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P4

  ..續本文上一頁之地,或掉于不淨之地。就像這樣,沙門、婆羅門如果對于苦聖谛不能如實知道,對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能如實知道;因爲不能如實知道的緣故,就會或生于善道,或生于惡道。所以,衆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叁○經解釋:

  1、善趣:在六道輪回中,天、人、阿修羅屬叁善道。

  2、惡趣:在六道輪回中,地獄、餓鬼、畜生屬叁惡道。

  

   四叁一、本經敘說若不知四聖谛,則會輪回于五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就好比有五段相續輪轉的輪子,有位大力的男子使它快速地旋轉。就像這樣,沙門、婆羅門如果對這苦聖谛不能如實知道,對這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能如實知道,就會輪回于五道之中,而快速地旋轉,或是落入地獄道、或是落入畜生道、或是落入餓鬼道等惡道中,或是受生人道、或是受生天道等善道裏,但還是會落入惡道之中,在漫漫長夜裏不斷地輪轉著。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叁二、本經敘說佛所增上(加強)說法的是四聖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來、應供、等正覺所一再加強的是對四聖谛的教說。開示它的意義,施設它的教法,建立它的名目,分別它的義理,教說它、彰顯它、表露它。是那四聖谛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叁叁、本經敘說如實知四聖谛,謂之黠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怎樣叫做聰明呢?是對這苦聖谛能如實知道,對這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能如實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衆比丘回答佛陀說:「依我們對世尊說法的了解,對于四聖谛能如實知道的話,這才叫做聰明。」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對于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能如實知道的話,這就叫聰明。所以,衆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叁四、本經敘說四聖谛須漸次修學而後得無間等(覺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須達長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坐于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這四聖谛是漸次修學而後才得覺證的呢?還是頃刻之間一次就都覺證的呢?」

   佛陀告訴長者說:「這四聖谛是漸次修學而後才得覺證,不是頃刻間就可覺證的。」

   佛陀又告訴長者說:「如果有人說『對于苦聖谛我還未能覺證,然而對那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已覺證』的話,這樣的說法是與事實不相應的。爲什麼呢?因爲若對苦聖谛還未覺證,然而卻想要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覺證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有人企圖拿兩片細小的樹葉接合成器皿,用來盛水拿著走,那是不可能的。同樣地,對于苦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然而卻想要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覺證的話,那也是不可能的。

   又比如有人摘取蓮花的葉子,將它接合成器皿,用來盛水遊行,這才是有可能的。同樣地,長者啊!對于苦聖谛已有覺證,而後想要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覺證的話,這才是可能的。所以,長者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叁四經解釋:

  1、須達長者:須達,即舍衛國給孤獨長者之本名,祇園精舍之施主也。

  

   四叁五、本經敘說四聖谛由漸次而得,譬如登殿堂,必由初階而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就如須達長者所請問的問題(見前第四叁四經),有一位比丘也來請問,世尊的說法都相同,只是所用的譬喻有不同。世尊說:「譬如有四級的石階可直登殿堂。如果有人說『不登上第一級石階,就可以由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石階而登上殿堂』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爲什麼呢?因爲一定要經由第一級石階,然後依次登上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石階,才得以登上殿堂。同樣地,比丘啊!對于苦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然而就想要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能夠覺證的話,那也是不可能的。

   又譬如,比丘啊!如果有人說:『從四級的石階登上殿堂,一定要從第一級石階,然後依次登上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石階才得以登上殿堂。』應是這樣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要從第一級石階,然後依次上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石階而登上殿堂,是真有這麼一回事之故。就像這樣,比丘啊!如果說『對苦聖谛能夠覺證後,然後才能夠依次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有所覺證』的話,應是這樣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若對苦聖谛已經覺證了,然後就能依次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有所覺證,是真有這麼一回事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叁六、本經經意同四叁五經。

  就如一位比丘所請問的問題(見前第四叁五經),阿難所請問的問題,世尊也是這樣的說法,只是所用的譬喻有所不同。

  佛陀告訴阿難說:「譬如由四級的板梯而登上殿堂。如果有人說『不必經由第一級的板梯,就可由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的板梯登上殿堂』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阿難啊!如果對于苦聖谛還未覺證,然而就想要對苦集聖締、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有所覺證的話,這樣的說法與事實不相應。爲什麼呢?因爲若對苦聖谛還未覺證,然而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卻能覺證,那是不可能的事。

  又譬如說,阿難啊!由四級的板梯而登上殿堂。如果有人說『要經由第一級板梯,然後依次登上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板梯而登上殿堂』的話,這是與事實相應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一定要經由第一級板梯,然後再依次登上第二級、第叁級、第四級板梯而登上殿堂,是有這麼一回事之故。就像這樣,阿難啊!對于苦聖谛能夠覺證後,然後才能依次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有所覺證,這才是可能的。」

  佛陀說完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叁七、本經文敘說衆生界無數無量,若于四聖谛能夠覺證,則得脫衆生界,故宜學四聖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把大地的草木,全部取來作成槍,然後射入大海中,是否就能貫穿一切的水族了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大海中一切水族,有各種的形類,有的極細小不可以貫穿;有的極龐大,也不可以貫穿。」

  佛陀告訴比丘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衆生有無量無數。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叁七經解釋:

  1、悉取爲锵:「锵」根據經意疑應作「槍」或「槍」。

  

  四叁八、本經敘說如實知四聖谛者如手中之土,極少;不如實知者如雪山之土,極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手裏拿著土石,問衆比丘說:「你們意見怎樣呢?我手中握的土石較多呢?還是那大雪山的土石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石極爲稀少,而雪山的土石卻有無量的多,百千億萬之數,是用算數譬喻所不能比類的。」

  佛陀告訴比丘說:「在一切衆生中對于苦聖谛能夠如實知道的,對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能夠如實知道的,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石那樣的稀少;而一切衆生對于苦聖谛不能夠如實知道,對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能夠如實知道的,卻有如雪山的土石一樣,無量無數。所以,比丘啊!對于四聖谛如果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要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學,使能證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叁九、本經敘說多聞聖弟子具足見谛,所盡苦本如大湖水;余不盡者,如指端之水。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