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也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當時,舍利弗尊者在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持著缽盂,進入王舍城裏乞食。乞食後,就在一顆樹下吃食。
這時,有位名叫淨口的外道出家尼也從王舍城裏出來,閑著沒事,她看見舍利弗尊者正坐在一顆樹下吃食。見後,她就問說:「沙門您在吃食嗎?」
舍利弗尊者答說:「是的,我在吃食。」
又問:「如何呢?沙門您是口向下而食(意謂不托缽乞食而自耕作營生)的嗎?」
答說:「不是的,姊妹!」
又問:「那麼您是仰口而食(指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之術,求取衣食而自活命)的嗎?」
答說:「不是的,姊妹!」
又問:「如何呢?您是口向四方而食(指谄媚阿谀顯貴,通使于四方,巧言令色而求取活命)的嗎?」
答說:「不是的,姊妹!」
又問:「那麼您是口向四維(四隅,四角落)而食(指學種種咒術蔔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的嗎?」
答說:「不是的,姊妹!」
又問:「我問沙門您在吃食嗎?您答我說:『我在吃食。』我問您是仰口而食嗎?您答我說:『不是。』問說是口向下而食嗎?您也答我說:『不是。』問說是口向四方而食嗎?您答我說:『不是。』問說是口向四維而食嗎?您答我說:『不是。』您這樣的說法,有什麼涵意嗎?」
舍利弗尊者說:「姊妹啊!所有一切的沙門、婆羅門如果他只是明白低級農作之事,知道一些不正之法,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生活的話,像這樣的沙門、婆羅門就叫做口向下而食。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觀察星象而占蔔吉凶,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生活的話,像這樣的沙門、婆羅門就叫做仰口而食。如果有沙門、婆羅門只是受托辦理他人的私事,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生活的話,像這樣的沙門、婆羅門就叫做口向四方而食。如果有沙門、婆羅門他只研究各種醫術來治療種種的疾病,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生活的話,像這樣的沙門、婆羅門就叫做口向四隅而食。姊妹啊!我不會用這四種不正當手段來謀取生活。姊妹啊!我只會依正法去求食而養活自己,所以我說我不會用這四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生活。」
當時,名叫淨口的外道出家尼聽聞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內心非常歡喜,告辭而去。
這時,淨口外道出家尼就在王舍城裏巷的交通要處贊歎說:「沙門釋子以正當的方法營生,是以極正當的方法營生;所有想要布施的人,應當布施給沙門釋種的弟子;如果有想要造福的人,也應當在沙門釋子處去作福。」
那時,有許多外道的出家人聽到淨口外道出家尼贊歎沙門釋子的話,由于心生嫉妒,就殺害了那位淨口外道出家尼,她命終後往生到兜率天,是因她在舍利弗尊者處生起信仰心的緣故。
第四九九經注釋:
1、淨口外道出家尼:淨口,爲在外道出家尼師之名。
2、少有所營:即沒有什麼事可做。
3、下口食:佛光阿含藏注雲:「口,此處轉用爲『臉』義。下口,即臉部朝下之意。下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不托缽乞食而自耕作營生。」
4、仰口食:仰口,即仰臉、擡頭。仰口食,四邪命食之一,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雳術數之學求衣食,而自活命。
5、方口食:方口,即臉朝四方。方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出家人曲媚顯貴,通使于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本經謂是「爲他使命,邪命求食者。」
6、四維口食:四維口,即臉朝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隅張望。四維口食,四邪命食之一,即學種種咒術,蔔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本經謂是「爲諸醫方,種種治病,邪命求食者」,
說法有不同。
7、「明于事者,明于橫法」:事,指耕作種植營生之事。橫法,指不正之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謂依事明、畜生明」,並附注說:「『事明』原注『事明』知葫蘆、南瓜、蘿蔔等事之果、成、因的方便;又長部經典原注(一、九叁頁)雲相『宅地、園地』等得失之明。」
8、邪命求食:指以不正當的方法謀取生活所需。
9、仰觀星曆:指仰觀星宿,而幫人占蔔吉凶之術。
1O、爲他使命:即受托辦理他人之私事。
11、「爲諸醫方,種種治病」:即研究各種醫術,爲人治療種種疾病。
12、淨命自活:以正當的方法營生。
五OO、本經敘說目揵連以所得禅、解脫、叁昧、正受,歸功于世尊之教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大目揵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當時,大目揵連尊者告訴衆比丘說:「有一個時侯,世尊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而我就住在這耆阇崛山中,我獨自在一僻靜之處,這樣地想著:怎樣叫聖者的默然靜定呢?我又這樣的想著:如果有比丘他能息止擾亂定境的有覺有觀心理,內心清淨,定于一處,由無覺無觀叁昧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第二禅中,這就叫聖者的默然靜定。我又這樣地想著:我現在也應當要像聖者一樣的默然靜定,息止有覺有觀的心理,內心清淨,定于一處,由無覺無觀叁昧而生起喜樂,要圓滿地安住于此境,多多地安住于此境;能多多地安住于此境後,我卻又生起了有覺有觀的心理。那時,世尊知道了我的心念,就從竹林精舍隱沒,而在耆阇崛山中現身在我面前,告訴我說:『目揵連啊!你應當要像聖者的默然靜定,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聽聞世尊的教導後,立即就又遠離了有覺有觀的心理,使內心清淨,定于一處,由無覺無觀叁昧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第二禅中。我像這樣地再叁生起有覺有觀的心理,佛陀也一樣再叁地來教導我:『你應當要像聖者的默然靜定,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立即便又息止了有覺有觀的心理,使內心清淨,定于一處,由無覺無觀叁昧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第二禅中。
如果正確說佛弟子都是由佛口而生,從佛法而化生,得到佛法遍智的話,那麼我自身就是了。爲什麼呢?因爲我是佛弟子,所以是從佛口而生,從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我只以少許的方便,就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脫、叁叁昧、九次第正受。譬如轉輪聖王的長太子,雖還未灌頂繼位 ,但是已得到了聖王之法,就是不精勤努力,也能得到五妙欲(色、聲、香、味、觸)的享受。我也是像這樣,做爲佛的弟子,不精勤努力,卻能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脫、叁叁昧、九次第正受的福報。在一日之中,世尊運用神通力叁次到我住處來,再叁地教導我,以大人(如佛等有大能力之人)的處所來建立我。」
大目揵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OO經注釋:
1、大目揵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爲神通第一。
2、從佛口生:喻接受佛的言語教化,而成爲佛弟子。
3、「得襌、解脫、叁昧、正受」:此乃由不同觀點談「定」,即四襌定、八解脫、叁叁昧、九次第正受。四襌定│新雲四靜慮。修此四襌定,可生于色界的四襌。八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叁叁昧│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九次第正受│初襌次第定、二禅次第定、叁襌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襌天的根本定)、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以上是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滅受想次第定。
4、灌頂:古代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頂而表祝意。後密教仿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阇梨位時,亦設壇而行灌頂之式。
5、大人:指如佛菩薩這樣有大能力的人。
五O一、本經也是敘說目揵連感念世尊的殷勤教導,經意與前經相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大目揵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當時,大目揵連尊者告訴衆比丘說:「有一個時侯,世尊住在王舍城裏,而我住在耆暗崛山中,獨自在一僻靜之處,這樣地想著:怎樣叫聖住呢?我又這樣的想著:如果有比丘不思惟一切形相,得到無相心正受(于一切相而離一切相所生起的正受),就能圓滿地以身作證而安住,這樣就叫做聖住了。我就這樣地想著:我應當在此聖住裏,不去思惟一切形相,得無相心正受,圓滿地以自身作證而安住,多多地安住于此正受;多多地安住之後,卻又生起了執取一切形相的心理。這時,世尊知道了我的心理,他就如一位大力的人屈伸手臂這樣短暫的時間裏,運用神通力,自竹園精舍隱沒,而在耆阇崛山中顯現在我面前,告訴我說:『目揵連啊!你應當要安住于聖住裏,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聽聞世尊的教導後,立即就又遠離了一切的形相,得無相心正受,圓滿地以自身作證而安住。我像這樣地叁次生起執取一切形相的心理,世尊也一樣地叁次前來教導我:『你應當要安住于聖住裏,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聽聞教導後,就又遠離了一切的形相,得無相心正受,圓滿地以自身作證而安住于此正受。
諸位大德啊!如果正確地說佛弟子的話,我自身就是了,我是由佛口而生,從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爲什麼呢?因爲我是佛弟子,是從佛口而生,從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我只以少許的方便,就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脫、叁叁昧、九次第正受。譬如轉輪聖王的太子,雖還未灌頂繼位 ,但是卻已得到了聖王之法,就是不精勤努力,也能得到五妙欲(色、聲、香、味、觸)的享受。我也是像這樣,做爲佛的弟子,不精勤努力,卻能得到四禅定、八解脫、叁叁昧、九次第正受的福報。在一日之中,世尊運用神通力叁次到我住處來,再叁地教導我,以大人(如佛等有大能力之人)的處所來建立我。」
大目揵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O一經注釋:
1、一切相:相,是表現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一切相,即一切事物的相狀。
2、無相心正受:即心離一切相而生之正受(襌定)。
五O二、本經敘說目揵連以神通力跟世尊遙隔共語,舍利弗尊者贊歎其具有大功德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與阿難尊者,叁人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共住在一房子裏。
當時,舍利弗尊者在後夜時分告訴目揵連尊者說:「真是奇妙!目揵連尊者啊!你在今夜曾安住于遠離煩惱的寂滅正受裏。」
目揵連尊者聽了舍利弗尊者的話語後,目揵連尊者說:「我都不曾聽聞到你喘息的聲音。」
目揵連尊者又說:「我這樣並非就是寂滅正受,只是安住在較粗的正受裏罷了。舍利弗尊者啊!我在今夜裏曾與世尊相談話哩!」
舍利弗尊者說:「目揵連啊!世尊是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離這兒很遠,他如何能與你相互交談呢?而你現在就在竹園中,又如何與世尊交談呢?是你運用神通力去到世尊住處呢?還是世尊運用神通力而來到你的住處呢?」
目揵連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不必運用神通力去到世尊住處,世尊也不必運用神通力來到我的住處,然而我在王舍城中即可聽聞到世尊于舍衛國的話語。因爲世尊與我皆已修得天眼通與天耳通了,所以我能在這裏問世尊:『所謂努力精進,究竟怎樣叫努力精進呢?』世尊答我說:『目揵連啊!如果這比丘白天能努力經行或打坐,以不障礙之法(指坐襌、或漫步經行調和身心之法)修行,使自己心靈清淨;在初夜(十七點至二十一點)時,也是或打坐、或漫步經行,以不障礙之法修行,使他的心靈清淨;到中夜(二十一點至翌日一點)時,他就走出房外洗足,然後返回室內,右脅而臥,兩腳相疊,系念于明相,有正念正智,心裏常作起床之想;到後夜(一點至五點)時,他慢慢地醒來,從容地起床,也是或打坐兼漫步經行,以不障礙之法修行,使他的心靈清淨。目揵連啊!像這樣就叫做比丘能夠努力精進了。』」
舍利弗尊者告訴目揵連尊者說:「您大目揵連真正具有大神通力與大功德力,得能安座而坐;我也要具大功德力,才能與您在一起。目揵連啊!譬如一座大山。有人拿一顆小石子投入山裏去,它的色澤味道便會與大山相同了。我能與大力大德的尊者您同座而坐,也是像這樣子。又譬如世間鮮淨美好的東西,人人都很喜愛;同樣地,目揵連尊者有大德大力,所有修習梵行的人都應頂戴禮敬他。那些得遇目揵連尊者而與他交遊往來,恭敬供養他的人,將會得到很大的善利;而我現今得與大目揵連尊者交遊往來,也能得到大善利。」
這時,大目揵連尊者也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今天能夠和大智大德的舍利弗尊者同座而坐,就像拿小石子投入大山裏,得能和大山同色一樣。我能和大智的舍利弗尊者同座而坐,成爲他自身之外的第二個伴侶,也就像這樣子。」
當時,這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O二經注釋:
1、「尊者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此二句或許是衍文。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本經此二句特用括孤凸顯。如此二句真是衍文,則下一句「我都不聞汝喘息之聲」,應是上承「……汝于今夜住寂滅正受」,變成舍利弗所說的了。白話譯文仍依原文。
2、不障礙法:指經行、靜坐而言。修行者以經行、靜坐來調和對治昏沈和掉舉,使心等持于「止、觀」,不障礙法之修行。
3、系念明相:即作光明想。于睡前系念明相,可使心地光明,既免起妄念,亦不致因睡眠而惛昧,雖睡而易覺。
4、「譬如大山,有人持一小石,投之大山,色味悉同。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力大德,同座而坐」:「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譬如于雪山王之側置小石塊,悉予依附,如爲所屬。我等依附于大目揵連,屬于大目揵連。」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