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P4

  ..续本文上一页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四、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3、三转十二行: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圣谛,有示、劝、证之三转│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4、从本经三七八│四四三经「杂阿经论会编」辑为「四谛相应」。

   三七九、本经叙说有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0、本经叙说比丘于四圣谛应修习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有关苦的真理)、苦集圣谛(产生苦的根源的真理)、苦灭圣谛(苦寂灭的真理)、苦灭道迹圣谛(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如果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努力修学而至觉证,兴起向上求进步的心,能运用各种方法修习,以正念正知而得觉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一、本经叙说对于苦圣谛当知、当解,苦集圣谛当知、当断,苦灭圣谛当知、当证,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比丘对于苦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二、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则能断爱欲,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这个比丘就能断除爱欲,转去一切结缚的烦恼,对于我慢的烦恼也能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三、本经叙说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名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叫阿罗汉,已尽除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一切重担,获得了利乐,尽除一切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四、本经叙说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则如是比丘得究竟边际,名为上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能度过苦的边际、穷尽苦的边际、远离尘垢的边际,清净的梵行已完成,纯一清白,名为上士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五、本经叙说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则如是比丘得解脱结缚,名为贤圣,建立圣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八五经解释:

  1、建立圣幢:幢,即法幢。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故曰建立圣幢。

  三八六、本经意同前经,惟就法义广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众比丘啊!怎样叫没有关隘阻挠呢?就是说欲界的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见、疑见等五结惑)已断除、已知道,这就叫远离关隘的阻挠。怎样叫平服城池呢?无明就是大城的深池了,知道将它断除,就叫做平服城池。怎样叫渡过一切艰难险境呢?就是说无尽无边的生死苦海,彻底的脱离了,这就叫渡过一切的艰难险境。怎样叫解脱结缚的烦恼呢?就是说爱欲已断除了、已知道了。怎样叫建立神圣的法幢呢?就是说我慢已断除了、已知道了。这就叫树立神圣的法幢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七、本经叙说已得四圣谛比丘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就叫做比丘断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瞋),成六分,守护于一(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识,能守护而不产生烦恼忧惧),依靠四种正常手段生活,舍除种种见杂染,离弃一切贪爱希求,证诸觉想(没有污浊之思惟),自身所作,得到心灵的完善解脱,智慧的完善解脱,纯一清白,名叫上士。」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八七经解释:

  1、断五支:五支,指欲界五顺下分结│欲贪、瞋、有身见、戒禁取、疑。或认为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2、依猗于四:即四所依止│「远离」恶象、恶犬等,「习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乱、疲劳等,「忍受」寒热、蚊虫等。总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归于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

  3、离四衢:「四衢」不可解,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离诸求」,即远离一切贪爱希求,或即指六根的「见、闻、觉、识」。

  4、自身所作: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身行息」。佛光阿含藏注释本经谓是「第四禅离出入息」。

   三八八、本经以良医譬世尊为大医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成就四法的话,就可以叫做大医王,这是大医王所应具备的条件,大医王所应有的分量。是那四法呢?一是善于了解病情;二是善于了解病源;三是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四是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未来不会再复发。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情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像这样如此种种的疾病,这就叫做良医善于了解病情。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这疾病是因风邪引起,或痰癖引起、或涎唾引起、或众冷引起、或现所从事工作引起、或时节引起,这就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怎样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知道各种疾病,有的应该涂药、有的应用吐剂、有的应用泻剂、有的应该灌鼻、有的应该灸熏、有的应该发汗,像这样地针对各种疾病而加以治疗,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怎样叫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在未来永不再复发呢?就是说良…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