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P6

  ..續本文上一頁,觀通身內外不淨,使之減少貪欲之生起。

  

  七五四、本經敘說若修習隨死念,可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隨死念,重複多修習後,將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爲什麼比丘修習隨死念,重複多修習後,就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爲這位比丘修習隨死念也會一同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乃至俱修舍覺分,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四經注釋:

  1、隨死念:根據增一阿含第叁品第十經說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

  

  七五五、本經敘說外道出家告諸比丘,其與世尊俱能說法,諸比丘聽後不悅,告之于世尊,世尊乃教之以反問之法,並告知解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釋氏的黃枕邑裏。那時,有衆多的比丘于晨朝穿上法衣,拿著缽盂,進入黃枕邑中乞食。

  當時,這些比丘如此地想著:今天爲時還早,乞食時間未到,我們可到外道的精舍去拜訪。此時,這些比丘就進入外道精舍裏,和那些外道出家人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

  那時外道出家人說:「沙門瞿昙爲衆弟子們講說這樣的法:『如果不斷除惱心的五蓋,就會使人慧力衰弱,成爲障礙,使人不得趨向涅槃。要完善地攝護內心,安住于四念處,心地仁慈,沒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沒有瞋恚,廣大無量,完善地修習慈心使它充滿;無論四方、四維、上、下,十方一切世間,都能心懷仁慈,沒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沒有瞋恚,廣大無量,完善地修習慈心,使它充滿。就像這樣,要同時修習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同樣地說法。』我們對衆弟子也是這樣地說法,我們和沙門瞿昙又有什麼差異呢?都是所謂善能說法的人。」

  當時,這些比丘聽聞外道出家人的說法,心不歡喜,保持靜默,也不呵責,就從座席起來離去。進入黃枕邑中乞食後,返回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就將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說的話,詳細地說給世尊聽。

  當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那些外道出家人如果是那樣說的話,你們就應該問他:『修習慈心,有什麼勝處呢?修習悲心、喜心、舍心,又有什麼勝處呢?』如此問他的話,那些外道出家人,內心就會駭異迷惑,或者說些外道的奇異之事;或者生起瞋恚、驕慢、诋毀呵責、違背、不能安忍;或者就靜默喪氣,低著頭不能言辯,暗自沈思著。爲什麼呢?因爲我不曾看見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天、人大衆中,聽聞我的說法後而能隨順喜樂的人,只除了如來以及他的聲聞弟子之外。比丘啊!多修習慈心,舍念清淨地是他的最勝處;修習悲心,又重複多修習,空無邊處地是他的最勝處;修習喜心,又重複多修習,識無邊處地是他的最勝處;修習舍心,又重複多修習,無所有處地是他的最勝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五經注釋:

  1、淨:指色界禅天「舍念清淨地。」

  2、空入處:指無色界第一天「空無邊處地」。

  3、識入處:指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地」。

  4、無所有入處:指無色界第叁天「無所有處地」。

  

  七五六本經敘說心與慈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慈心,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爲什麼修習慈心,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爲這位比丘心懷仁慈,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五七、本經敘說心與空入處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空無邊處地定,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爲什麼比丘修習虛空處的禅定,重複多修習後,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爲這位比丘心入于虛空處的禅定中,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七經注釋:

  1、空入處:指虛空處禅定,是入于無色界第一層天的禅定。

  

  七五八、本經敘說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觀),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爲什麼修習安那般那念,重複多修習後,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爲這位比丘的心住于安那般那念中,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八經注釋:

  1、安那般那念:又作「出入息念」。以心念入、出息(呼吸),對治散亂,安止行者之心,以便入定。

  

  七五九、本經敘說若心與無常想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諸行皆無常的觀想,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爲什麼比丘修習無常的觀想,重複多修習後,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爲這位比丘的心常做無常的觀想,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本篇「無常想」經文的敘述,像這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等經文,每一經都如前面經文的內容一樣。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終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