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叁六四、本經敘說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則可得般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所謂能在現世中得到涅槃的。什麼是如來所說在現世中得到涅槃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爲我們解說在現世中得到般涅槃的意義,衆比丘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怎樣叫比丘能在現世中得到般涅槃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如果有比丘對于老、病、死等法,能夠對它生厭、離欲、使它滅盡,不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這就叫比丘在現世中得到般涅槃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五、本經敘說毗婆屍佛自覺十二因緣之順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過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屍佛還沒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心襌思,他這樣地思惟著:一切世間都已陷于生死的苦難中,衆生自生自熟,自滅自沒。然而這些衆生對于不受生死流轉的出世間道卻不能如實知道。于是就自己做觀察:到底是由于什麼因素,所以會有老死呢?像這樣以正思惟觀察時,就得到了如實的覺證而生起知見:由于有生,所以就會有老死,是由于有生的因素,所以就會有老死的産生。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麼因素,所以會有生呢?于是他又以正思惟得到了覺證而生起知見:是由于招感了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有來世的再生。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麼因素,所以會招感未來的果報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實的覺證而生起知見:是由于有追求執取,所以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什麼因素,所以會去追求執取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實覺證去做觀察:知道追求執取是因貪著、顧念,是由覺觸而生起的愛欲所增長。應要知道,由于有愛欲,就會去追求執取;由于追求執取,所以就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了。就好比要有燈油和燈心才能點燃燈火一樣,要隨時添加燈油並整理燈心,那盞燈才能保持明亮,燃燒不止。就如「前來歎譬、城譬」經文一樣的廣爲解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毗婆屍佛」的經文所說,像這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棄佛等經,也都是這樣的說法。

  第叁六五經解釋:

  1、毗婆屍佛:過去七佛之第一佛。譯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

  2、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斷句作「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未知何指?

  3、屍棄佛:過去七佛之第二佛。譯曰火、頂髻。

  4、毗濕波浮佛:過去七佛之第叁佛。華譯爲遍勝。過去七佛之前叁佛,爲過去莊嚴劫之最後叁佛。

  5、迦羅迦孫提佛:過去七佛之第四佛。華譯爲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

  6、迦那迦牟尼佛:爲過去七佛之第五佛。華譯爲金寂。

   7、迦葉佛:爲過去七佛之第六佛。華譯爲飲光。以上叁佛與釋迦牟尼佛,爲現在賢劫之最初四佛。

   叁六六、本經敘說比丘若能勤方便修習襌思,則十二因緣法便能如實顯現。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當要運用各種方法精勤地修習襌思,使內心寂靜,爲什麼呢?因爲比丘如果修習襌思,使內心寂靜,運用方法精勤努力的話,就能如實顯現。是如實顯現什麼呢?就是老死之法會如實顯現,乃至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老死息滅的方法,都會如實地顯現;像這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法,也都會如實顯現,乃至行的集起、行的息滅、行息滅的方法,也都會如實顯現;這一切法都無常、有爲(有因緣造作之法)、有漏(有煩惱),也是一樣都會如實地顯現出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七、本經敘說若修習無量叁摩提,則十二因緣法便會如實顯現。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修習無量的叁摩提(即叁昧,正定),專心系念,能修習無量的叁摩提,專心系念後,這時就會如實顯現。是如實顯現什麼呢?就是說老死等法會如實地顯現,……乃至行等法都會如實地顯現,這一切法都是無常、有爲(有因緣造作之法)、有漏(有煩惱),這時也都會如實地顯現出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八、本經敘說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于菩提樹下,順逆觀察十二緣起,從叁昧覺,而說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以前毗婆屍佛還沒成正覺的時侯,他安住于菩提之處,不久就成佛了,他去到菩提樹下,敷草爲座,就在那兒結跏趺坐(即盤膝而坐),他端坐保持正念,一坐七天,(這期間)對于緣起法做逆順的觀察。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由于無明而有行,……乃至由于生,所以就會有老死,以及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那毗婆屍佛正坐七日後,就從襌定中出定,說出這首偈言:

   『諸法都是如此的由緣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應勤修襌思,

   永遠遠離一切的疑惑,知道由因緣而生起諸法。

   如果知道是由因緣而生起痛苦,知道要滅盡一切感受,

   知道要滅盡因緣法,那麼就可知道一切煩惱的滅盡。

   諸法都是如此的由緣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應勤修襌思,

   永遠遠離一切疑惑,知道痛苦是由因緣而生起。

   諸法都是如此的由緣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應勤修襌思,

   永遠遠離一切疑惑,知道要滅盡一切的感受。

   諸法都是如此的由緣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應勤修襌思,

   永遠遠離一切疑惑,知道要滅盡因緣法。

   諸法都是如此的由緣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應勤修襌思,

   永遠遠離一切疑惑,知道一切煩惱的滅盡。

   諸法都是如此的由緣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應勤修襌思,

   普照一切世間的事物,就如太陽住于虛空一樣,

   能摧滅一切的魔軍,獲得覺悟而解脫一切的結縛煩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毗婆屍佛」的經文所說,像這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等經文也是同樣地說法。

  第叁六八經解釋:

  1、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根本佛教緣起觀的內容,有順逆二觀。順觀(能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無明緣行,行緣識」。逆觀(所緣起法):「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

  2、梵志:即「有志修梵行者」,是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稱呼。

   叁六九、本經敘說世尊亦于菩提樹下順逆觀察十二緣起,如前六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郁毗羅尼連襌河邊的大菩提所,不久就將修成正覺,他去到菩提樹下,敷草爲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就如前經一樣地廣爲解說。

   叁七O、本經敘說由四食而生純大苦聚,四食之因,乃由愛而來,而愛之因爲受,受之因爲觸,觸之因爲六入處;若六入處滅則觸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叁餐飲食),二、細觸食(攝益精神的各種覺觸),叁、意思食(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四、識食(爲執取身心與愛染相應之識,此識執取身心,使衆生身得以維持)。

   這四食是依什麼爲因?從什麼而集?從什麼而生?用什麼去接觸的呢?我說這四食是以愛欲爲因,從愛欲而集,從愛欲而生,用愛欲去接觸的。這愛欲又是依什麼爲因?從什麼而集?從什麼而生?用什麼去接觸的呢?我說愛欲是以感受爲因,從感受而集,從感受而生,用感受去接觸的。這感受又是依什麼爲因?從什麼而集?從什麼而生?用什麼做接觸的呢?我說感受是以覺觸爲因,從覺觸而集,從覺觸而生,用覺觸去接觸的。這覺觸又是依什麼爲因?從什麼而集?從什麼而生?用什麼做接觸的呢?我說覺觸是以六入處爲因,從六入處而集,從六入處而生,用六入處去接觸的。六入處集起,于是覺觸就集起;覺觸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感受集起,于是愛欲就集起;愛欲集起,于是四食就集起;四食集起,所以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集起,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集起了。

   同樣地,如果六入處息滅,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覺觸息滅,那麼感受就會息滅;感受息滅,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