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四、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
3、叁轉十二行: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對聲聞乘人說苦、集、滅、道之四聖谛,有示、勸、證之叁轉│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叁、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爲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4、從本經叁七八│四四叁經「雜阿經論會編」輯爲「四谛相應」。
叁七九、本經敘說有四聖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0、本經敘說比丘于四聖谛應修習覺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有關苦的真理)、苦集聖谛(産生苦的根源的真理)、苦滅聖谛(苦寂滅的真理)、苦滅道迹聖谛(滅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如果比丘對這四聖谛還未覺證的話,就應當要努力修學而至覺證,興起向上求進步的心,能運用各種方法修習,以正念正知而得覺證。」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一、本經敘說對于苦聖谛當知、當解,苦集聖谛當知、當斷,苦滅聖谛當知、當證,苦滅道迹聖谛當知、當修。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比丘對于苦聖谛應當要知道、應當要了解,對于苦集聖谛,應當要知道、應當要斷除,對于苦滅聖谛應當要知道、應當要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應當要知道、應當要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二、本經敘說若于四聖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斷,已知已證,已知已修,則能斷愛欲,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果比丘對于苦聖谛已知道、已了解,對于苦集聖谛已知道、已斷除,對于苦滅聖谛已知道、已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道、已修習的話,這個比丘就能斷除愛欲,轉去一切結縛的煩惱,對于我慢的煩惱也能覺證,徹底地脫離苦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叁、本經敘說若比丘于四聖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斷,已知已證,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名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果比丘對于苦聖谛已知道、已了解,對于苦集聖谛已知道、已斷除,對于苦滅聖谛已知道、已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道、已修習的話,那麼這個比丘就叫阿羅漢,已盡除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舍離一切重擔,獲得了利樂,盡除一切結縛,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四、本經敘說若比丘于四聖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斷,已知已證,已知已修,則如是比丘得究竟邊際,名爲上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果比丘對于苦聖谛已知道、已了解,對于苦集聖谛已知道、已斷除,對于苦滅聖谛已知道、已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道、已修習的話,那麼這個比丘就能度過苦的邊際、窮盡苦的邊際、遠離塵垢的邊際,清淨的梵行已完成,純一清白,名爲上士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五、本經敘說若比丘于四聖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斷,已知已證,已知已修,則如是比丘得解脫結縛,名爲賢聖,建立聖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果比丘對于苦聖谛已知道、已了解,對于苦集聖谛已知道、已斷除,對于苦滅聖谛已知道、已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道、已修習的話,那麼這位比丘便不會有關隘的阻撓,平服了城池,度過一切艱難險境,解脫結縛的煩惱,就叫做賢聖,樹立了神聖的法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八五經解釋:
1、建立聖幢:幢,即法幢。喻妙法高聳,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將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薩之說法,能伏魔軍而得勝,故曰建立聖幢。
叁八六、本經意同前經,惟就法義廣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果比丘對于苦聖谛已知道、已了解,對于苦集聖谛已知道、已斷除,對于苦滅聖谛已知道、已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道、已修習的話,那麼這位比丘便不會有關隘的阻撓,平服了城池,度過一切艱難險境,(解脫結縛的煩惱),就叫做賢聖,樹立了神聖的法幢。衆比丘啊!怎樣叫沒有關隘阻撓呢?就是說欲界的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見、疑見等五結惑)已斷除、已知道,這就叫遠離關隘的阻撓。怎樣叫平服城池呢?無明就是大城的深池了,知道將它斷除,就叫做平服城池。怎樣叫渡過一切艱難險境呢?就是說無盡無邊的生死苦海,徹底的脫離了,這就叫渡過一切的艱難險境。怎樣叫解脫結縛的煩惱呢?就是說愛欲已斷除了、已知道了。怎樣叫建立神聖的法幢呢?就是說我慢已斷除了、已知道了。這就叫樹立神聖的法幢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七、本經敘說已得四聖谛比丘之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聖谛。是那四項呢?就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果比丘對于苦聖谛已知道、已了解,對于苦集聖谛已知道、已斷除,對于苦滅聖谛已知道、已覺證,對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道、已修習的話,就叫做比丘斷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貪、瞋),成六分,守護于一(六根接觸外境産生識,能守護而不産生煩惱憂懼),依靠四種正常手段生活,舍除種種見雜染,離棄一切貪愛希求,證諸覺想(沒有汙濁之思惟),自身所作,得到心靈的完善解脫,智慧的完善解脫,純一清白,名叫上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八七經解釋:
1、斷五支:五支,指欲界五順下分結│欲貪、瞋、有身見、戒禁取、疑。或認爲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2、依猗于四:即四所依止│「遠離」惡象、惡犬等,「習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亂、疲勞等,「忍受」寒熱、蚊蟲等。總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歸于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
3、離四衢:「四衢」不可解,比對第六二經末段,此處作「離諸求」,即遠離一切貪愛希求,或即指六根的「見、聞、覺、識」。
4、自身所作:比對第六二經末段,此處作「身行息」。佛光阿含藏注釋本經謂是「第四禅離出入息」。
叁八八、本經以良醫譬世尊爲大醫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能成就四法的話,就可以叫做大醫王,這是大醫王所應具備的條件,大醫王所應有的分量。是那四法呢?一是善于了解病情;二是善于了解病源;叁是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四是善于知道治療疾病後,未來不會再複發。怎樣叫良醫善于了解病情呢?就是說良醫他善于了解像這樣如此種種的疾病,這就叫做良醫善于了解病情。怎樣叫良醫善于了解病源呢?就是說良醫他善于了解這疾病是因風邪引起,或痰癖引起、或涎唾引起、或衆冷引起、或現所從事工作引起、或時節引起,這就叫良醫善于了解病源。怎樣叫做良醫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呢?就是說良醫他善于知道各種疾病,有的應該塗藥、有的應用吐劑、有的應用瀉劑、有的應該灌鼻、有的應該灸熏、有的應該發汗,像這樣地針對各種疾病而加以治療,這就叫做良醫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怎樣叫良醫善于知道治療疾病後,在未來永不再複發呢?就是說良…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