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四叁經解釋:
1、從本經四四叁││四六四經「雜阿含經論會編」輯爲「界相應」。
2、由旬:印度計裏程的數目,每由旬有叁十裏、四十裏、五十裏、六十裏四種說法,但說四十裏爲一由旬者居多。
3、界:音譯馱都。具有層、根基、成分、要素、領域、種族、分界諸義。在印度及中國漢族佛教界,此語之用法可分爲下列幾種:一、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構成要素的種類。如「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識。「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二、用以表示領域或境界。如「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識學、華嚴學將一切法之種子稱爲界。四、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爲避塵俗幹擾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結界」。
四四四、本經敘說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故比丘應學種種善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衆生常與界在一起,與界相和合。衆生是怎樣常與界在一起的呢?就是當衆生生不善之心時就會與不善之界在一起,生善心時就會與善界在一起,生微妙心時就會與微妙界在一起,生卑劣心時就會與卑劣界在一起。衆比丘啊!應當要如此的去學種種的善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四五、本經意同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所廣說的內容如前經一樣。差別的是,世尊又說偈言:
「由于常交會,所以就會常生起;如果相遠離的話,生起就會斷絕。
如人拿著小木頭,進入于大海中,
人與木頭都會沈沒海底,人如果懈怠,道理也相同,
所以應當要離開懈怠,離開卑劣不精進。
賢聖的人不會懈怠,能安住遠離懈怠,
殷勤精進禅思,而超度生死之流。
膠與漆彼此互得其性,火焰得風則熾燃,
珂貝與乳同色澤,衆生與界也常在一起。
凡相類似就會和合在一起,增長之後也是如此。」
四四六、本經敘說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並舉諸弟子爲例, 所學相同則相聚爲類,故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衆生常與界在一起,與界相和合。是怎樣與界在一起的呢?就是當衆生生起不善之心時,就會與不善之界在一起;生起善心時,就會與善界在一起;生起卑劣之心時,就會與卑劣之界在一起;生起微妙之心時,就會與微妙之界在一起。
這時,憍陳如尊者(了本際,首先證道的尊者)和衆多的比丘就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上座多聞的大德,出家已久,具足修習梵行的比丘。
又有大迦葉尊者(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少欲知足,修頭陀苦行,不去蓄積多余財物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十大第子中,智慧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辯才的比丘。
這時,大目揵連尊者(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這時,阿那律陀尊者(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具有明徹天眼的比丘。
這時,二十億耳尊者(佛弟子中,精進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勇猛精進,能專勤修行的比丘。
這時陀骠尊者(佛弟子中,主事衆僧飲食比丘)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能爲大衆修供具的比丘。
這時,優波離尊者(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和衆多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通達于律行的比丘。
這時,富樓那尊者(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具有辯才,善于說法的比丘。
這時,迦旃延尊者(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的比丘。
這時,阿難尊者(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多聞總持的比丘。
這時,羅睺羅尊者(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這時,提婆達多(先爲佛弟子,後叛佛自成僧團)也和衆多的比丘在于近處經行,他們都是習近衆惡行的比丘。這就叫比丘常與界在一起,與界相和合。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要善于分別各種的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時,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四七、本經意同第四四六經,唯偈言與第四四五經同,請參閱。白話譯解略。
四四八、本經敘說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並廣說勝界、鄙界、殺界……乃至飲酒界等,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衆生常與界在一起,與界相和合,……。」像這樣地廣說,乃至說:「微妙心生起時,就會與微妙界在一起;卑劣心生起時,就會與卑劣界在一起;殺生之時,就會與殺界在一起;盜淫心、妄語心、飲酒心生起時,就會與……飲酒界等在一起。不殺生時,就會與不殺界在一起;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時,就會與……不飲酒界等在一起。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要善于分別各種的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四九、本經敘說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並廣說不信界、犯戒界、無慚無愧界……乃至慚愧界等,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衆生常與界在一起,與界相和合。不信時,就會與不信界在一起;犯戒時,就會與犯戒界在一起;無慚無愧時,就會與無慚無愧界在一起。有信心時,就會與信界在一起;持戒時,就會與持戒界在一起;有慚愧心時,就會與慚愧界在一起。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要善于分別各種的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信、不信界俱」的經文所說,像這精進、不精進界俱,失念、不失念界俱,正受、不正受界俱,多聞、少聞界俱,悭者、施者界俱,惡慧、善慧界俱,難養、易養界俱,難滿、易滿界俱,多欲、少欲界俱,知足、不知足界俱,攝受、不攝受界俱等的經文,也都如前面的經文一樣地廣爲解說。
四五O、本經敘說十八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種種的界。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什麼是種種的界呢?就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這些就叫做種種的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五一、本經敘說緣種種界而生觸、受、愛等精神作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是由于種種的界,而生起種種的覺觸;由于種種的覺觸,而又生起種種的感受;由于種種的感受,再又生起種種的愛欲。什麼是種種的界呢?就是所謂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這些就叫做種種的界。
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界而生起種種的覺觸呢?……乃至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感受而生起種種的愛欲呢?就是說由于眼界,而生起眼觸;由于眼觸,而又生起由眼觸因緣所生起的感受;由于眼觸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眼觸因緣所生起的愛欲。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生起意觸;由于意觸,而又生起由意觸因緣所生起的感受;由于意觸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意觸因緣所生起的愛欲。
衆比丘啊!不是由于種種的愛欲而生起種種的感受,也不是由于種種的感受而生起種種的覺觸,更不是由于種種的覺觸而生起種種的界;一定是要由種種的界而生起種種的覺觸,次由種種的覺觸而生起種種的感受,再由種種的感受而生起種種的愛欲。這就叫做比丘由于種種的界而生起種種的覺觸,次由種種的覺觸而生起種種的感受,再由種種的感受而生起種種的愛欲。」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五一經解釋:
1、緣眼觸生眼觸生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之類句作「緣眼觸生眼觸所生之受」。
四五二、本經意同第四五一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是由于種種的界,而生起種種的覺觸;由于種種的覺觸,而又生起種種的感受;由于種種感受,再又生起種種的愛欲。什麼是種種的界呢?就是所謂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這些就叫做種種的界。
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界而生起種種的覺觸呢?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覺觸而生起種種的感受呢?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感受而生起種種的愛欲呢?就是所謂由于眼界而後生起眼觸,不是由于眼觸而後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觸;由于眼觸而後生起眼受,不是由于眼受而後生起眼觸,只有由于眼觸才能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後生起眼愛,不是由于眼愛而後生起眼受,只有由于眼受才能生起眼愛。同樣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後生起意觸,不是由于意觸而後生起意界,只有由于意界才能生起意觸;由于意觸而後生起意受,不是由于意受而後生起意觸,只有由于意觸才能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後生起意愛,不是由于意愛而後生起意受,只有由于意受才能生起意愛。
所以,比丘啊!不是由于種種的愛欲而生起種種的感受,不是由于種種的感受而生起種種的覺觸,不是由于種種的覺觸而生起種種的界;只有由于種種的界才能生起種種的覺觸,由于種種的覺觸才能生起種種的感受,由于種種的感受才能生起種種的愛欲,這就叫做比丘應當要善于分別種種的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五叁、本經敘說緣界而生觸、受、想、欲、覺、熱、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是由于種種的界而後生起種種的覺觸,由于種種的覺觸而後生起種種的感受,由于種種的感受而後生起種種的想象,由于種種的想象而後生起種種的欲念,由于種種的欲念而後生起種種推求的心理,由于種種推求的心理而後生起種種的渴望,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種種的追求。
什麼是種種的界呢?就是所謂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界而後生起種種的覺觸呢?……乃至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種種的追求呢?就是所謂由于眼界而後生起眼觸,由于眼觸而後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後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後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後生起眼覺,由于眼覺而後生起眼熱,由于眼熱而後生起眼求。同樣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後生起意觸,由于意觸而後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後生起意想,由于意想而後生起意覺,由于意覺而後生起意熱,由于意熱而後生起意求。這就叫做比丘由于種種的界,所以生起種種的覺觸,……乃至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種種的追求。
比丘啊!不是由于種種追求而後生起種種的渴望,不是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種種的推求心理,不是由于種種的推求心理而後生起種種的想象,不是由于種種的想象而後生起種種的感受,不是由于種種的感受而後生起種種的覺觸,不是由于種種的覺觸而後生起種種的界;只有由于種種的界才能生起種種的覺觸,……乃至由于種種的渴望才能生起種種的追求。」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