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P6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也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当时,舍利弗尊者在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持着钵盂,进入王舍城里乞食。乞食后,就在一颗树下吃食。

   这时,有位名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也从王舍城里出来,闲着没事,她看见舍利弗尊者正坐在一颗树下吃食。见后,她就问说:「沙门您在吃食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是的,我在吃食。」

   又问:「如何呢?沙门您是口向下而食(意谓不托钵乞食而自耕作营生)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那么您是仰口而食(指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之术,求取衣食而自活命)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如何呢?您是口向四方而食(指谄媚阿谀显贵,通使于四方,巧言令色而求取活命)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那么您是口向四维(四隅,四角落)而食(指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我问沙门您在吃食吗?您答我说:『我在吃食。』我问您是仰口而食吗?您答我说:『不是。』问说是口向下而食吗?您也答我说:『不是。』问说是口向四方而食吗?您答我说:『不是。』问说是口向四维而食吗?您答我说:『不是。』您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涵意吗?」

   舍利弗尊者说:「姊妹啊!所有一切的沙门、婆罗门如果他只是明白低级农作之事,知道一些不正之法,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口向下而食。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观察星象而占卜吉凶,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仰口而食。如果有沙门、婆罗门只是受托办理他人的私事,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口向四方而食。如果有沙门、婆罗门他只研究各种医术来治疗种种的疾病,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口向四隅而食。姊妹啊!我不会用这四种不正当手段来谋取生活。姊妹啊!我只会依正法去求食而养活自己,所以我说我不会用这四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

   当时,名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听闻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内心非常欢喜,告辞而去。

   这时,净口外道出家尼就在王舍城里巷的交通要处赞叹说:「沙门释子以正当的方法营生,是以极正当的方法营生;所有想要布施的人,应当布施给沙门释种的弟子;如果有想要造福的人,也应当在沙门释子处去作福。」

   那时,有许多外道的出家人听到净口外道出家尼赞叹沙门释子的话,由于心生嫉妒,就杀害了那位净口外道出家尼,她命终后往生到兜率天,是因她在舍利弗尊者处生起信仰心的缘故。

  第四九九经注释:

  1、净口外道出家尼:净口,为在外道出家尼师之名。

  2、少有所营:即没有什么事可做。

  3、下口食:佛光阿含藏注云:「口,此处转用为『脸』义。下口,即脸部朝下之意。下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不托钵乞食而自耕作营生。」

  4、仰口食:仰口,即仰脸、抬头。仰口食,四邪命食之一,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求衣食,而自活命。

  5、方口食:方口,即脸朝四方。方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出家人曲媚显贵,通使于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本经谓是「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

  6、四维口食:四维口,即脸朝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张望。四维口食,四邪命食之一,即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本经谓是「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食者」,

  说法有不同。

  7、「明于事者,明于横法」:事,指耕作种植营生之事。横法,指不正之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谓依事明、畜生明」,并附注说:「『事明』原注『事明』知葫芦、南瓜、萝卜等事之果、成、因的方便;又长部经典原注(一、九三页)云相『宅地、园地』等得失之明。」

  8、邪命求食:指以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生活所需。

  9、仰观星历:指仰观星宿,而帮人占卜吉凶之术。

  1O、为他使命:即受托办理他人之私事。

  11、「为诸医方,种种治病」:即研究各种医术,为人治疗种种疾病。

  12、净命自活:以正当的方法营生。

   五OO、本经叙说目揵连以所得禅、解脱、三昧、正受,归功于世尊之教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时侯,世尊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而我就住在这耆阇崛山中,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这样地想着:怎样叫圣者的默然静定呢?我又这样的想着:如果有比丘他能息止扰乱定境的有觉有观心理,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中,这就叫圣者的默然静定。我又这样地想着:我现在也应当要像圣者一样的默然静定,息止有觉有观的心理,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要圆满地安住于此境,多多地安住于此境;能多多地安住于此境后,我却又生起了有觉有观的心理。那时,世尊知道了我的心念,就从竹林精舍隐没,而在耆阇崛山中现身在我面前,告诉我说:『目揵连啊!你应当要像圣者的默然静定,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听闻世尊的教导后,立即就又远离了有觉有观的心理,使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中。我像这样地再三生起有觉有观的心理,佛陀也一样再三地来教导我:『你应当要像圣者的默然静定,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立即便又息止了有觉有观的心理,使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中。

   如果正确说佛弟子都是由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佛法遍智的话,那么我自身就是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弟子,所以是从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我只以少许的方便,就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譬如转轮圣王的长太子,虽还未灌顶继位 ,但是已得到了圣王之法,就是不精勤努力,也能得到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我也是像这样,做为佛的弟子,不精勤努力,却能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的福报。在一日之中,世尊运用神通力三次到我住处来,再三地教导我,以大人(如佛等有大能力之人)的处所来建立我。」

   大目揵连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OO经注释:

  1、大目揵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

  2、从佛口生:喻接受佛的言语教化,而成为佛弟子。

  3、「得襌、解脱、三昧、正受」:此乃由不同观点谈「定」,即四襌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四襌定│新云四静虑。修此四襌定,可生于色界的四襌。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九次第正受│初襌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襌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襌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4、灌顶:古代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后密教仿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阇梨位时,亦设坛而行灌顶之式。

  5、大人:指如佛菩萨这样有大能力的人。

   五O一、本经也是叙说目揵连感念世尊的殷勤教导,经意与前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时侯,世尊住在王舍城里,而我住在耆暗崛山中,独自在一僻静之处,这样地想着:怎样叫圣住呢?我又这样的想着:如果有比丘不思惟一切形相,得到无相心正受(于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生起的正受),就能圆满地以身作证而安住,这样就叫做圣住了。我就这样地想着:我应当在此圣住里,不去思惟一切形相,得无相心正受,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而安住,多多地安住于此正受;多多地安住之后,却又生起了执取一切形相的心理。这时,世尊知道了我的心理,他就如一位大力的人屈伸手臂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运用神通力,自竹园精舍隐没,而在耆阇崛山中显现在我面前,告诉我说:『目揵连啊!你应当要安住于圣住里,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听闻世尊的教导后,立即就又远离了一切的形相,得无相心正受,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而安住。我像这样地三次生起执取一切形相的心理,世尊也一样地三次前来教导我:『你应当要安住于圣住里,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听闻教导后,就又远离了一切的形相,得无相心正受,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而安住于此正受。

   诸位大德啊!如果正确地说佛弟子的话,我自身就是了,我是由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弟子,是从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我只以少许的方便,就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譬如转轮圣王的太子,虽还未灌顶继位 ,但是却已得到了圣王之法,就是不精勤努力,也能得到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我也是像这样,做为佛的弟子,不精勤努力,却能得到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的福报。在一日之中,世尊运用神通力三次到我住处来,再三地教导我,以大人(如佛等有大能力之人)的处所来建立我。」

   大目揵连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O一经注释:

  1、一切相:相,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一切相,即一切事物的相状。

  2、无相心正受:即心离一切相而生之正受(襌定)。

   五O二、本经叙说目揵连以神通力跟世尊遥隔共语,舍利弗尊者赞叹其具有大功德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与阿难尊者,三人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共住在一房子里。

   当时,舍利弗尊者在后夜时分告诉目揵连尊者说:「真是奇妙!目揵连尊者啊!你在今夜曾安住于远离烦恼的寂灭正受里。」

   目揵连尊者听了舍利弗尊者的话语后,目揵连尊者说:「我都不曾听闻到你喘息的声音。」

   目揵连尊者又说:「我这样并非就是寂灭正受,只是安住在较粗的正受里罢了。舍利弗尊者啊!我在今夜里曾与世尊相谈话哩!」

   舍利弗尊者说:「目揵连啊!世尊是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离这儿很远,他如何能与你相互交谈呢?而你现在就在竹园中,又如何与世尊交谈呢?是你运用神通力去到世尊住处呢?还是世尊运用神通力而来到你的住处呢?」

   目揵连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不必运用神通力去到世尊住处,世尊也不必运用神通力来到我的住处,然而我在王舍城中即可听闻到世尊于舍卫国的话语。因为世尊与我皆已修得天眼通与天耳通了,所以我能在这里问世尊:『所谓努力精进,究竟怎样叫努力精进呢?』世尊答我说:『目揵连啊!如果这比丘白天能努力经行或打坐,以不障碍之法(指坐襌、或漫步经行调和身心之法)修行,使自己心灵清净;在初夜(十七点至二十一点)时,也是或打坐、或漫步经行,以不障碍之法修行,使他的心灵清净;到中夜(二十一点至翌日一点)时,他就走出房外洗足,然后返回室内,右胁而卧,两脚相叠,系念于明相,有正念正智,心里常作起床之想;到后夜(一点至五点)时,他慢慢地醒来,从容地起床,也是或打坐兼漫步经行,以不障碍之法修行,使他的心灵清净。目揵连啊!像这样就叫做比丘能够努力精进了。』」

   舍利弗尊者告诉目揵连尊者说:「您大目揵连真正具有大神通力与大功德力,得能安座而坐;我也要具大功德力,才能与您在一起。目揵连啊!譬如一座大山。有人拿一颗小石子投入山里去,它的色泽味道便会与大山相同了。我能与大力大德的尊者您同座而坐,也是像这样子。又譬如世间鲜净美好的东西,人人都很喜爱;同样地,目揵连尊者有大德大力,所有修习梵行的人都应顶戴礼敬他。那些得遇目揵连尊者而与他交游往来,恭敬供养他的人,将会得到很大的善利;而我现今得与大目揵连尊者交游往来,也能得到大善利。」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也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今天能够和大智大德的舍利弗尊者同座而坐,就像拿小石子投入大山里,得能和大山同色一样。我能和大智的舍利弗尊者同座而坐,成为他自身之外的第二个伴侣,也就像这样子。」

   当时,这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便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O二经注释:

  1、「尊者目揵连闻尊者舍利弗语,尊者目揵连言」:此二句或许是衍文。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本经此二句特用括孤凸显。如此二句真是衍文,则下一句「我都不闻汝喘息之声」,应是上承「……汝于今夜住寂灭正受」,变成舍利弗所说的了。白话译文仍依原文。

  2、不障碍法:指经行、静坐而言。修行者以经行、静坐来调和对治昏沉和掉举,使心等持于「止、观」,不障碍法之修行。

  3、系念明相:即作光明想。于睡前系念明相,可使心地光明,既免起妄念,亦不致因睡眠而惛昧,虽睡而易觉。

  4、「譬如大山,有人持一小石,投之大山,色味悉同。我亦如是,得与尊者大力大德,同座而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譬如于雪山王之侧置小石块,悉予依附,如为所属。我等依附于大目揵连,属于大目揵连。」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终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