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四五四、本經敘說緣界故生觸、想、欲、覺、熱、求,意同前第四五叁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由于種種界所以生起種種的覺觸,由于種種的覺觸而生起種種的想象,由于種種的想象而生起種種的欲念,由于種種的欲念而生起種種的推求心理,由于種種的推求心理而生起種種的渴望,由于種種的渴望而生起種種的追求。

   什麼是種種的界呢?就是所謂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什麼叫做由于種種的界而後生起種種的覺觸呢?什麼叫做……乃至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種種的追求呢?就是說由于眼界而後生起眼觸,不是由于眼觸而後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觸;由于眼觸而後生起眼想,不是由于眼想而後生起眼觸,只有由于眼觸才能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後生起眼欲,不是由于眼欲而後生起眼想,只有由于眼想才能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後生起眼覺,不是由于眼覺而後生起眼欲,只有由于眼欲才能生起眼覺;由于眼覺而後生起眼熱,不是由于眼熱而後生起眼覺,只有由于眼覺才能生起熱;由于眼

  熱而後生起眼求,不是由于眼求而後生起眼熱,只有由于眼熱才能生起眼求。同樣地,耳、鼻、舌、身諸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後生起意觸,……乃至由于意熱而後生起意求,也是像這樣地廣爲解說。這就叫做比丘由于種種界而後生起種種的覺觸,……乃至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種種的追求;不是由于種種的追求而後生起種種的渴望,……乃至不是由于種種的覺觸而後生起種種的界;只有由于種種的界才能生起種種的覺觸,……乃至由于種種的渴望而後生起 種種的追求。」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內六入處」的經文所說,「外六入處」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四五五、本經敘說有光界,乃至有滅界。並說明如此諸界如何得知,以何

  正受而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光界(色界二襌天)、淨界(色界叁襌天)、無量空入處界(即空無邊處界,無色界天之一)、無量識入處界(即識無邊處界,無色界天之二)、無所有入處界(即無所有處界,無色界天之叁)、非想非非想入處界(即非想非非想處界,無色界天之最高者),也有滅界(修滅盡定而得之定報)。」

   這時,有一位 比丘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向佛陀頂禮後,恭敬合掌請問佛陀說:「世尊啊!那些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等,像如此種種諸界,是由于什麼因緣而得以知道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光界,是緣于黑暗而可以得知;那淨界,是緣于不淨而可以得知;那無量空入處界,是緣色相(色身之相)而可以得知;那無量識入處界,是緣于內(精神意識)而可以得知;那無所有入處界,是緣于所有而可以得知;那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是緣于有第一(一切有中最勝者)而可以得知;那滅界,是緣于執持身見相應諸煩惱斷而可以得知。」

   諸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那光界……乃至滅界,是要依什麼正受(襌定)才能到達呢?」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那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如此諸界都是要自己修持正受而得以到達其境;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是依于第一有正受(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得達其境;至于滅界,是依于有身滅正受(即滅盡定)而得達其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五五經注釋:

  1、「滅界者,緣有身可知」:依瑜伽師地論說:「由薩迦耶(身見)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爲緣故,施設滅界爲滅無上。

  2、「彼光界、淨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于自行正受而行」:依瑜伽師地論說:「又有想定名爲有行,于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

  3、「非想非非想入處界,于第一有正受而得」:依瑜伽師地論說:「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爲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

  4、「滅界者,于有身滅正受而得」:依瑜伽師地論說:「于一切相不思惟故,于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

  5、本經依南傳說法:光界乃緣暗而得知,淨界乃緣不淨而得知,空無邊處界乃緣色而得知,識無邊處界乃緣空無邊處而得知,無所有處界乃緣識無邊處而得知,非想非非想處界乃緣無所有處而得知,想受滅界乃緣滅而得知。光界、淨界、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此等諸界,依想等至(定)可達;非想非非想界,依行有余等至可達;想受滅界,依滅盡等至可達。

  

  四五六、本經敘說緣界之上、中、下,故生言語、見解、思想之上、中、

  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裏。

   那時,世尊在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在講堂的涼蔭處鋪好座具,就坐于大衆之前,自己宣說優檀那句(無問自說的法句),告訴衆比丘說:「是緣于界所以生出言說,並非不必緣于界;是緣于界所以生出見解,並非不必緣于界;是緣于界所以生出思想,並非不必緣于界。緣于下界(劣界),我說就會生出卑劣的言說、卑劣的見解、卑劣的思想、卑劣的思惟、卑劣的欲念、卑劣的願望、卑劣的人、卑劣的作法、卑劣的施設、卑劣的建立、卑劣的部分、卑劣的顯示、卑劣的受生。緣于中界也是會生出中說、中見等;同樣地,對于勝界,緣于勝界,我說它一樣會生出殊勝(上等)的言說、殊勝的見解、殊勝的思想、殊勝的思惟、殊勝的願望、殊勝的人、殊勝的作法、殊勝的施設、殊勝的建立、殊勝的部分、殊勝的顯示、殊勝的受生。」

   當時,有位名叫婆迦利的比丘站在佛陀後邊,手拿著扇子在爲佛陀搧風,他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對于叁藐叁佛陀(正遍知、等正覺,如來十號之一)生起並不是叁藐叁佛陀之見的話,那也是緣于界而生起的嗎?」

   佛陀告訴比丘說:「對于叁藐叁佛陀生起並非叁藐叁佛陀的見解,那也是緣于界而生起的,不是不必緣于界。爲什麼呢?因爲凡夫界就是無明界。就如我剛才所說的:緣于下界而生出卑劣的言說、卑劣的見解……乃至卑劣的受生;緣于中界,或者緣于勝界而生出殊勝的言說、殊勝的見解……乃至殊勝的受生。」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五七、本經敘說緣欲界故生欲想等,緣恚界故生恚想等,緣害界故生害想等。衆生起身、口、意叁惡業後,則現世苦惱,命終後墮于惡趣。反之,若能生正因緣,則于現世樂住,命終後生于善趣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是有因緣而後生起貪欲的思想,並非沒有因緣而生起的;是有因緣而後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並非沒有因緣而生起的。

   是什麼因緣而生起貪欲的思想呢?就是緣于欲界,因爲緣于欲界之故,所以就會生起貪欲的思想、貪欲的欲念、貪欲的推求心理、貪欲的渴望、貪欲的追求。愚癡的凡夫生起貪欲的追求後,那麼這位衆生就會生起叁處的邪行,就是身、口、意叁處。由于如此邪惡因緣之故,在現世中就會經常感到憂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礙、有心惱、有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墮生惡趣之中,這就叫有因緣而後生起貪欲的思想。

   是什麼因緣而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緣于害界。因爲緣于害界,所以就會生起害人的思想、害人的欲念、害人的推求心理、害人的渴望、害人的追求。愚癡的凡夫生起害人的追求後,那麼這位衆生就會生起叁處的邪行,就是身、口、意叁處。生起這叁處邪惡因緣之後,那麼在現世中就會經常感到憂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礙、有心惱、有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墮生惡趣之中,這就叫有因緣而後生起害人的思想。

   衆比丘啊!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如此的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貪欲、瞋恚、害人等危險不正的思想,不求舍離,不能覺悟、不能唾棄,那麼他在現世中就會經常感到憂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礙、有心惱、有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墮生惡趣之中。譬如距城邑聚落不遠之處,有一空曠的原野,有大火突然燒起,如果沒有能力把那大火撲滅的話,應當知道,那原野中的所有生物就會全被大火所燒害;同樣地,那些沙門、婆羅門如果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貪欲、瞋恚、害人等危險不正思想的話,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生于惡趣之中。

   衆比丘啊!是有因緣而後生起出離的思想,並非無因緣而生起的。是什麼因緣而生起出離的思想呢?就是緣于出離界。因爲緣于出離界,所以就會生起出離的思想、出離的欲念、出離的推求心理、出離的渴望、出離的追求。當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出離的追求時,那麼這位衆生就會從叁處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叁處。當他如此地生起正確的因緣後,在現世中就會經常保持快樂,不生痛苦、不生障礙、不生心惱、不生身熱的煎熬,身死命終之後,往生善趣中,這就叫有因緣而後生起出離的思想。

   是什麼因緣而生起不瞋恚、不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緣于不害界。因爲不害界的因緣,所以就會生起不害人的思想、不害人的欲念、不…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