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害人的推求心理、不害人的渴望、不害人的追求。當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不害人的追求時,那麼這位衆生就會從叁處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叁處。當他生起這樣的正確因緣後,在現世中就會常保持快樂,不生痛苦、不生障礙、不生心惱、不生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往生善趣中,這就叫有因緣而後生起不害人的思想。
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安住于所生之界,能夠生起不害人的思想,對它不舍離、不覺非、不唾棄,在現世中就會常保持快樂,不生痛苦、不生障礙、不生心惱、不生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往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邊有一空曠的原野,大火突然燒起,有人能夠運用手腳來撲滅那大火,應當知道,那些依于草木的衆生,便全都不會被燒害;同樣地,那些沙門、婆羅門安住于所生之界,如果能夠生起正確的思想,對它不舍離、不覺非、不唾棄,在現世中就會常保持快樂,不生痛苦、不生障礙、不生心惱、不生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往生善道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五八、本經敘說有婆羅門主張「衆生非自作、非他作」無造作之邪見,
佛告之以「有自作、有他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彼此相慰問後,坐于一邊,告訴佛陀說:「衆生不是自己所造作,也不是他人所造作。」(意謂衆生是無因無緣而作)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這樣說法的人,我是不和他見面的。你現在自己來到這裏,竟然說我不是自作的,也不是他人所造作的。」
婆羅門問說:「怎樣呢?瞿昙啊!衆生是自作、還是他作的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婆羅門啊!你的意見怎樣呢?有衆生的方便界,使諸衆生知道去造作方便嗎?」
婆羅門說:「瞿昙啊!是有衆生的方便界,使諸衆生知道去造作方便。」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如果有方便界,使諸衆生知道去造作方便的話,這就是衆生自作,這就是衆生他作。婆羅門啊!你意見怎樣呢?有衆生的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使那些衆生知道有所施設造作嗎?」
婆羅門回答佛陀說:「是有衆生的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使諸衆生知道有所施設、造作。」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如果有那些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使衆生知道有所施設造作的話,這就是衆生自作,這就是衆生他作了。」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我知道有衆生自作,有衆生他作這件事了。瞿昙啊!世間還有好多事情待辦,我現在要告辭了。」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世間還有好多事,應知現在是辭回的時侯。」
當時,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告辭而去。
四五九、本經敘說由于有眼界、色界的分別存在,又由二因緣生識,叁事和合生觸。喜觸因緣生樂受,苦觸因緣生苦受,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耳、鼻、舌、身、意亦然。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瞿師羅長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阿難尊者請問說:「所說的種種界,到厎什麼是種種界呢?」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瞿師羅長者說:「有分別存在的眼界與分別存在而令人喜樂的色界,這二處因緣就會生起眼識,上叁事的和合便産生覺觸的作用,又由歡喜的覺觸因緣而生起快樂的感受;同樣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對法界時,也是這樣的說法。
其次,長者啊!有分別存在的眼界與分別存在而令人苦惱的色界,這二處因緣就會生起眼識,上叁事的和合便會産生痛苦的覺觸,由于那苦觸的因緣便又生起痛苦的感受;同樣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對法界時,也是這樣的說法。
其次,長者啊!有分別存在的眼界與分別存在而令人不苦不樂的色界,這二處因緣就會生起眼識,上叁事的和合便會産生不苦不樂的覺觸,由于那不苦不樂觸的因緣便又生起不苦不樂的感受;同樣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對法界時,也是這樣的說法。」
當時,瞿師羅長者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歡喜不已,向尊者頂禮後,告辭而去。
第四五九經注釋:
1、瞿師羅:又作具史羅、瞿史羅,是中印度拘睒彌(憍賞彌)國之長者名,皈依世尊後,于瞿師羅園建精舍布施世尊,世尊曾于此說法數年。
2、眼界異、色界異喜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眼界與可意之色」。
3、有異眼界、異色界憂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眼界與不可意色」。
4、異眼界、異色界舍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有眼界與可舍之色」。舍,即不苦不樂。
四六O、本經敘說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事,應將其舍盡無余。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瞿師羅長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他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阿難尊者說:「所說的種種界,到厎什麼是種種界呢?」
阿難尊者告訴瞿師羅長者說:「有叁界。是那叁界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時阿難尊者就唱頌詩偈:
「對欲界已知曉明白,對于色界也能知道,
舍離一切尚有余存煩惱之界,就能證得無余的寂滅。
對與此身和合的各種界,要永遠滅盡證得無余。
無上正覺的佛陀所說,就是這種沒憂苦離垢穢的法句。」
阿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瞿師羅長者歡喜不已,向尊者行禮後離去。
四六一、本經敘說有色界、無色界、滅界等事,應識滅界而斷除色界、無色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瞿師羅長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阿難尊者說:「所說種種的界,到厎什麼是種種的界呢?」
阿難尊者告訴瞿師羅長者說:「有叁界,就是欲界、無色界、寂滅界,這就叫叁界。」于是阿難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如果色界的衆生,以及住于無色界的衆生,
不能識見寂滅界的話,就還會受諸輪回的果報;
如果斷滅了色界,也不住于無色界,
就可達到寂滅界而獲得心靈的解脫,永離生死的輪回苦果。」
阿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瞿師羅長者歡喜不已,向尊者行禮後離去。
四六二、本經敘說有叁種出界,即從欲界出至色界,從色界出至無色界,以及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衆生應斷除一切愛欲,至于滅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瞿師羅長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阿難尊者說:「所說種種的界,到厎什麼是種種的界呢?」
阿難尊者回答瞿師羅長者說:「就是所謂的叁出界。是那叁種呢?就是從欲界出離到色界,從色界出離到無色界,還有息滅一切諸行(一切有爲法)、一切思想的寂滅界,這就叫叁出界。」于是阿難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知道從欲界裏出離,又能超越過色界,
乃至使一切行皆寂滅,精勤修習正確的方法,
斷除一切的愛欲,滅盡一切的行,
了知一切的有余煩惱,就不再回轉而又存在了。」
阿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瞿師羅長者歡喜不已,向尊者行禮後離去。
四六叁、本經敘說阿難往詣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五百比丘及佛所,詢問比丘當以何法專精思惟,叁者皆以當修習止、觀作答,遂贊歎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去到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處,到後,向他恭敬問訊。問訊後,退坐一邊,他請問這位名叫上座的比丘說:「如果比丘在空曠之處、樹下、幽靜的禅房裏思惟,應當用什麼方法來專心思惟呢?」
上座答說:「阿難尊者啊!如果在空曠之處、樹下、幽靜的禅房裏思惟時,應當以二種方法去專心思惟,就是修習所謂的止與觀。」
阿難尊者又問上座比丘說:「如果修習止法(止息一切妄念),認真地修習後,當會有什麼成就呢?修習觀法(觀察一切真理),認真地修習後,當又會有什麼成就呢?」
上座答說:「阿難尊者啊!認真修習止法後,最後就能成就觀法;認真修習觀法後,最後也會成就止法。就是說聖弟子能夠同時修得定、慧的止、觀二法,就可得到一切解脫的境界。」
阿難又問上座說:「什麼是一切解脫的境界呢?」
上座答說:「阿難尊者啊!像這斷界、無欲界、滅界,這就叫一切解脫的境界了。」
阿難尊者又問上座說:「什麼是斷界?……乃至什麼是滅界呢?」
上座答說:「阿難尊者啊!斷除一切行(一切有爲法),就叫做斷界;斷除了愛欲,就叫做無欲界;一切行都寂滅了,就叫做滅界。」
當時,阿難尊者聽聞了上座比丘的說法,歡喜不已,便去到五百比丘處,向他們恭敬問訊後,退座一邊,問五百比丘說:「如果比丘在空曠之處、樹下、幽靜的禅房裏思惟時,應當用什麼方法來專心思惟呢?」
這時,五百比丘回答阿難尊者說:「應當…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