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去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識;未來由于無明而有行的知識,未來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識;以及緣起法的知識,知道世間法都是無常的有爲法,是緣于心而産生的,是會滅盡之法、變易法、離欲法、應將它斷除使寂滅不生,這就叫七十七種的知識。」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五六經解釋:
1、「雲何七十七種智?……滅法斷知智。」:「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過去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未來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有法住智處,亦有盡法、敗壞法、離貪法、滅法之智。」所謂七十七智即緣起十二支中前後二支相關可分成十一組,每一組又如經中所述有七法,合計共七十七法智。法住智,指如實知見無明、行等十二支緣生法之智。
叁五七、本經敘說隨增煩惱的增法與隨減煩惱的減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會隨增煩惱的增法和隨減煩惱的減法。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怎樣叫增法呢?就是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愚癡無明,所以造作了諸業;由于造作了諸業,所以就有業識,……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這就叫增法。怎樣叫減法呢?就是說由于這裏不存在,所以決定那裏也不存在;這裏息滅,所以那裏也息滅。也就是說無明息滅,那麼諸業的造作就會息滅,……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這就叫減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增法、減法」的經文所說;同樣地,生法、變易法、集法、滅法等經文也如上面所說一樣。
就如「當說」等叁經,有應當知等叁經也如上面所說一樣。
叁五八、本經敘說若思量、妄想生,則會生未來世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生起思量或妄想的話,就會被結使(隨眠,潛伏的煩惱種子)及攀緣的識所依止;由于有攀緣的識依止,所以就會有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了。如果不生思量、不生妄想的話,那麼就不會有結使,也不會有攀緣識的依止;由于沒有攀緣識的依止,所以在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息滅,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五九、本經敘說意同第叁五八經,唯加「名色」部份。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生起思量或妄想的話,就會有結使及攀緣識的依止;由于有攀緣識的依止,所以就會進入名色之中;由于進入名色中,所以就有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如果不生思量、也不生妄想,就不會有結使及攀緣識的依止;由于無攀緣識的依止,所以就不會進入名色之中;由于不進入名色之中,所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息滅,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O、本經敘說意同叁五九經,唯加「往來」及「生死」部份。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思量、妄想的話,就會有結使及攀緣識的依止;由于有攀緣識的依止,所以就會進入名色之中;由于進入名色中,所以就會有往來;由于有往來,所以就會有生死;有生死,所以就有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如果沒有妄想的話,就不會有結使及攀緣識的依止;由于無攀緣識的依止,所以就不會進入名色之中;由于不進入名色中,所以就沒有往來;沒有往來,也就沒有生死;既沒有生死,所以在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息滅,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一、本經敘說若有比丘聞十二因緣而生厭、離欲、滅盡,是名多聞比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多聞的比丘。什麼是如來所施設(安立)的多聞比丘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我們解說什麼是多聞比丘,衆比丘聽聞後,當會接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衆比丘啊!如果有比丘他聽聞老、病、死等法,于是對它生厭、離欲、要使它滅盡的話,這就叫多聞比丘。同樣地,當他聽聞到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法時,也是對它生厭、離欲、要使它滅盡的話,這就叫多聞比丘,也就是如來所施設的多聞比丘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二、本經敘說若有比丘說十二因緣法是生厭、離欲、滅盡法,則爲說法比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所謂的說法比丘。怎樣叫說法比丘呢?怎樣才是如來所施設的說法比丘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世尊您能爲我們解說什麼是說法比丘,衆比丘聽聞後,當會接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比丘他說對老、病、死等法,要生厭、離欲、使它滅盡的話,這就叫說法比丘。同樣地,如果他也說對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法,也是要生厭、離欲、滅盡的話,這就叫說法比丘。衆比丘啊!這就是如來所施設的說法比丘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叁、本經敘說若于十二因緣生厭、離欲、滅盡向,則名法次法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所謂的法次法向(契合于法的先後秩序,且對向涅槃之法)。衆比丘啊!怎樣叫法次法向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爲我們解說,衆比丘聽聞後,當會接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對于老、病、死等法,能夠對它生厭、離欲、使它向于滅盡的話,這就叫法次法向。同樣地,如果他能對生……乃至行等法,也能夠對它生厭、離欲、使它向于滅盡的話,這就叫法次法向。衆比丘啊!這就是如來施設的法次法向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