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您又說所有的一切感受全都是痛苦的,這到底有何意義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我由于了知一切行(一切有爲法)無常之故,一切諸行是變易不定法之故,所以說所有一切感受全都是痛苦的。」
當時,世尊就唱誦了一首詩偈:
「我了知諸行之無常,都是變易不定法;
所以說一切感受都是苦,這是正覺的人所了知的。
比丘們要精進修行,有正智而不動搖,
對于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能了知所有一切感受後,就能在現世中滅盡一切煩惱,
身死命終後不再墮入果報輪回裏,永恒地處于涅槃寂靜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七叁、本經敘說諸行無常、變易法,故說諸受皆苦;又以諸行是漸次寂滅、止息法,故亦說諸受是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獨自處于僻靜之處禅思,他想著:世尊說有叁種感受〡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他又說所有的感受全都是痛苦的,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樣地想著之後,就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處于僻靜之處禅思,想著:依世尊說有叁種感受〡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又說一切的感受全部都是痛苦的,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我因一切行(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一切行都是變易法之故,所以說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的。而且,阿難啊!我因諸行都會漸次寂滅,也因諸行都會漸次止息之故,所以說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阿難問佛陀說:「世尊啊!到底諸行是怎樣漸次寂滅,所以您才這樣說的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當進入色界初禅正受(禅定)時,言語就會寂滅;進入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就會寂滅;進入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就會寂滅;進入第四禅正受時,出入呼吸就會寂滅;進入無色界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就會寂滅;進入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之想就會寂滅;進入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之想就會寂滅;進入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之想就會寂滅;進入想受滅正受時,想與受二心所就會寂滅,這就叫漸次地使諸行寂滅。」
阿難問佛陀說:「世尊啊!到底諸行是怎樣漸次止息的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進入色界初禅正受時,言語就會止息;進入二禅正受時,覺觀就會止息;進入叁禅正受時,喜心就會止息;進入四禅正受時,出入呼吸就會止息;進入無色界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就會止息;進入識處正受時,空入處之想就會止息;進入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之想就會止息;進入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之想就會止息;進入想受滅正受時,想與受二心所就會止息,這就叫漸次地使諸行止息。」
阿難向佛陀問說:「世尊啊!這就叫漸次使諸行止息了嗎?」
佛陀告訴阿難說:「還有所謂的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像這些止息,是其余的止息不能超過其上的。」
阿難請問佛陀說:「什麼叫做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是其它的止息不能超過其上的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對于貪欲,心不愛樂而得解脫,對于瞋恚、愚癡,心不愛樂而得解脫,這就叫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是其余的止息不能超過其上的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七四、本經敘說毗婆屍如來未成佛時,觀察叁受及其集、滅、集道迹滅道迹、味、患、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毗婆屍如來在未成佛時,獨自在僻靜處禅思思惟,他做這樣的觀察│觀察各種感受情況:什麼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樣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樣息滅的呢?什麼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呢?什麼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呢?怎樣叫對感受的愛樂呢?什麼是感受的禍患呢?怎樣自感受出離呢?如此地觀察後,察見有叁種感受〡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也察見到覺觸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覺觸息滅于是感受就息滅。如果對于感受愛樂、贊歎、染著(貪著)、固持,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如果對于感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固持,這就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緣而生起喜樂,這就叫對感受的愛樂;如果感受是無常變易之法,這就是感受的患禍;如果對感受斷除了貪欲、遠離了貪欲,這就叫自感受中出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毗婆屍佛的思惟觀察,像這式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以及我釋迦文佛,他們未成佛時思惟觀察各種感受,也是這樣子。
四七五、本經敘說一位比丘向佛陀請問有關感受諸問題,經意同第四七四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獨自在僻靜之處禅思,他這樣地去觀察各種感受情況:什麼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樣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樣息滅的呢?什麼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呢?什麼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呢?怎樣叫對感受的愛樂呢?什麼是感受的禍患呢?怎樣叫自感受出離呢?
當時,那位比丘從禅定中出定後,去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僻靜之處禅思,觀察各種感受情況,到底什麼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樣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樣息滅的呢?什麼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呢?什麼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呢?怎樣叫對感受的愛樂呢?什麼是感受的禍患呢?怎樣叫自感受出離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有叁種感受〡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由于覺觸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覺觸息滅于是感受就息滅。如果對于感受愛樂、贊歎、染著(貪著)、固持,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如果對于感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固持,這就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緣而生起喜樂,這就叫對感受的愛樂;如果感受是無常變易之法,這就叫感受的禍患;如果對感受斷除了貪欲、遠離了貪欲,這就叫自感受中出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四七六、如「異比丘問經」的內容一樣,「阿難尊者所問經」也是如此說法。
四七七、本經經意同第四七五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什麼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樣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樣息滅的呢?什麼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呢?什麼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爲我們廣說,衆比丘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有叁種的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由于覺觸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覺觸息滅于是感受就息滅。如果對于感受愛樂、贊歎、染著(貪著)、固持,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徑;如果對于感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固持,這就是感受息滅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緣而生起喜樂,這就叫對感受的愛樂;如果感受是無常變易之法,這就叫感受的禍患;如果對感受斷除了貪欲、遠離了貪欲,這就叫自感受中出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七八、本經敘說佛因知諸受之集、滅……患、離,而證得無上正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我對于一切感受不能如實知道,對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滅、感受集起的途徑、感受息滅的方法、感受的愛樂、感受的禍患、自感受出離等情況也不能如實知道的話,那麼我在諸天世間,魔王、梵天與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群衆中,就不能得到解脫、出離、脫離錯亂顛倒,也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爲我對于一切感受、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滅、感受集起的途徑、感受息滅的方法、感受的愛樂、感受的禍患、自感受出離等情況都能如實知道的緣故,所以在諸天世間,魔王、梵天與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群衆中,成爲解脫者、成爲出離者、成爲脫離錯亂顛倒者,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七九、本經敘說若沙門、婆羅門不能如實知受、受集、受滅……受患、受離,則非沙門、婆羅門;若如實知,則爲沙門、婆羅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各種感受不能如實知道,對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滅、感受集起的途徑、感受息滅的方法、感受的愛樂、感受的禍患、自感受出離等情況也都不能如實知道的話,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沙門、也不是真正的婆羅門,他不同于沙門、也不同于婆羅門,他不知做一位沙門的目的,也不知做一位婆羅門的目的,不能在現…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