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七
四五四、本经叙说缘界故生触、想、欲、觉、热、求,意同前第四五三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由于种种界所以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想象,由于种种的想象而生起种种的欲念,由于种种的欲念而生起种种的推求心理,由于种种的推求心理而生起种种的渴望,由于种种的渴望而生起种种的追求。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什么叫做……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呢?就是说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不是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想,不是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触,只有由于眼触才能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欲,不是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想,只有由于眼想才能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觉,不是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欲,只有由于眼欲才能生起眼觉;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热,不是由于眼热而后生起眼觉,只有由于眼觉才能生起热;由于眼
热而后生起眼求,不是由于眼求而后生起眼热,只有由于眼热才能生起眼求。同样地,耳、鼻、舌、身诸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乃至由于意热而后生起意求,也是像这样地广为解说。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不是由于种种的追求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乃至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 种种的追求。」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说,「外六入处」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四五五、本经叙说有光界,乃至有灭界。并说明如此诸界如何得知,以何
正受而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光界(色界二襌天)、净界(色界三襌天)、无量空入处界(即空无边处界,无色界天之一)、无量识入处界(即识无边处界,无色界天之二)、无所有入处界(即无所有处界,无色界天之三)、非想非非想入处界(即非想非非想处界,无色界天之最高者),也有灭界(修灭尽定而得之定报)。」
这时,有一位 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顶礼后,恭敬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啊!那些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灭界等,像如此种种诸界,是由于什么因缘而得以知道的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光界,是缘于黑暗而可以得知;那净界,是缘于不净而可以得知;那无量空入处界,是缘色相(色身之相)而可以得知;那无量识入处界,是缘于内(精神意识)而可以得知;那无所有入处界,是缘于所有而可以得知;那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是缘于有第一(一切有中最胜者)而可以得知;那灭界,是缘于执持身见相应诸烦恼断而可以得知。」
诸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那光界……乃至灭界,是要依什么正受(襌定)才能到达呢?」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如此诸界都是要自己修持正受而得以到达其境;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是依于第一有正受(即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得达其境;至于灭界,是依于有身灭正受(即灭尽定)而得达其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五五经注释:
1、「灭界者,缘有身可知」:依瑜伽师地论说:「由萨迦耶(身见)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
2、「彼光界、净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于自行正受而行」:依瑜伽师地论说:「又有想定名为有行,于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随顺获得。」
3、「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于第一有正受而得」:依瑜伽师地论说:「非想非非想处,由无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极细故,取为第一,诸有寂静起胜解时,随顺获得第一有定。」
4、「灭界者,于有身灭正受而得」:依瑜伽师地论说:「于一切相不思惟故,于无相界正思惟故,萨迦耶灭;由无相故,随顺获得灭定、灭界。」
5、本经依南传说法:光界乃缘暗而得知,净界乃缘不净而得知,空无边处界乃缘色而得知,识无边处界乃缘空无边处而得知,无所有处界乃缘识无边处而得知,非想非非想处界乃缘无所有处而得知,想受灭界乃缘灭而得知。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此等诸界,依想等至(定)可达;非想非非想界,依行有余等至可达;想受灭界,依灭尽等至可达。
四五六、本经叙说缘界之上、中、下,故生言语、见解、思想之上、中、
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那时,世尊在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在讲堂的凉荫处铺好座具,就坐于大众之前,自己宣说优檀那句(无问自说的法句),告诉众比丘说:「是缘于界所以生出言说,并非不必缘于界;是缘于界所以生出见解,并非不必缘于界;是缘于界所以生出思想,并非不必缘于界。缘于下界(劣界),我说就会生出卑劣的言说、卑劣的见解、卑劣的思想、卑劣的思惟、卑劣的欲念、卑劣的愿望、卑劣的人、卑劣的作法、卑劣的施设、卑劣的建立、卑劣的部分、卑劣的显示、卑劣的受生。缘于中界也是会生出中说、中见等;同样地,对于胜界,缘于胜界,我说它一样会生出殊胜(上等)的言说、殊胜的见解、殊胜的思想、殊胜的思惟、殊胜的愿望、殊胜的人、殊胜的作法、殊胜的施设、殊胜的建立、殊胜的部分、殊胜的显示、殊胜的受生。」
当时,有位名叫婆迦利的比丘站在佛陀后边,手拿着扇子在为佛陀搧风,他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对于三藐三佛陀(正遍知、等正觉,如来十号之一)生起并不是三藐三佛陀之见的话,那也是缘于界而生起的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对于三藐三佛陀生起并非三藐三佛陀的见解,那也是缘于界而生起的,不是不必缘于界。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界就是无明界。就如我刚才所说的:缘于下界而生出卑劣的言说、卑劣的见解……乃至卑劣的受生;缘于中界,或者缘于胜界而生出殊胜的言说、殊胜的见解……乃至殊胜的受生。」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七、本经叙说缘欲界故生欲想等,缘恚界故生恚想等,缘害界故生害想等。众生起身、口、意三恶业后,则现世苦恼,命终后堕于恶趣。反之,若能生正因缘,则于现世乐住,命终后生于善趣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是有因缘而后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贪欲的思想呢?就是缘于欲界,因为缘于欲界之故,所以就会生起贪欲的思想、贪欲的欲念、贪欲的推求心理、贪欲的渴望、贪欲的追求。愚痴的凡夫生起贪欲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由于如此邪恶因缘之故,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害界。因为缘于害界,所以就会生起害人的思想、害人的欲念、害人的推求心理、害人的渴望、害人的追求。愚痴的凡夫生起害人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生起这三处邪恶因缘之后,那么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害人的思想。
众比丘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此的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的思想,不求舍离,不能觉悟、不能唾弃,那么他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譬如距城邑聚落不远之处,有一空旷的原野,有大火突然烧起,如果没有能力把那大火扑灭的话,应当知道,那原野中的所有生物就会全被大火所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果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思想的话,身死命终之后,就会堕生于恶趣之中。
众比丘啊!是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并非无因缘而生起的。是什么因缘而生起出离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出离界。因为缘于出离界,所以就会生起出离的思想、出离的欲念、出离的推求心理、出离的渴望、出离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出离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如此地生起正确的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经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不瞋恚、不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不害界。因为不害界的因缘,所以就会生起不害人的思想、不害人的欲念、不…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