陰所組合的假形象所欺騙,爲了滿足它的需要,爲了供給它的享受,更爲了使它快樂,而作諸罪業,由業感果,被困叁界牢獄,求出無期,故被稱爲“五陰魔”。
死,能奪人生機,令人喪失性命,抱憾而終,所謂:“壯忐末酬身先喪,常使英雄淚滿襟。”所以,除非是獲得生死自由的大修行人,或是乘願再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諸佛菩薩,否則,人皆不能視死如歸,反而視死爲魔鬼之一。
天,是六道之一,屬于善趣;人一定要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始可以生天,享受純樂無憂的天福。但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的波旬天主,以及無色界天頂的摩醯首羅天主,因貪戀五欲塵勞,恐怕修行人,超越叁界,脫離他們的統治,減少他們的勢力,往往運用魔鬼手段,障礙人修行辦道,或破壞人間善事,因此被稱爲魔王;而他們的眷屬,魔子魔孫,也和他們一樣,喜歡給人間善人、善事,製造障礙,故被稱爲天魔。
修行的人,如果不“常行精進”,破除心中的煩惱魔,必然招致其他五陰魔,死魔,與天魔的侵犯與困擾;無法出離魔掌,超越叁界牢獄。所以,佛教弟子們,必須提高警覺,知道“懈怠”必遭“墮落”,一定要“常行精進”,對于內外各種不同的魔障,都要盡最大的努力,給予以無情的“摧”毀與降“伏”,取消惱亂身心的“四魔”,然後可以成就道業。否則,勢必墮落苦惱深淵,無法逃“出”五“陰”叁“界”的牢“獄”。
5.愚癡生死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孟子說:“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真的,貪生怕死,螞蟻皆然,誰不怕死?但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的定律,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生也有意義,死也有價值,則生之與死,又何足畏懼哉?所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生死問題,而是不能了解生死,把握生死;
倘若我們能夠了解生死的來源,明白生的意義,死的價值,使自己生也有益于世,死也有利于後的話,那麼,你不但不會虛生浪死,而且能超越生死,擊退無常,獲得永恒的生命。
可惜,一般人雖然貪生怕死,卻愚癡無智,不能了解生死的根源。于是,從迷積迷,渾渾噩噩的生,糊糊塗塗的死,永爲生死苦惱所束縛,多麼可憐!
菩薩們因爲多聞佛法,“增長智慧”,知道人之生死,皆導源于人心的愚癡;只要能夠取消心中的愚癡,自然可以解脫生死。
何謂愚癡?愚癡即是無明,亦即是不覺。衆生因無明不覺,迷失本具的覺性,缺乏通達事理的智慧,無法覺察辨別宇宙人生之虛實與真僞,僅憑盲目意志的沖動,産生愚昧錯誤的見解,和造成自害害人的惡劣行爲。佛名之爲愚癡,即前面所說貪等六種根本煩惱。
貪,是貪欲、貪愛、貪求、貪圖、貪婪。衆生因愚癡,不知“世間無常,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每爲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止貪愛自己的名譽、地位、與財富,還貪求物質的占有,貪圖美色的享受,以及貪婪滿足口腹之欲,而殺生食肉,多生多劫,欠下無量的錢債,色債,和命債;所以要流落生死,累劫償還,求出無由。
嗔,是嗔恨。人因執著主觀的我,所以順我則愛,逆我則嗔。嗔火發作,往往令人喪失理智,惡口相罵,刀槍相向,甚至要置對方于死地而後已。不但給人類社會,製造人爲的災害與禍患,還會策動戰爭,屠殺生靈,闖下彌天大禍,當然要輪回生死,血債血償。
癡,就是愚癡,衆生因愚癡不覺,心靈閉塞,不明事理,不識因果,是非顛倒,認妄作真,以無我爲我,以苦爲樂,而其他貪與嗔,我慢與惡見,皆隨之而誕生。所以愚癡是引生一切煩惱的根本,亦是陷害衆生于生死深淵的罪魁禍首,故佛教弟子們,要提高警覺,知道“愚癡”是生死的根本。
慢,是傲慢、我慢。俱舍論說:慢有七種,即是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等。阿毗昙達摩發智論說:慢有九種,謂我勝慢,我等慢、我劣慢;有勝我慢、有等我慢、有劣我慢;無勝我慢、無等我慢、無劣我慢等。總而言之:凡是對于勝我的人,不生恭敬;對于不及有的人,輕視侮辱;或對于與自己相等的人,心不謙虛,態度傲慢,都是屬于我慢的煩惱。
疑,是懷疑,懷疑心重的人,對人對事,都缺乏信心,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坐失良機,是一種心理毛病。這種毛病,何止令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同時令人無法信受真理的啓示,不肯接受他人的教導;使自己永遠被困在疑惑無知的迷網中,浪費生命。
惡見,是人類思想上錯誤的見解。屬于不合邏輯的成見,偏見,或邪見。佛學將這種缺乏正知正見的固執,分爲五類:
凡是不知道衆緣和合的五陰色身,是無常苦空的,而妄想執著,認爲是自我的見解,名爲身見。
凡不明白因果,妄想執著,人死如燈滅,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或認爲人死之後,再回來這個世界做人,永不斷滅,不相信有六道輪回之說。這種偏于或斷或常二邊的見解,名爲邊見。
或有一類衆生,不解諸法緣生緣滅之理,認爲宇宙萬有,都是上帝的傑作;不信因果,毀謗佛法,是名邪見。
又有人僅憑個人妄想測憶,製立非理的戒條,強迫無知的信徒遵守,以滿足個人的領導欲。如佛在世時,印度的事水、拜火等外道,修種種無益的苦行,名戒禁取見。
至于主觀特別強的人,往往固執己見爲是,反而排斥其他正確的言論,是非倒置,自誤誤人。或對前面所說的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等惡知見,頑固執著,謂之見取見。
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是衆生思想上的愚癡,佛學名之爲五鈍使;身、邊、戒、見、邪等不正確的觀念,是衆生見解上的愚癡,佛學名之爲五利使。因爲這些煩惱,能使人迷失真性,使人知見不正,使人行爲錯誤,使人造作種種業因,使人生死循環不息,故曰:“愚癡生死”。
愚癡,既然是生死之因,我們欲想了生脫死,非運用智慧的光明,取消愚癡的黑暗不可。是以“菩薩常念,廣學多聞”,是屬于聞慧;謀求“增長智慧。”是是屬于思慧;當個人的智慧不斷的增長時,不但了解佛法,明白真理,深入佛法所诠的義理,成就法無礙辯,義無礙辯,同時能夠通達各方語言,喜歡說法教化衆生,成就詞無礙辯,與樂說無礙辯,所以“成就辯才”就是修慧。佛弟子從聞思修,開拓智慧,點燃心燈,照破內心無明愚癡的暗蔽以自利;成就四無礙辯,去“教化一切”衆生以利他。“悉以”佛法,令自己及一切衆生,共同擺脫人世間的一切苦惱,證得真理生命,享受常樂我淨究竟涅槃的“大樂”。
6.貧苦多怨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基于因果定律,人間的貧富貴賤,成敗得失,都是自作自受;既非他與,亦非天賜。我們欲想富貴享樂,就要種福惜福;欲想健康長壽,就要戒殺放生;欲想別人幫助自己,首先就要幫助別人;欲想他人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學會尊重他人。所以,世界上最靠得住的是自己,最頑強的敵人也是自己;自己可以創造自己的幸福,也可以毀滅自己的前途;自己可以使自己成爲天地的仁主,也可以使自己成爲天地之大賊。故人生的際遇,幸與不幸,完全操縱在自己手上,不應該怨天尤人。
可惜世人不察,每因貧窮困苦而怨天尤人。怨上天不公平、不降福;怨社會不平等、不照顧。甚至做丈夫的,埋怨妻子不勤儉節約;做妻子的,又埋怨丈夫不懂得賺錢。做子女的埋怨父母,不能供給自己盡情吃渴玩樂;做父母的,又埋怨子女不爭氣,…卻不怨自己,不修福、不積德,或學無專長,懶惰成性。于是,爲了貧苦,父子不相識;爲了貧苦,夫妻反目,兄妹不睦;或爲了貧苦,憤世嫉俗,挺而走險;爲了貧苦,流爲盜寇,誤入歧途……。何止“貧苦多怨,橫結惡緣”,竟因貧苦,使善良的人生,變爲醜惡;使純淨的社會,變爲汙濁;而人間的悲劇,也就不斷上演,社會的罪惡,亦接踵而來。
學佛的菩薩,深明因果,覺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同時又知道,今生招致貧窮困苦的原因,在于宿世的悭貪。布施,正是出賣貧苦的絕招。故能貧而不怨,富而不嬌;反而本乎平等的、無分別的慈…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