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二种方法去专心思惟,……乃至到达灭界。」就如上座比丘所说一样。
那时,阿难尊者听闻五百比丘的说法,欢喜不已,又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应当用什么方法来专心思惟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应当以二种方法去专心思惟,……乃至达到灭界。」就如五百比丘所说一样。
这时,阿难尊者禀告佛陀说:「真是奇妙!世尊啊!大师及众弟子们所说都是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到名叫上座的比丘处,请问如此的问题,他也是以此义、此句、此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世尊您所说一样。我又去到五百比丘住处,也是以此义、此句、此味向他们请问,而那五百比丘也是以此义、此句、此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世尊您所说的一样。所以应当知道:大师及他的弟子们,一切都是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佛陀问阿难说:「你知道那位上座比丘是怎样的一位比丘吗?」
阿难回答佛陀后:「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那位上座比丘是一位阿罗汉,他已灭尽一切烦恼,已舍去了重担,拥有正智,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而那五百位比丘也是同他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三经注释:
1、止、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四六四、本经叙说若见所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则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与外在的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罗睺罗啊!比丘对于所有的地界,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要如实知道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地界中,那地界也不在我之中;对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一样要如实知道。
罗睺罗啊!比丘能够这样地去认知、察见的话,那么对于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了。罗睺罗啊!如果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生起的话,这就叫断除了爱缚诸结使(随眠,潜伏烦恼种子)烦恼,断除了一切爱欲,灭除我慢,得到证悟,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四经注释:
1、「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此即六界,又叫六大。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中阿含经二十一说处经,为年少比丘说众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舍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暖热之火 大,呼吸之风大,耳鼻空之空大,乐苦识之识大。故此六大总为有情相续之所依。
四六五、本经叙说缘触生受,若触灭则受灭。能如是知、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就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有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三种感受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显现的呢?我说这三种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依觉触而集,依觉触而生,依觉触而显现的;由于每一觉触的因缘,就会有相对每一个感受的生起,所以若每一个觉触息灭了,那么相对而生的每一个感受也就会息灭、静止、清凉、不生了。能够如此地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五经注释:
1、 从本经第四六五经│四八八经「杂阿经论会编」辑为「受相应」。
四六六、本经叙说观于乐受当作苦想,观于苦受当作剑刺想,观于不苦不乐受当作无常、灭想;如是者是名正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有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观察快乐的感受要作痛苦想,观察痛苦的感受要作被剑击刺想,观察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要作无常想。如果那比丘观察快乐的感受能作痛苦想,观察痛苦的感受能作剑击刺想,观察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能作无常、寂灭想,这就叫正见。」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观察快乐感受能作痛苦想,观察苦受就如同剑刺,
对不苦不乐的感受,能修习无常、寂灭想,
像这样的比丘,就是已成就正见的人。
寂灭安乐的圣道,是依住于最后边,
能永离一切的烦恼,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四六七、本经叙说若于乐受断贪使,于苦受断瞋恚使,于不苦不乐受断痴使,则能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息憍慢,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有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当观察快乐的感受时,为了断除对快乐感受的贪欲结使(随眠),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清净梵行;为了断除对痛苦感受的瞋恚结使,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清净梵行;为了断除不苦也不乐感受的愚痴结使,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清净梵行。
罗睺罗啊!如果比丘对快乐感受的贪欲结使已断、已知,对痛苦感受的瞋恚结使已断、已知,对不苦也不乐的愚痴结使也已断、已知的话,这就叫比丘已断除了爱欲的结缚,去除诸结使,息灭了憍慢,彻底地脱离苦海了。」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快乐的感受生起时,却不能了知快乐的感受;
被贪欲的结使所役使,不能见到出离道。
痛苦的感受生起时,却不能了知痛苦的感受;
被瞋恚的结使所役使,不能见到出离道。
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虽是等正觉佛陀的说法;
但对此不喜观察的人,终究不能渡到涅槃的彼岸。
比丘应当要勤奋精进,有正知而心不动转,
对如此的一切感受,有智慧的人都能觉知;
能觉知一切感受的人,在现世中就能灭尽各种烦恼。
明智的人在命终之后,就不再堕入轮回果报之数;
一切轮回果报既已断除,就能永处于涅槃之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七经注释:
1、使:使,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皆作「随眠」,即潜伏的烦恼种子。
2、不随于众数:指不再入生身之诸数,即不再受轮回果报之意。
四六八、本经叙说世间所说大海深崄,只是大水积聚数。贤圣则以从身所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忧悲称怨,啼哭号呼,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则不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所谓的大海急流漩涡,这是世间愚夫所说的急流漩涡,并不是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说的急流漩涡。世间人所说的,只是大水的积聚之类罢了。如果从我们的根身而生起一切的感受,是感到受众苦的逼迫,以致或苦恼、或死亡时,这才是叫大海急流漩涡处。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根身所生起的感受,感到苦痛逼迫,以致或苦恼、或死亡时,就会忧悲埋怨,啼哭呼号,心乱发狂,永远地陷溺于痛苦的漩涡中,没有可止息之处。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根身所生起的一切感受,当感到苦痛逼迫,以致或苦恼、或死亡时,他不会心生忧悲,不会啼哭呼号,不会心乱发狂,更不会陷溺于生死流转的漩涡中,而能得到止息之处。」
当时,世尊就又唱诵诗偈说:
「当我们身上生起各种痛苦的感受,甚至被苦所逼乃至死亡时,
如果对此感到忧悲不止而无法忍受,…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