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無知、無見,不能隨順而覺、不能隨順而受的話,就應當會處于漫漫長夜中,追生逐死。是那四聖谛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我和你們對于這四聖谛法,如果無知、無見,不能隨順而覺、不能隨順而受的話,就應當會處于漫漫長夜中,追生逐死了。因爲我和你們對這苦聖谛能夠隨順而知、隨順而入,所以能夠截斷叁界輪回之流,渡盡生死之海,不再有未來的受生;對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也是能隨順而知、隨順而入,所以能截斷叁界輪回之流,渡盡生死之海,不再有未來的受生。因此,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要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當時,世尊就又誦偈說:
「我常和你們,長夜中涉渡生死,
由于不見聖谛之故,大苦日漸增長;
如能見證四聖谛,就能截斷輪回的大海流,
生死也永遠斷除,不再有未來的受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O二經解釋:
1、有流:有,是指叁界的果報;流,是指四種之惑。叁界的果報實有故雲有;四種之惑使人漂流于叁界之生死海,故雲流。四流者:一、見流│叁界之見惑;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諸惑,但除見惑及無明; 叁、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諸惑,但除見惑及無明;四、無明流│叁界之無明。
四O叁、本經敘說佛所覺知之法甚廣大,而所宣說之法雖不多,但可正向涅槃,故比丘當于四聖谛勤修學,使能覺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在摩竭陀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在王舍城和波羅利弗中間的竹林聚落裏,國王在這當中創建了一處福德精舍。當時,世尊和隨行的大衆就住宿在那兒。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和我同行,一起到申恕林去吧!」
當時,世尊與隨行大衆就來到申恕林中,坐在樹下。
這時,世尊手裏握著一把樹葉,告訴衆比丘說:「我手裏所握的樹葉比較多呢?還是整片大樹林的樹葉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您手中所握的樹葉很少,而那片大森林中的樹葉卻有無量多,比您手中所握多出百千億萬倍,乃至無法用算數、譬類去比較出來。」
佛陀說:「就像這樣,衆比丘啊!我修行完成正等正覺後,自己所悟見之法,而爲人宣說的部份,就如我手中所握樹葉那樣少而已。爲什麼呢?因我所宣說的少分之法,都是對于真義有所助益、對于正法有所助益、對于梵行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覺,趨向于涅槃。而如那一片大森林樹葉之多,我修行完成正等正覺時,自己所知見的正法,所沒有說出來的部份,也就像這樣地多。爲什麼呢?因爲那些法對于真義不能有所助益,對于正法不能有所助益,對于梵行不能有所助益,也不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覺,而正確趨向涅槃之故。所以,衆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O四、本經敘說離車族童子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射入,阿難以爲奇特,以該事白佛,佛告以知四谛較之更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毗舍離城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阿難尊者于早晨穿好法衣,手拿著缽盂,要進入毗舍離城乞食。這時,有衆多離車族的童子也在晨間從城裏出來,他們來到精舍門前,拿起弓箭,比賽射向精舍的門孔,他們每一箭都射進了門孔裏。
阿難尊者看後,感到很奇異,那些離車族的童子竟然能做出這麼困難的事來。他進入城裏乞食,回來收好了衣缽,洗完了腳,便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今天早晨穿好法衣,手拿著缽盂,要進入毗舍離城乞食時,看到了衆多的離車族童子也從城裏出來,他們來到精舍門前,比賽拿弓箭射向門孔,他們每一箭都射進門孔裏。我當時這樣想著:這件事實在很奇異!那些離車族的童子竟然能做出這麼困難的事來。」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意見怎樣呢?離車族的童子拿著弓箭比賽射向門孔,每一箭都能射進目標,這件事比較困難呢?還是把一根毛剖析一百分,而拿著弓箭去射向這每一分毫毛,每一箭都要能射中,這樣比較困難呢?」
阿難回答佛陀說:「把一根毛剖析成一百分,對著每一分毫毛射箭,每一箭都要能射中,這件事比較困難。」
佛陀告訴阿難說:「以上這些都比不上對苦聖谛生起如實的知見,這才是最困難的事。同樣地,也比不上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生起如實的知見,這才是最困難的事。」
當時,世尊又誦偈說:
「把一根毛剖析成百分,要射中每一分很困難;
觀察這每一集聚成痛苦身心的因素,要認見那都不是我的
困難也是如此。」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O四經解釋:
1、苦陰:陰,新譯叫蘊,是構造有情身心的因素。人身有苦,故叫苦陰。
四O五:本經敘說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欲複人身,難于盲龜穿木孔,故比丘當于四聖谛,勤方便修學,使能覺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整個大地都變成大海,有一只壽命無量劫的盲龜,每一百年才把它的頭伸出來一次。在大海中有一塊浮木,浮木上僅有一個孔穴,順著海浪到處漂流,隨著風吹而東西飄蕩。那只每百年才伸出一次頭來的盲龜,將會巧遇這塊浮木的孔穴嗎?」
阿難回答佛陀說:「不能的,世尊!爲什麼呢?因爲這只盲龜如果遊到大海的東邊,而那塊浮木隨著風吹,或許是飄到了大海的西邊,至于南、北、四維(四隅),四周圍繞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不一定會巧遇那塊浮木的孔穴。」
佛陀告訴阿難說:「盲龜和浮木,雖然彼此相違離,但是或許會有巧遇的時侯。然而愚癡凡夫漂流于五趣之中,想要暫得人身的機率,比那樣還要困難。爲什麼呢?因爲衆生都不行正義、不行正法、不行善道、不行真實,彼此互相殺害,強者欺陵弱者,造下了無量的罪惡之故。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O五經解釋:
1、五趣:又名五惡道,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2、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原經「四聖谛」下有一「當」字,比對前面諸經類句,此「當」字應是衍文,今刪。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