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四三经解释:
1、从本经四四三││四六四经「杂阿含经论会编」辑为「界相应」。
2、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3、界:音译驮都。具有层、根基、成分、要素、领域、种族、分界诸义。在印度及中国汉族佛教界,此语之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一、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构成要素的种类。如「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二、用以表示领域或境界。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识学、华严学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四、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为避尘俗干扰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结界」。
四四四、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故比丘应学种种善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众生是怎样常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微妙心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生卑劣心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众比丘啊!应当要如此的去学种种的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五、本经意同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所广说的内容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又说偈言:
「由于常交会,所以就会常生起;如果相远离的话,生起就会断绝。
如人拿着小木头,进入于大海中,
人与木头都会沉没海底,人如果懈怠,道理也相同,
所以应当要离开懈怠,离开卑劣不精进。
贤圣的人不会懈怠,能安住远离懈怠,
殷勤精进禅思,而超度生死之流。
胶与漆彼此互得其性,火焰得风则炽燃,
珂贝与乳同色泽,众生与界也常在一起。
凡相类似就会和合在一起,增长之后也是如此。」
四四六、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举诸弟子为例, 所学相同则相聚为类,故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是怎样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起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起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起卑劣之心时,就会与卑劣之界在一起;生起微妙之心时,就会与微妙之界在一起。
这时,憍陈如尊者(了本际,首先证道的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就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上座多闻的大德,出家已久,具足修习梵行的比丘。
又有大迦叶尊者(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少欲知足,修头陀苦行,不去蓄积多余财物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十大第子中,智慧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辩才的比丘。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这时,阿那律陀尊者(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明彻天眼的比丘。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佛弟子中,精进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勇猛精进,能专勤修行的比丘。
这时陀骠尊者(佛弟子中,主事众僧饮食比丘)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为大众修供具的比丘。
这时,优波离尊者(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和众多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通达于律行的比丘。
这时,富楼那尊者(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辩才,善于说法的比丘。
这时,迦旃延尊者(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这时,阿难尊者(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这时,罗睺罗尊者(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这时,提婆达多(先为佛弟子,后叛佛自成僧团)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习近众恶行的比丘。这就叫比丘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七、本经意同第四四六经,唯偈言与第四四五经同,请参阅。白话译解略。
四四八、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广说胜界、鄙界、杀界……乃至饮酒界等,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像这样地广说,乃至说:「微妙心生起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卑劣心生起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杀生之时,就会与杀界在一起;盗淫心、妄语心、饮酒心生起时,就会与……饮酒界等在一起。不杀生时,就会与不杀界在一起;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时,就会与……不饮酒界等在一起。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九、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广说不信界、犯戒界、无惭无愧界……乃至惭愧界等,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不信时,就会与不信界在一起;犯戒时,就会与犯戒界在一起;无惭无愧时,就会与无惭无愧界在一起。有信心时,就会与信界在一起;持戒时,就会与持戒界在一起;有惭愧心时,就会与惭愧界在一起。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信、不信界俱」的经文所说,像这精进、不精进界俱,失念、不失念界俱,正受、不正受界俱,多闻、少闻界俱,悭者、施者界俱,恶慧、善慧界俱,难养、易养界俱,难满、易满界俱,多欲、少欲界俱,知足、不知足界俱,摄受、不摄受界俱等的经文,也都如前面的经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四五O、本经叙说十八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种种的界。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一、本经叙说缘种种界而生触、受、爱等精神作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说由于眼界,而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又生起由眼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由于眼触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眼触因缘所生起的爱欲。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又生起由意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由于意触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意触因缘所生起的爱欲。
众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的爱欲而生起种种的感受,也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更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界;一定是要由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次由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再由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次由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再由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五一经解释:
1、缘眼触生眼触生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之类句作「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
四五二、本经意同第四五一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呢?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所谓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不是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受,不是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触,只有由于眼触才能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爱,不是由于眼爱而后生起眼受,只有由于眼受才能生起眼爱。同样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不是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界,只有由于意界才能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受,不是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触,只有由于意触才能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爱,不是由于意爱而后生起意受,只有由于意受才能生起意爱。
所以,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的爱欲而生起种种的感受,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觉触,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才能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才能生起种种的爱欲,这就叫做比丘应当要善于分别种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三、本经叙说缘界而生触、受、想、欲、觉、热、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而后生起种种的想象,由于种种的想象而后生起种种的欲念,由于种种的欲念而后生起种种推求的心理,由于种种推求的心理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呢?就是所谓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觉,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热,由于眼热而后生起眼求。同样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想,由于意想而后生起意觉,由于意觉而后生起意热,由于意热而后生起意求。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的界,所以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追求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不是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推求心理,不是由于种种的推求心理而后生起种种的想象,不是由于种种的想象而后生起种种的感受,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才能生起种种的追求。」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终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