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衆比丘啊!如果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會有憂悲、有煩惱的塵垢生起;若對這四種食不貪不喜,就不會有憂悲、也不會有煩惱的塵垢生起了。」

   佛陀說完這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五、本經敘說若于四食有貪有喜,則如日照宮牆,爲壁所止,如是識住,乃至純大苦聚集;若于四食無貪無喜,則如日照虛空,無所攀緣,如是識無所住,乃至純大苦聚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可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

   衆比丘啊!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會促使識的依住、增長,……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譬如樓閣宮殿,北西兩面長廣,東西兩面開有窗子,太陽從東方出來,陽光就照在西壁上。

   同樣地,比丘啊!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如前面經文(第叁七叁經)所廣說一樣,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

   如果對這四種食不貪不喜,也是如前面經文所廣說一樣,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比丘啊!譬如樓閣宮殿,北西兩面長廣,東西兩面開有窗子,太陽從東方出來,應會照在何處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應是照在西壁上。」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沒有西壁,那麼應照在什麼地方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應是照在虛空中,無處攀緣。」

  (佛陀于是說:)「同樣地,比丘啊!對這四種食能不貪不喜,那麼識就無處可依住,……乃至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六、本經敘說旨意與前經相同,唯後面多增畫師譬喻部份。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衆比丘啊!如果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會促使識的依住、增長,……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比丘啊!譬如樓閣宮殿,北西兩面長廣,東西兩面開有窗子,太陽從東方出來,應會照在何處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應是照在西壁上。」

   佛陀告訴比丘說:「同樣地,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會促使識的依住、增長,……乃至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如果對這種食能不貪不喜,也就不會有識的依住、增長,……乃至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比丘啊!就比如畫師與畫師弟子集聚各種的色彩,想要彩繪虛空,他們能夠畫成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那虛空並非物體、沒有對礙、不可見的緣故。」

  (佛陀于是說:)「同樣地,比丘啊!對這四種食不貪不喜的話,也就不會有識的依住、增長,……乃至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七、本經敘說若于四食有貪有喜,則如畫師、畫師弟子能于色有所妝畫;若于四食無貪無喜,則如畫師、畫師弟子離于色而不能有所妝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衆比丘啊!如果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會促使識的依住、增長,……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比丘啊!就如畫師和畫師的弟子集聚各種的色彩,想要在物體上彩繪,畫成各種圖案。衆比丘啊!你們意見怎樣呢?那畫師及畫師的弟子他們能在物體上彩繪圖案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世尊!他們能在物體上彩繪圖案。」

   佛陀告訴比丘說:「對這四種食有貪有喜的話,就會使識依住、增長,……乃至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衆比丘啊!如果對這四種食不貪不喜的話,就不會有識的依住、增長,……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比丘啊!就好比畫師和畫師的弟子,他們集聚各種的色彩,想要在非物體上有所彩繪,畫成各種圖案。他們能夠畫成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能,世尊!」

  (佛陀于是說:)「同樣地,比丘啊!如果對這四種食能不貪不喜,就不會有識的依住、增長,……乃至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段這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八、本經敘說佛陀于鹿野苑中叁轉十二行*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波羅 國鹿野苑中的仙人住處。

   那時,世尊告訴五比丘說:「這有關苦的真理,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過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還有這苦産生根源的真理、這苦息滅的真理、這滅除苦的方法的真理,也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聞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

   其次,對有關苦的真理的知識又當知道,這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過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已經知道這痛苦生起根源的真理後,就應當將它斷除。這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過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勍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

   其次,這苦産生的根源滅除後,就能得知這苦息滅的真理,對它應當自己能知作證。這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聞之法,當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其次,對這滅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後,就應當去修習。這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聞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

   其次,比丘啊!已知道有關苦的真理了,知道後就能出離于它。這是你們所未曾聽聞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其次,對這苦産生根源的真理已知道、已斷除後,就能出離。這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聞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

   其次,對這苦息滅真理已知道、已能作證後,就能出離。這是你們所未曾聽聞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其次,對這滅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已修習後,就能出離。這是你們本來所未曾聽聞之法,當你們對它做正確思惟時,就會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

   諸比丘啊!我對這四聖谛叁轉十二行法如果不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的話,那麼我始終不能在諸天、惡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等聽法的群衆中,成爲解脫的人、出世間的人、離煩惱塵垢的人,也不能自己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因爲對這四聖谛叁轉十二行法已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覺,所以在諸天、惡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等群衆中,得以出離世間、得以解脫生死煩惱,自己證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當世尊講說這段經文時,憍陳如尊者以及八萬諸天群衆,聽後便能遠離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的法眼。

   這時,世尊問憍陳如尊者說:「現在你了解正法了沒?」

   憍陳如回答佛陀說:「已了解了,世尊!」

   世尊又問憍陳如尊者說:「了解正法了沒?」

   拘鄰(憍陳如另一音譯)回答佛陀說:「已了解了,善逝!」

   由于拘鄰尊者已經知道正法的緣故,所以就叫他阿若拘鄰(已開悟的拘鄰)。

   阿若拘鄰尊者知道了四聖谛法後,地神高聲唱說:「諸位仁者!世尊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叁轉十二行*輪,這是諸沙門、婆羅門、諸天、惡魔、梵天所未曾說過之法。聽聞後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樂。世尊哀愍世間衆生,以法義來饒益衆生,使天界人間皆得利益與安樂,增益諸天衆,而減少阿修羅衆。」

   地神唱誦完後,就聽見虛空的神天、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層天)、叁十叁天(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炎魔天(夜魔天、欲界第叁層天)、兜率陀天(喜足天、欲界第四層天)、化樂天(樂變化天,欲界第五層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層天)的天神又展轉地傳唱,片刻之間,便傳到梵天(色界天)那裏,梵天也隨聲唱說:「諸位仁者!世尊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叁轉十二行*輪,是衆沙門、婆羅門、諸天、惡魔、梵天,以及世間衆生所未曾聽聞、講說之法,聽聞後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樂。世尊以法義來饒益諸天及世人,增益諸天衆,而減損阿修羅衆。」

   世尊是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轉說此四聖谛的*輪,所以這一經就取名爲「轉*輪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七八經解釋:

  1、五比丘: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俱男。

  2、苦聖谛:是四聖谛之首,四聖谛即:一、苦谛│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二、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叁、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