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二種方法去專心思惟,……乃至到達滅界。」就如上座比丘所說一樣。
那時,阿難尊者聽聞五百比丘的說法,歡喜不已,又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比丘在空曠之處、樹下、幽靜的禅房裏思惟,應當用什麼方法來專心思惟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比丘在空曠之處、樹下、幽靜的禅房裏思惟,應當以二種方法去專心思惟,……乃至達到滅界。」就如五百比丘所說一樣。
這時,阿難尊者禀告佛陀說:「真是奇妙!世尊啊!大師及衆弟子們所說都是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到名叫上座的比丘處,請問如此的問題,他也是以此義、此句、此味來回答我,就如現在世尊您所說一樣。我又去到五百比丘住處,也是以此義、此句、此味向他們請問,而那五百比丘也是以此義、此句、此味來回答我,就如現在世尊您所說的一樣。所以應當知道:大師及他的弟子們,一切都是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佛陀問阿難說:「你知道那位上座比丘是怎樣的一位比丘嗎?」
阿難回答佛陀後:「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那位上座比丘是一位阿羅漢,他已滅盡一切煩惱,已舍去了重擔,擁有正智,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而那五百位比丘也是同他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叁經注釋:
1、止、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四六四、本經敘說若見所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則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羅睺羅尊者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要怎樣去認知、察見我這有意識的色身與外在的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會有我見、我所見、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呢?」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羅睺羅啊!比丘對于所有的地界,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要如實知道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地界中,那地界也不在我之中;對于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也一樣要如實知道。
羅睺羅啊!比丘能夠這樣地去認知、察見的話,那麼對于我這有意識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了。羅睺羅啊!如果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生起的話,這就叫斷除了愛縛諸結使(隨眠,潛伏煩惱種子)煩惱,斷除了一切愛欲,滅除我慢,得到證悟,徹底地脫離苦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睺羅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四經注釋:
1、「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此即六界,又叫六大。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爲界。中阿含經二十一說處經,爲年少比丘說衆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舍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暖熱之火 大,呼吸之風大,耳鼻空之空大,樂苦識之識大。故此六大總爲有情相續之所依。
四六五、本經敘說緣觸生受,若觸滅則受滅。能如是知、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就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羅睺羅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要怎樣去認知、察見我這有意識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呢?」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有叁種感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叁種感受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顯現的呢?我說這叁種感受是以覺觸爲因,依覺觸而集,依覺觸而生,依覺觸而顯現的;由于每一覺觸的因緣,就會有相對每一個感受的生起,所以若每一個覺觸息滅了,那麼相對而生的每一個感受也就會息滅、靜止、清涼、不生了。能夠如此地去認知、察見我這有意識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睺羅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五經注釋:
1、 從本經第四六五經│四八八經「雜阿經論會編」輯爲「受相應」。
四六六、本經敘說觀于樂受當作苦想,觀于苦受當作劍刺想,觀于不苦不樂受當作無常、滅想;如是者是名正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羅睺羅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要怎樣去認知、察見我這有意識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呢?」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有叁種感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觀察快樂的感受要作痛苦想,觀察痛苦的感受要作被劍擊刺想,觀察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要作無常想。如果那比丘觀察快樂的感受能作痛苦想,觀察痛苦的感受能作劍擊刺想,觀察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能作無常、寂滅想,這就叫正見。」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觀察快樂感受能作痛苦想,觀察苦受就如同劍刺,
對不苦不樂的感受,能修習無常、寂滅想,
像這樣的比丘,就是已成就正見的人。
寂滅安樂的聖道,是依住于最後邊,
能永離一切的煩惱,摧伏所有的魔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睺羅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四六七、本經敘說若于樂受斷貪使,于苦受斷瞋恚使,于不苦不樂受斷癡使,則能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息憍慢,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羅睺羅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要怎樣去認知、察見我這有意識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會有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生起呢?」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有叁種感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當觀察快樂的感受時,爲了斷除對快樂感受的貪欲結使(隨眠),所以在我這兒修習清淨梵行;爲了斷除對痛苦感受的瞋恚結使,所以在我這兒修習清淨梵行;爲了斷除不苦也不樂感受的愚癡結使,所以在我這兒修習清淨梵行。
羅睺羅啊!如果比丘對快樂感受的貪欲結使已斷、已知,對痛苦感受的瞋恚結使已斷、已知,對不苦也不樂的愚癡結使也已斷、已知的話,這就叫比丘已斷除了愛欲的結縛,去除諸結使,息滅了憍慢,徹底地脫離苦海了。」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快樂的感受生起時,卻不能了知快樂的感受;
被貪欲的結使所役使,不能見到出離道。
痛苦的感受生起時,卻不能了知痛苦的感受;
被瞋恚的結使所役使,不能見到出離道。
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雖是等正覺佛陀的說法;
但對此不喜觀察的人,終究不能渡到涅槃的彼岸。
比丘應當要勤奮精進,有正知而心不動轉,
對如此的一切感受,有智慧的人都能覺知;
能覺知一切感受的人,在現世中就能滅盡各種煩惱。
明智的人在命終之後,就不再墮入輪回果報之數;
一切輪回果報既已斷除,就能永處于涅槃之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羅睺羅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七經注釋:
1、使:使,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皆作「隨眠」,即潛伏的煩惱種子。
2、不隨于衆數:指不再入生身之諸數,即不再受輪回果報之意。
四六八、本經敘說世間所說大海深崄,只是大水積聚數。賢聖則以從身所生諸受,衆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崄處。愚癡無聞凡夫于此身生諸受,憂悲稱怨,啼哭號呼,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于身生諸受,則不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所謂的大海急流漩渦,這是世間愚夫所說的急流漩渦,並不是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說的急流漩渦。世間人所說的,只是大水的積聚之類罷了。如果從我們的根身而生起一切的感受,是感到受衆苦的逼迫,以致或苦惱、或死亡時,這才是叫大海急流漩渦處。愚癡無聞的凡夫對這根身所生起的感受,感到苦痛逼迫,以致或苦惱、或死亡時,就會憂悲埋怨,啼哭呼號,心亂發狂,永遠地陷溺于痛苦的漩渦中,沒有可止息之處。多聞的聖弟子對于根身所生起的一切感受,當感到苦痛逼迫,以致或苦惱、或死亡時,他不會心生憂悲,不會啼哭呼號,不會心亂發狂,更不會陷溺于生死流轉的漩渦中,而能得到止息之處。」
當時,世尊就又唱誦詩偈說:
「當我們身上生起各種痛苦的感受,甚至被苦所逼乃至死亡時,
如果對此感到憂悲不止而無法忍受,…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