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致哭啼呼号而发狂乱。
其心自会生起障碍,反而招集来更多的痛苦,
这样就会永远地沉溺于生死的大海中,而不知休止之处。
如果能够舍弃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那么由身上所生起的苦恼,
甚至苦恼迫切乃至死亡,也就不会生起忧悲想,
也不会哭啼呼号,自己能够忍受这一切的痛若;
心里不会生起障碍,也不会招集更多的痛苦,
他将不再沉溺于生死的大海中,可以永恒地得到安稳之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八经注释:
1、大海深崄:深崄,原指断崖绝壁。此用指大海中常起漩涡之类。
四六九、本经叙说愚凡、贤圣所受苦无差别,但凡夫受身苦时,忧恼狂乱,会增长身、心二受;贤圣受身苦时,不起狂乱,只生身受,不生心受。二者之不同即在于凡夫受五欲之乐所染,故生三毒,贤圣则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会生起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多闻圣弟子也一样会生起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诸位比丘们!凡夫与圣人彼此有什么差别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将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由于根身的觉触而生起了各种的感受,被苦痛逼迫,乃至夺去生命时,就会忧愁哭啼,埋怨呼号。」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地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诸位比丘们!愚痴无闻的凡夫由于根身的觉触而生起了各种的感受,增益了诸多的苦痛,乃至夺去生命时,就会忧愁埋怨,哭啼呼号,心生狂乱;当这个时侯,就又增长二种感受,就是身体的痛苦感受与心理的痛苦感受。
譬如有一汉子身遭二毒箭射中,生起极大的痛苦。愚痴无闻的凡夫也是这样,增长二种感受〡身体的感受与心理的感受,也会生起极大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那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了知身心非我的道理,所以对于五欲(色、声、香、味、触)生起快乐感受的觉触,享受着五欲的快乐;由于享受五欲快乐,所以就会被贪欲的结使(随眠)所奴役(意即成为贪欲烦恼的奴隶)。或由于被种种痛苦的感受所触动,所以,就会生起瞋恚;因为生起瞋恚,所以就会被瞋恚的结使所奴役。或由于对这身、心二种感受,它的集起、寂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不能如实地知道;因为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生起了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而被愚痴的结使所奴役。像这样被快乐的感受所系缚终不出离,被痛苦的感受所系缚终不出离,被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所系缚终不出离。究竟是被什么所系缚呢?就是被贪欲、瞋恚、愚痴所系缚,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缚。
多闻的圣弟子由于根身的觉触而生起痛苦的感受,被大苦所逼迫,乃至夺去生命时,他不会忧悲埋怨、哭啼呼号、心乱发狂;在这个时侯,他只会生起一种痛苦的感受,就是身体痛苦的感受,而不会生起心理痛苦的感受。譬如一个汉子只被一枝毒箭射中,而不再被第二枝毒箭射中,当这个时侯,他只会生起一种痛苦的感受,就是所谓身体痛苦的感受,而不会生起心理痛苦的感受。多闻圣弟子当他被快乐的感受所触动时,他不会贪染五欲的快乐;因为能不贪染五欲的快乐,所以对于那些快乐的感受,他不会被贪欲的结使所奴役。他对于痛苦的觉触所生起的痛苦感受,也不会生起瞋恚;因为不会生起瞋恚,所以就不会被瞋恚的结使所奴役。对于贪欲、瞋恚二种结使的集起、寂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知道;因为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不会被不苦也不乐感受的愚痴结使所奴役。于是他就可自快乐的感受中得到解脱而不被系缚,自痛苦与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中得到解脱而不被系缚。是不被什么所系缚呢?就是不被贪欲、瞋恚、愚痴所系缚,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缚。」
当时,世尊就唱诵了一首诗偈:
「多闻圣弟子对于痛苦与快乐的感受,不是不能感受觉知,
他们比较那些凡夫俗子来说,其实是有更大的觉闻;
他们对于快乐的感受不起放逸之心,对于痛苦的觉触也不会增深忧虑,
对于苦乐二者的感受都能舍弃,不随顺它也不违逆它。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
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因为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
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七○、本经叙说身中种种受,譬如空中种种风,令人生起种种苦乐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空中突然刮起的狂风,从四方吹来的,有含尘土的风、不含尘土的风、毗湿波风(普遍吹起的风)、鞞岚婆风(迅猛飓风)、薄风(微风)、厚风(大量的风)……乃至由风轮所生起的风。众生身中感受的风,也像这样,有种种感受的生起│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快乐的身体感受、痛苦的身体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快乐的心理感受、痛苦的心理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快乐的食感受、痛苦的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食感受,快乐的无食感受、痛苦的无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无食感受,快乐的贪着感受、痛苦的贪着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贪着感受,快乐的出离感受、痛苦的出离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出离感受。」
当时,世尊就唱诵了一首诗偈:
「譬如虚空之中,有种种狂风的吹起,
有从东西南北吹来的风,也有从四角落吹来的风,
有含尘沙的风、不含尘沙的风,乃至由风轮生起的风。
同样地,在众生身体中,各种感受的生起也是如此,
有快乐或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有食与无食的苦乐感受,也有贪着与不贪着的苦乐感受。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
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因为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
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七0经注释:
1、风轮:四轮之一。空轮之上风轮生,风轮之上水轮生,水轮之上金轮生,上有九山八海。轮者,取其形横圆,且其体质坚实而名之也。
2、食:梵文食字有牵引、长养、任持等义,相当于现代词汇所说的延长、培育、维持等义。所以它不仅是中文中饮食之义而已,而是指能牵引、维持、培育有情身心及圣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质条件。
3、四维:即四隅、指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角落。
四七一、本经叙说譬如客舍有种种人住,此身亦有种种苦乐受之生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旅舍中有种种客人居住:有剎帝利(王族)、婆罗门(神职)、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等人,都寄住在里头。众生的身体也像这样,有种种的感受生起: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快乐的身体感受、痛苦的身体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快乐的心理感受、痛苦的心理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快乐的食感受、痛苦的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食感受,快乐的无食感受、痛苦的无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无食感受,快乐的贪着感受、痛苦的贪着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贪着感受,快乐的出离感受、痛苦的出离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出离感受。」
当时,世尊就唱诵了一首诗偈:
「譬如旅舍中,有种种的客人在居住,
有剎帝利、婆罗门,以及长者、居士等,
还有旃陀罗(贱民)、野人、持戒、犯戒的人,
也有在家、出家的人,如此种种诸人等。
众生的身体也像这样,会有种种感受的生起,
有快乐或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还有食与无食的苦乐感受,也有贪着与不贪着的苦乐感受。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
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因为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
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七二、本经叙说由于一切行无常,是变易法故,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静处禅思,他想着说:世尊说有三种感受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又说所有的一切感受全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位比丘做如此想法后,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禅思,想着说:世尊您说有三种的感受〡快乐的感受…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