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四O六,本經敘說對世間之思惟無所饒益,故不應思惟。惟應思惟出世間之四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衆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裏,思考著世間的一切現象。

   當時,世尊知道衆比丘心裏在想什麼,就去到食堂,鋪好座具坐下,然後告訴衆比丘說:「諸位比丘!你們千萬不要去思考世間的一切現象。爲什麼呢?因爲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對于真義沒有助益,對于正法沒有助益,對于梵行沒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覺,不能順趨于涅槃。你們所應當正確思惟的是:這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爲什麼呢?因爲思惟這四聖谛的話,才是對真義有助益、對正法有助益、對梵行有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覺,正確地趨向于涅槃。

   在過去世時,有一位男子走出王舍城,在拘絺羅池邊端身而坐。他思惟著世間的一切現象。當他正在思惟時,忽然看見有四種軍隊〡象軍、馬軍、車軍、步軍,有無量無數的軍隊都進入一根蓮藕的孔洞裏。他看後,自己這樣地想著:我一定是發狂失心了,不然世間所沒有的事,如今竟被我看見。當時,距池不遠的地方,有許多人群聚在那兒。這時,那位男子就去到群衆處,告訴他們說:『各位!我現在發狂了,我現在得了失心症,世間所沒有的事,如今竟被我看見。』就如上文所述,他把所看見的情景爲群衆們詳說。當時,那些群衆聽了也都認爲這男子是發狂失心了,世間所沒有的事,而他竟然會看見。」  

  佛陀告訴比丘說:「然而那位男子並非發狂失心,他所看見的情景是真實的。爲什麼呢?因爲那時距拘絺羅池不遠的地方,有諸天神與阿修羅發動四種軍隊,交戰于空中。當時,諸天神獲得勝利,阿修羅軍戰敗,于是就敗退入那池裏一根蓮藕的孔洞中去了。所以,比丘啊!你們千萬不要去思考世間的一切現象。爲什麼呢?因爲思考世間的一切現象對于真義沒有助益,對于正法沒有助益,對于梵行沒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覺,不能正確地趨向于涅槃。你們應當思惟四聖谛。是那四谛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經解釋:

  1、世間思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loka-cinta),即思惟世間諸法。

  

  四○七、本經敘說莫論十四無記,應修學四聖谛,使能覺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衆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裏,他們這樣地談論著:有人說世間有常、有人說世間無常、有人說世間是有常也是無常、有人說世間既不是有常也不是無常,有人說世間有邊際、有人說世間沒有邊際、有人說世間是有邊際也是無邊際、有人說世間不是有邊際也不是無邊際,有人說生命就是身體、有人說命異于身而身也異于命,有人說如來死後還存在、有人說如來死後不存在、有人說如來死後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有人說如來死後既不是還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以上所說爲十四無記)

  當時,世尊在一處靜坐修禅,他以天耳聽聞到那些比丘們聚集在食堂裏談論的話語。聽後,他去到食堂,就在大衆前鋪好座席坐下,然後就問衆比丘說:﹁諸位比丘!你們群聚在此談論什麼事呢?」

  這時,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這些比丘群聚在食堂裏,這樣地談論著:有人說有常,有人說無常,……。」就如前面一樣地廣說。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們不要討論這些問題。爲什麼呢?因爲討論這些問題對真義沒有助益,對正法沒有助益,對梵行沒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覺,不能正確地趨向于涅槃。你們比丘應該談論的是:這苦聖谛、這苦集聖谛、這苦滅聖谛、這苦滅道迹聖谛。爲什麼呢?因爲討論這些問題,才是對真義有所助益、對正法有所助益,對梵行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智慧,得到正覺,能正確地趨向于涅槃。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O七經解釋:

  1、天耳:即天耳通,六通之一。以與天耳相應之智慧,證知一切之聲境,而能通達無礙。法界次第中上雲:「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衆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如天耳通。」

  

  四O八、本經敘說莫起貪、恚、害叁惡覺,當起四聖谛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衆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裏,有人生起貪欲的心念,有人生起瞋恚的心念、有人生起害人的心念。

  那時,世尊知道了衆比丘心裏的想法,于是就去到食堂,鋪好了座席,就坐在群衆前,然後告訴衆比丘說:「你們不要生起貪欲的心念,不要生起瞋恚的心念,不要生起害人的心念。爲什麼呢?因爲這些心念對真義沒有助益,對正法沒有助益,對梵行沒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覺,不能趨向于涅槃。你們應當生起苦聖谛的心念、苦集聖谛的心念、苦滅聖谛的心念、苦滅道迹聖谛的心念。爲什麼呢?因爲生起這四聖谛的心念,才能對真義有助益、對正法有助益、對梵行有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覺,趨向于涅槃。所以,衆比丘啊!你們對于四聖谛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以正智正念去精進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O九、本經敘說莫起親裏覺等,當起聖谛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省略處經文)就如前經所廣說的,所差別的是:「莫生起親戚鄰裏的心念、國土人民的心念、不死的心念……。」乃至聞佛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一O、本經敘說莫論說世間事,應論說四聖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衆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裏,他們這樣地談論著:有人談論王事、賊事、戰鬥的事、錢財的事、衣著的事、飲食的事、男女的事、世間言語的事、事業的事、諸海中的事。

  當時,世尊在禅定中,他以天耳聽到了衆比丘談論的話語,就從座席起來,去到食堂,鋪好座席,就在大衆前坐下,然後問衆比丘說:「諸位比丘!你們群聚在此談論什麼事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群聚在這,有的論說王事……。」就如上文所廣說的。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不要討論這些問題,因爲論說王事……乃至不能趨向涅槃。如要論說的話,應當論說:這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爲什麼呢?因爲討論這四聖谛對真義有助益、對正法有助益、對梵行有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覺,正確地趨向于涅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一一、本經敘說莫作無益之論诤,應學四聖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衆多比丘群聚在食堂裏,他們這樣地爭論著:「我知道正法、戒律,你們不知道;我的說法能成就正行,我的說法能與道理相合;你們的說法不能成就正行,不能與道理相合;應在前面說的,你們卻留到後面說;應在後面說的,你們卻拿到前面來說。」而且又互相爭論著說:「我的論說才正確,你們的說法不如我,如果有能力回答的話,就應當回答我。」

  當時,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聽聞到衆比丘爭論的話語,……就像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對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一一經解釋:

  1、「我知法、律,汝等不知;……能答者當答」:「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雲何知此法、律耶?汝爲邪行者,我爲正行者;汝將應說爲前者說爲後,將應說爲後者,說爲前;我言爲相應,汝言爲不相應;汝長時所思爲所覆;汝爲逃他論而立論;汝將墮負處,若能者,當應答。」

  2、乃至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句中原無「未」字,今依經意及四O七經、四一二經、四一叁經相對類句予以增補。

  

  四一二、本經敘說論說諸王大力、大富無益,應當學四聖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衆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裏,他們這樣地談論著:「波斯匿王和頻婆娑羅王,那一位具有大力?擁有大富呢?」

  當時,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聽聞到衆比丘談論的話語,就從座席起來,去到食堂,鋪好座席,就坐在群衆前,然後問衆比丘說:「你們在談論什麼事呢?」

  這時,衆比丘就把前面所談論的事情詳細地向世尊禀告。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們何必討論諸王誰有大力、大富呢?諸位比丘們!不要討論這些問題,爲什麼呢?因爲討論這些問題對真義沒有助益,對正法沒有助益,對梵行沒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覺,不能趨向于涅槃。你們所應當論說的是:這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爲什麼呢?因爲論說這四聖谛能對真義有所助益、對正法有所助益、對梵行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覺,正確地趨向涅槃。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