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四食就會息滅;四食息滅,所以在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息滅,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一、本經敘說頗求那就四食之食者問于佛陀,佛就其問法之不當而說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當時,有位名叫頗求那的比丘,他侍立于佛旁拿著扇子爲佛搧涼,就問佛陀說:「世尊啊!是誰在服食這識食呢?」

   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未說有服食識食的人,我如果說有服食識食的人,你就應這樣的問我。可是我說識是一種食物,所以你應問說:『是什麼因緣所以會有識食呢?』我就答說:『這識食能招感未來的業報,使不斷相續地生起;因爲有未來的業報,所以就會有六入處;由于有六入處,所以就有覺觸(六觸)。』」

   頗求那又問:「是誰在覺觸呢?」

   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未說有覺觸的人,我如果說有覺觸的人,你就應這樣地問:『是誰在覺觸呢?』(可是我並沒有這樣說。)所以你應這樣地問:『是什麼因緣所以會生起覺觸來呢?』我就應這樣答說:『是由于有六入處,所以就會生起覺觸;又由于有覺觸,所以就會生起感受。』」

   又問:「是誰在感受呢?」

   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未說有感受的人,我如果說有感受的人,你就應問:『是誰在感受呢?』(可是我並沒有這樣說,)所以你應問說:『是什麼因緣所以會有感受的生起呢?』我就應這樣答說:『是由于有覺觸的緣故,所以就會産生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又生起了愛欲。』」

   又問:「世尊啊!是誰在愛欲呢?」

   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未說有愛欲的人,我如果說有愛欲的人,你就應這樣問說:『是誰在愛欲呢?』(可是我並沒有這樣說,)所以你應問說:『是什麼因緣所以會有愛欲的生起呢?』我就應答說:『是由于有了感受,所以就會有愛欲的生起;由于有愛欲的生起,所以就會追求執取。』」

   又問:「是誰在追求執取呢?」

  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未說有追求執取的人,我如果說有追求執取的人,你就應問說:『是誰在追求執取呢?』(可是我並沒有這樣說,)所以你應問說:『是什麼因緣所以會有追求執取的生起呢?』我就應答說:『是由于有愛欲的生起,所以就會有追求執取;由于有追求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

   又問:「世尊啊!是誰招感了未來的果報呢?」

  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未說有招感未來果報的人,我如果說有招感未來果報的人,你就應問說:『是誰招感了未來的果報呢?』(可是我並沒有這樣說,)所以你現在應問說:『是什麼因緣所以會招感未來的果報呢?』我就應答說:『是由于去追求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這追求執取能招感未來的果報而導致再生,這就叫有。有六入處,由于有六入處,所以就會生起覺觸;由于有覺觸,所以就會生起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會生起愛欲;由于有愛欲,所以就去追求執取;由于追求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如果六入處息滅,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覺觸息滅,感受就會息滅;感受息滅,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追求執取就會息滅;追求執取息滅,未來的果報就息滅;未來的果報息滅,來世的再生就會息滅;來世的再生息滅,那麼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息滅,如此純粹大苦聚的集起也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七一經解釋:

  1、「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因有識故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2、「汝應作是問:『爲誰觸?』」:「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在此句下皆有如此敘述:「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以下類句皆同。

   叁七二、本經敘說若觀粗抟食如食子肉,則斷五欲功德貪愛;若觀觸食如生剝牛皮,則斷叁受;若觀意思食如求脫火城,則斷叁愛;若觀識食如受矛刺,則斷名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

   比丘要如何觀察抟食呢?譬如有夫婦二人,只生有一個兒子,對他愛念養護。有一天他們想要越過曠野險道難行之處,可是糧食吃盡,肚子饑餓,疲困極了,想著不可能有渡過困境之理,于是夫婦倆討論著:『正好有這一個兒子,雖是我們極爲愛念的人,我們如果把他吃了,就可渡過這個難關,不要使叁個人都死在這裏。』做這樣的討論後,他們就殺了這個兒子,含著悲垂著淚,強忍著吃著孩子的肉,終于得以越過這個曠野。怎樣呢?比丘啊!那兩位夫婦共食孩子的肉,他們是否還會愛取肉的香味、貪好它的美味爽口呢?」

   答說:「不會的,世尊!」

   又問:「比丘啊!那夫婦二人強忍著吃食孩子的肉,是否爲了越過曠野的險道呢?」

   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凡是服食抟食,都應像這樣的去做觀察。能做這樣觀察的話,就知道要對抟食斷愛;能知道對抟食斷愛後,對色、聲、香、味、觸五境的貪愛就可斷除;能斷除對色、聲、香、味、觸五境貪愛的人,我不能發現那位多聞聖弟子對這五境還會有一項的結使煩惱而不被斷除的。如果還有一結使煩惱的話,就會再來此界受生了。

   比丘要如何觀察觸食呢?譬如有一條牛,活剝它的皮後,到處都有各種蟲類要來吃它的肉,會被沙土細塵所沾粘,也會受到草木的針刺。如果依于地,地上的蟲類會來吃它;如果依于水中,水中的蟲類會來吃它;如果依于空中,也會被空中的飛蟲所吃食,無論臥起常有苦毒來殘害這個身體。同樣地,比丘啊!對那觸食,也應當像這樣地去做觀察。能做這樣觀察的話,就知道要對觸食斷愛;能知道對觸食斷愛,就能斷除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叁受斷除後,多聞聖弟子對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爲他所應該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比丘要如何觀察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邊有大火燒起,火勢猛烈不見煙焰。這時有一漢子聰明又有智慧,他背苦向樂,厭死樂生,如此地想著:那兒起了大火,火勢猛烈到不見煙焰,走到那兒應當避開,不可陷入其中,否則必死無疑。他做這樣地思惟後,常生思願,要舍離該處而遠去;觀察意思食,也是像這樣。如此地去做觀察的話,就可斷除意思食;斷除了意思食,就能斷除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叁愛斷除後,那多聞聖弟子對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爲他所應該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衆比丘啊!要如何觀察識食呢?譬如國王,有替他防邏的巡捕,捉到盜匪後,將他捆綁送到王宮來,就如前面「須深經」(即第叁四六經)所廣說的一樣。因爲那樣的因緣,而受到用長矛刺傷叁百次的苦覺,晝夜都在痛苦;觀察識食,也是像這樣。如此地去做觀察的話,就知道要斷除識食;知道斷除識食的話,就知道斷除名色;知道斷除名色後,多聞聖弟子對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爲他所應該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七二經注釋:

  1、曠野崄道:「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曠野之道」。

   叁七叁、本經敘說若于四食有喜有貪,則識會依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若于四食無貪無喜,則識不依住、不增長,乃至純大苦聚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如果比丘對這四種食有喜有貪的話,就會促使識的依住、增長;由于識的依住、增長,所以就會入于名色之中;由于進入名色之中,所以就會使諸行增長;由于諸行的增長,所以未來的業報就增長;由于未來業報的增長,所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生起,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集起了。

   如果對這四種食不貪不喜,由于不貪不喜的緣故,所以識就不會依住、不會增長;由于識不依住、不增長,所以就不會進入名色之中;不進入名色之中,所以諸行就不會增長;諸行不增長,所以未來的業報就不會生長;未來的業報不生長,所以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不會生起,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四、本經敘說若對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對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無塵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食能資助利益衆生,使衆生得以住在世間,攝受長養。是那四種食呢?就是一…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