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四食就会息灭;四食息灭,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一、本经叙说颇求那就四食之食者问于佛陀,佛就其问法之不当而说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当时,有位名叫颇求那的比丘,他侍立于佛旁拿着扇子为佛搧凉,就问佛陀说:「世尊啊!是谁在服食这识食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服食识食的人,我如果说有服食识食的人,你就应这样的问我。可是我说识是一种食物,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识食呢?』我就答说:『这识食能招感未来的业报,使不断相续地生起;因为有未来的业报,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有觉触(六触)。』」
颇求那又问:「是谁在觉触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觉触的人,我如果说有觉触的人,你就应这样地问:『是谁在觉触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这样地问:『是什么因缘所以会生起觉触来呢?』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又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
又问:「是谁在感受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感受的人,我如果说有感受的人,你就应问:『是谁在感受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感受的生起呢?』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觉触的缘故,所以就会产生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又生起了爱欲。』」
又问:「世尊啊!是谁在爱欲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爱欲的人,我如果说有爱欲的人,你就应这样问说:『是谁在爱欲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爱欲的生起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了感受,所以就会有爱欲的生起;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追求执取。』」
又问:「是谁在追求执取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追求执取的人,我如果说有追求执取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在追求执取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追求执取的生起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有追求执取;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
又问:「世尊啊!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我如果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现在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去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这追求执取能招感未来的果报而导致再生,这就叫有。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会生起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追求执取就会息灭;追求执取息灭,未来的果报就息灭;未来的果报息灭,来世的再生就会息灭;来世的再生息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聚的集起也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一经解释:
1、「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2、「汝应作是问:『为谁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在此句下皆有如此叙述:「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以下类句皆同。
三七二、本经叙说若观粗抟食如食子肉,则断五欲功德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则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城,则断三爱;若观识食如受矛刺,则断名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比丘要如何观察抟食呢?譬如有夫妇二人,只生有一个儿子,对他爱念养护。有一天他们想要越过旷野险道难行之处,可是粮食吃尽,肚子饥饿,疲困极了,想着不可能有渡过困境之理,于是夫妇俩讨论着:『正好有这一个儿子,虽是我们极为爱念的人,我们如果把他吃了,就可渡过这个难关,不要使三个人都死在这里。』做这样的讨论后,他们就杀了这个儿子,含着悲垂着泪,强忍着吃着孩子的肉,终于得以越过这个旷野。怎样呢?比丘啊!那两位夫妇共食孩子的肉,他们是否还会爱取肉的香味、贪好它的美味爽口呢?」
答说:「不会的,世尊!」
又问:「比丘啊!那夫妇二人强忍着吃食孩子的肉,是否为了越过旷野的险道呢?」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凡是服食抟食,都应像这样的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抟食断爱;能知道对抟食断爱后,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爱就可断除;能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的人,我不能发现那位多闻圣弟子对这五境还会有一项的结使烦恼而不被断除的。如果还有一结使烦恼的话,就会再来此界受生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触食呢?譬如有一条牛,活剥它的皮后,到处都有各种虫类要来吃它的肉,会被沙土细尘所沾粘,也会受到草木的针刺。如果依于地,地上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水中,水中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空中,也会被空中的飞虫所吃食,无论卧起常有苦毒来残害这个身体。同样地,比丘啊!对那触食,也应当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触食断爱;能知道对触食断爱,就能断除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受断除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边有大火烧起,火势猛烈不见烟焰。这时有一汉子聪明又有智慧,他背苦向乐,厌死乐生,如此地想着:那儿起了大火,火势猛烈到不见烟焰,走到那儿应当避开,不可陷入其中,否则必死无疑。他做这样地思惟后,常生思愿,要舍离该处而远去;观察意思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可断除意思食;断除了意思食,就能断除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爱断除后,那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众比丘啊!要如何观察识食呢?譬如国王,有替他防逻的巡捕,捉到盗匪后,将他捆绑送到王宫来,就如前面「须深经」(即第三四六经)所广说的一样。因为那样的因缘,而受到用长矛刺伤三百次的苦觉,昼夜都在痛苦;观察识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知道要断除识食;知道断除识食的话,就知道断除名色;知道断除名色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二经注释:
1、旷野崄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旷野之道」。
三七三、本经叙说若于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会依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识不依住、不增长,乃至纯大苦聚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如果比丘对这四种食有喜有贪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由于识的依住、增长,所以就会入于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之中,所以就会使诸行增长;由于诸行的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增长;由于未来业报的增长,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由于不贪不喜的缘故,所以识就不会依住、不会增长;由于识不依住、不增长,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不进入名色之中,所以诸行就不会增长;诸行不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不会生长;未来的业报不生长,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四、本经叙说若对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若对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无尘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