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您又说所有的一切感受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何意义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由于了知一切行(一切有为法)无常之故,一切诸行是变易不定法之故,所以说所有一切感受全都是痛苦的。」
当时,世尊就唱诵了一首诗偈:
「我了知诸行之无常,都是变易不定法;
所以说一切感受都是苦,这是正觉的人所了知的。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
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能了知所有一切感受后,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
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七三、本经叙说诸行无常、变易法,故说诸受皆苦;又以诸行是渐次寂灭、止息法,故亦说诸受是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处于僻静之处禅思,他想着:世尊说有三种感受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他又说所有的感受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地想着之后,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处于僻静之处禅思,想着:依世尊说有三种感受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又说一切的感受全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我因一切行(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一切行都是变易法之故,所以说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的。而且,阿难啊!我因诸行都会渐次寂灭,也因诸行都会渐次止息之故,所以说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到底诸行是怎样渐次寂灭,所以您才这样说的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当进入色界初禅正受(禅定)时,言语就会寂灭;进入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就会寂灭;进入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就会寂灭;进入第四禅正受时,出入呼吸就会寂灭;进入无色界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就会寂灭;进入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之想就会寂灭;进入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之想就会寂灭;进入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之想就会寂灭;进入想受灭正受时,想与受二心所就会寂灭,这就叫渐次地使诸行寂灭。」
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到底诸行是怎样渐次止息的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进入色界初禅正受时,言语就会止息;进入二禅正受时,觉观就会止息;进入三禅正受时,喜心就会止息;进入四禅正受时,出入呼吸就会止息;进入无色界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就会止息;进入识处正受时,空入处之想就会止息;进入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之想就会止息;进入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之想就会止息;进入想受灭正受时,想与受二心所就会止息,这就叫渐次地使诸行止息。」
阿难向佛陀问说:「世尊啊!这就叫渐次使诸行止息了吗?」
佛陀告诉阿难说:「还有所谓的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像这些止息,是其余的止息不能超过其上的。」
阿难请问佛陀说:「什么叫做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是其它的止息不能超过其上的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对于贪欲,心不爱乐而得解脱,对于瞋恚、愚痴,心不爱乐而得解脱,这就叫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是其余的止息不能超过其上的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七四、本经叙说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观察三受及其集、灭、集道迹灭道迹、味、患、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毗婆尸如来在未成佛时,独自在僻静处禅思思惟,他做这样的观察│观察各种感受情况: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呢?什么是感受的祸患呢?怎样自感受出离呢?如此地观察后,察见有三种感受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察见到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觉触息灭于是感受就息灭。如果对于感受爱乐、赞叹、染着(贪着)、固持,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如果对于感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固持,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如果感受是无常变易之法,这就是感受的患祸;如果对感受断除了贪欲、远离了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毗婆尸佛的思惟观察,像这式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以及我释迦文佛,他们未成佛时思惟观察各种感受,也是这样子。
四七五、本经叙说一位比丘向佛陀请问有关感受诸问题,经意同第四七四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他这样地去观察各种感受情况: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呢?什么是感受的祸患呢?怎样叫自感受出离呢?
当时,那位比丘从禅定中出定后,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观察各种感受情况,到底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呢?什么是感受的祸患呢?怎样叫自感受出离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有三种感受〡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由于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觉触息灭于是感受就息灭。如果对于感受爱乐、赞叹、染着(贪着)、固持,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如果对于感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固持,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如果感受是无常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如果对感受断除了贪欲、远离了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四七六、如「异比丘问经」的内容一样,「阿难尊者所问经」也是如此说法。
四七七、本经经意同第四七五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广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有三种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由于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觉触息灭于是感受就息灭。如果对于感受爱乐、赞叹、染着(贪着)、固持,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如果对于感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固持,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如果感受是无常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如果对感受断除了贪欲、远离了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七八、本经叙说佛因知诸受之集、灭……患、离,而证得无上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我对于一切感受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也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我在诸天世间,魔王、梵天与沙门、婆罗门等天、人群众中,就不能得到解脱、出离、脱离错乱颠倒,也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我对于一切感受、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的缘故,所以在诸天世间,魔王、梵天与沙门、婆罗门等天、人群众中,成为解脱者、成为出离者、成为脱离错乱颠倒者,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七九、本经叙说若沙门、婆罗门不能如实知受、受集、受灭……受患、受离,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为沙门、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各种感受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沙门、也不是真正的婆罗门,他不同于沙门、也不同于婆罗门,他不知做一位沙门的目的,也不知做一位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