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致哭啼呼號而發狂亂。
其心自會生起障礙,反而招集來更多的痛苦,
這樣就會永遠地沈溺于生死的大海中,而不知休止之處。
如果能夠舍棄身上所生起的各種感受,那麼由身上所生起的苦惱,
甚至苦惱迫切乃至死亡,也就不會生起憂悲想,
也不會哭啼呼號,自己能夠忍受這一切的痛若;
心裏不會生起障礙,也不會招集更多的痛苦,
他將不再沈溺于生死的大海中,可以永恒地得到安穩之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八經注釋:
1、大海深崄:深崄,原指斷崖絕壁。此用指大海中常起漩渦之類。
四六九、本經敘說愚凡、賢聖所受苦無差別,但凡夫受身苦時,憂惱狂亂,會增長身、心二受;賢聖受身苦時,不起狂亂,只生身受,不生心受。二者之不同即在于凡夫受五欲之樂所染,故生叁毒,賢聖則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愚癡無聞的凡夫會生起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多聞聖弟子也一樣會生起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諸位比丘們!凡夫與聖人彼此有什麼差別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爲我們廣爲解說,衆比丘聽聞後,將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愚癡無聞的凡夫由于根身的覺觸而生起了各種的感受,被苦痛逼迫,乃至奪去生命時,就會憂愁哭啼,埋怨呼號。」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要仔細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諸位比丘們!愚癡無聞的凡夫由于根身的覺觸而生起了各種的感受,增益了諸多的苦痛,乃至奪去生命時,就會憂愁埋怨,哭啼呼號,心生狂亂;當這個時侯,就又增長二種感受,就是身體的痛苦感受與心理的痛苦感受。
譬如有一漢子身遭二毒箭射中,生起極大的痛苦。愚癡無聞的凡夫也是這樣,增長二種感受〡身體的感受與心理的感受,也會生起極大的痛苦。爲什麼呢?因爲那愚癡無聞的凡夫不能了知身心非我的道理,所以對于五欲(色、聲、香、味、觸)生起快樂感受的覺觸,享受著五欲的快樂;由于享受五欲快樂,所以就會被貪欲的結使(隨眠)所奴役(意即成爲貪欲煩惱的奴隸)。或由于被種種痛苦的感受所觸動,所以,就會生起瞋恚;因爲生起瞋恚,所以就會被瞋恚的結使所奴役。或由于對這身、心二種感受,它的集起、寂滅、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不能如實地知道;因爲不能如實知道,所以就生起了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而被愚癡的結使所奴役。像這樣被快樂的感受所系縛終不出離,被痛苦的感受所系縛終不出離,被不苦也不樂的感受所系縛終不出離。究竟是被什麼所系縛呢?就是被貪欲、瞋恚、愚癡所系縛,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系縛。
多聞的聖弟子由于根身的覺觸而生起痛苦的感受,被大苦所逼迫,乃至奪去生命時,他不會憂悲埋怨、哭啼呼號、心亂發狂;在這個時侯,他只會生起一種痛苦的感受,就是身體痛苦的感受,而不會生起心理痛苦的感受。譬如一個漢子只被一枝毒箭射中,而不再被第二枝毒箭射中,當這個時侯,他只會生起一種痛苦的感受,就是所謂身體痛苦的感受,而不會生起心理痛苦的感受。多聞聖弟子當他被快樂的感受所觸動時,他不會貪染五欲的快樂;因爲能不貪染五欲的快樂,所以對于那些快樂的感受,他不會被貪欲的結使所奴役。他對于痛苦的覺觸所生起的痛苦感受,也不會生起瞋恚;因爲不會生起瞋恚,所以就不會被瞋恚的結使所奴役。對于貪欲、瞋恚二種結使的集起、寂滅、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都能如實地知道;因爲能如實知道,所以就不會被不苦也不樂感受的愚癡結使所奴役。于是他就可自快樂的感受中得到解脫而不被系縛,自痛苦與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中得到解脫而不被系縛。是不被什麼所系縛呢?就是不被貪欲、瞋恚、愚癡所系縛,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系縛。」
當時,世尊就唱誦了一首詩偈:
「多聞聖弟子對于痛苦與快樂的感受,不是不能感受覺知,
他們比較那些凡夫俗子來說,其實是有更大的覺聞;
他們對于快樂的感受不起放逸之心,對于痛苦的覺觸也不會增深憂慮,
對于苦樂二者的感受都能舍棄,不隨順它也不違逆它。
比丘們要精進修行,有正智而不動搖,
對于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因爲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現世中滅盡一切煩惱,
身死命終後不再墮入果報輪回裏,永恒地處于涅槃寂靜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七○、本經敘說身中種種受,譬如空中種種風,令人生起種種苦樂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空中突然刮起的狂風,從四方吹來的,有含塵土的風、不含塵土的風、毗濕波風(普遍吹起的風)、鞞岚婆風(迅猛飓風)、薄風(微風)、厚風(大量的風)……乃至由風輪所生起的風。衆生身中感受的風,也像這樣,有種種感受的生起│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快樂的身體感受、痛苦的身體感受、不苦也不樂的身體感受,快樂的心理感受、痛苦的心理感受、不苦也不樂的心理感受,快樂的食感受、痛苦的食感受、不苦也不樂的食感受,快樂的無食感受、痛苦的無食感受、不苦也不樂的無食感受,快樂的貪著感受、痛苦的貪著感受、不苦也不樂的貪著感受,快樂的出離感受、痛苦的出離感受、不苦也不樂的出離感受。」
當時,世尊就唱誦了一首詩偈:
「譬如虛空之中,有種種狂風的吹起,
有從東西南北吹來的風,也有從四角落吹來的風,
有含塵沙的風、不含塵沙的風,乃至由風輪生起的風。
同樣地,在衆生身體中,各種感受的生起也是如此,
有快樂或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有食與無食的苦樂感受,也有貪著與不貪著的苦樂感受。
比丘們要精進修行,有正智而不動搖,
對于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因爲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現世中滅盡一切煩惱,
身死命終後不再墮入果報輪回裏,永恒地處于涅槃寂靜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七0經注釋:
1、風輪:四輪之一。空輪之上風輪生,風輪之上水輪生,水輪之上金輪生,上有九山八海。輪者,取其形橫圓,且其體質堅實而名之也。
2、食:梵文食字有牽引、長養、任持等義,相當于現代詞彙所說的延長、培育、維持等義。所以它不僅是中文中飲食之義而已,而是指能牽引、維持、培育有情身心及聖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質條件。
3、四維:即四隅、指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角落。
四七一、本經敘說譬如客舍有種種人住,此身亦有種種苦樂受之生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旅舍中有種種客人居住:有剎帝利(王族)、婆羅門(神職)、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等人,都寄住在裏頭。衆生的身體也像這樣,有種種的感受生起: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快樂的身體感受、痛苦的身體感受、不苦也不樂的身體感受,快樂的心理感受、痛苦的心理感受、不苦也不樂的心理感受,快樂的食感受、痛苦的食感受、不苦也不樂的食感受,快樂的無食感受、痛苦的無食感受、不苦也不樂的無食感受,快樂的貪著感受、痛苦的貪著感受、不苦也不樂的貪著感受,快樂的出離感受、痛苦的出離感受、不苦也不樂的出離感受。」
當時,世尊就唱誦了一首詩偈:
「譬如旅舍中,有種種的客人在居住,
有剎帝利、婆羅門,以及長者、居士等,
還有旃陀羅(賤民)、野人、持戒、犯戒的人,
也有在家、出家的人,如此種種諸人等。
衆生的身體也像這樣,會有種種感受的生起,
有快樂或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還有食與無食的苦樂感受,也有貪著與不貪著的苦樂感受。
比丘們要精進修行,有正智而不動搖,
對于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
因爲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現世中滅盡一切煩惱,
身死命終後不再墮入果報輪回裏,永恒地處于涅槃寂靜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七二、本經敘說由于一切行無常,是變易法故,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獨自靜處禅思,他想著說:世尊說有叁種感受〡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又說所有的一切感受全部都是痛苦的,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位比丘做如此想法後,就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靜處禅思,想著說:世尊您說有叁種的感受〡快樂的感受…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