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害人的推求心理、不害人的渴望、不害人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不害人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生起这样的正确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不害人的思想。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能够生起不害人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边有一空旷的原野,大火突然烧起,有人能够运用手脚来扑灭那大火,应当知道,那些依于草木的众生,便全都不会被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如果能够生起正确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道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八、本经叙说有婆罗门主张「众生非自作、非他作」无造作之邪见,

  佛告之以「有自作、有他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相慰问后,坐于一边,告诉佛陀说:「众生不是自己所造作,也不是他人所造作。」(意谓众生是无因无缘而作)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这样说法的人,我是不和他见面的。你现在自己来到这里,竟然说我不是自作的,也不是他人所造作的。」

   婆罗门问说:「怎样呢?瞿昙啊!众生是自作、还是他作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婆罗门啊!你的意见怎样呢?有众生的方便界,使诸众生知道去造作方便吗?」

   婆罗门说:「瞿昙啊!是有众生的方便界,使诸众生知道去造作方便。」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如果有方便界,使诸众生知道去造作方便的话,这就是众生自作,这就是众生他作。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有众生的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使那些众生知道有所施设造作吗?」

   婆罗门回答佛陀说:「是有众生的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使诸众生知道有所施设、造作。」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如果有那些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使众生知道有所施设造作的话,这就是众生自作,这就是众生他作了。」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我知道有众生自作,有众生他作这件事了。瞿昙啊!世间还有好多事情待办,我现在要告辞了。」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世间还有好多事,应知现在是辞回的时侯。」

  当时,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告辞而去。

  

   四五九、本经叙说由于有眼界、色界的分别存在,又由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喜触因缘生乐受,苦触因缘生苦受,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耳、鼻、舌、身、意亦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请问说:「所说的种种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界呢?」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说:「有分别存在的眼界与分别存在而令人喜乐的色界,这二处因缘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的和合便产生觉触的作用,又由欢喜的觉触因缘而生起快乐的感受;同样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对法界时,也是这样的说法。

  其次,长者啊!有分别存在的眼界与分别存在而令人苦恼的色界,这二处因缘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的和合便会产生痛苦的觉触,由于那苦触的因缘便又生起痛苦的感受;同样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对法界时,也是这样的说法。

   其次,长者啊!有分别存在的眼界与分别存在而令人不苦不乐的色界,这二处因缘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的和合便会产生不苦不乐的觉触,由于那不苦不乐触的因缘便又生起不苦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对法界时,也是这样的说法。」

   当时,瞿师罗长者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欢喜不已,向尊者顶礼后,告辞而去。

  第四五九经注释:

  1、瞿师罗:又作具史罗、瞿史罗,是中印度拘睒弥(憍赏弥)国之长者名,皈依世尊后,于瞿师罗园建精舍布施世尊,世尊曾于此说法数年。

  2、眼界异、色界异喜处: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眼界与可意之色」。

  3、有异眼界、异色界忧处: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眼界与不可意色」。

  4、异眼界、异色界舍处: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眼界与可舍之色」。舍,即不苦不乐。

  

   四六O、本经叙说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事,应将其舍尽无余。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阿难尊者说:「所说的种种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界呢?」

   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说:「有三界。是那三界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这时阿难尊者就唱颂诗偈:

   「对欲界已知晓明白,对于色界也能知道,

   舍离一切尚有余存烦恼之界,就能证得无余的寂灭。

   对与此身和合的各种界,要永远灭尽证得无余。

   无上正觉的佛陀所说,就是这种没忧苦离垢秽的法句。」

  阿难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瞿师罗长者欢喜不已,向尊者行礼后离去。

  

   四六一、本经叙说有色界、无色界、灭界等事,应识灭界而断除色界、无色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阿难尊者说:「所说种种的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的界呢?」

   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说:「有三界,就是欲界、无色界、寂灭界,这就叫三界。」于是阿难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色界的众生,以及住于无色界的众生,

   不能识见寂灭界的话,就还会受诸轮回的果报;

   如果断灭了色界,也不住于无色界,

   就可达到寂灭界而获得心灵的解脱,永离生死的轮回苦果。」

  阿难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瞿师罗长者欢喜不已,向尊者行礼后离去。

  

   四六二、本经叙说有三种出界,即从欲界出至色界,从色界出至无色界,以及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众生应断除一切爱欲,至于灭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阿难尊者说:「所说种种的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的界呢?」

   阿难尊者回答瞿师罗长者说:「就是所谓的三出界。是那三种呢?就是从欲界出离到色界,从色界出离到无色界,还有息灭一切诸行(一切有为法)、一切思想的寂灭界,这就叫三出界。」于是阿难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知道从欲界里出离,又能超越过色界,

   乃至使一切行皆寂灭,精勤修习正确的方法,

   断除一切的爱欲,灭尽一切的行,

   了知一切的有余烦恼,就不再回转而又存在了。」

  阿难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瞿师罗长者欢喜不已,向尊者行礼后离去。

  

   四六三、本经叙说阿难往诣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五百比丘及佛所,询问比丘当以何法专精思惟,三者皆以当修习止、观作答,遂赞叹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去到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处,到后,向他恭敬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他请问这位名叫上座的比丘说:「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应当用什么方法来专心思惟呢?」

   上座答说:「阿难尊者啊!如果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时,应当以二种方法去专心思惟,就是修习所谓的止与观。」

   阿难尊者又问上座比丘说:「如果修习止法(止息一切妄念),认真地修习后,当会有什么成就呢?修习观法(观察一切真理),认真地修习后,当又会有什么成就呢?」

   上座答说:「阿难尊者啊!认真修习止法后,最后就能成就观法;认真修习观法后,最后也会成就止法。就是说圣弟子能够同时修得定、慧的止、观二法,就可得到一切解脱的境界。」

   阿难又问上座说:「什么是一切解脱的境界呢?」

   上座答说:「阿难尊者啊!像这断界、无欲界、灭界,这就叫一切解脱的境界了。」

   阿难尊者又问上座说:「什么是断界?……乃至什么是灭界呢?」

   上座答说:「阿难尊者啊!断除一切行(一切有为法),就叫做断界;断除了爱欲,就叫做无欲界;一切行都寂灭了,就叫做灭界。」

   当时,阿难尊者听闻了上座比丘的说法,欢喜不已,便去到五百比丘处,向他们恭敬问讯后,退座一边,问五百比丘说:「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时,应当用什么方法来专心思惟呢?」

   这时,五百比丘回答阿难尊者说:「应当…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