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三六四、本经叙说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则可得般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所谓能在现世中得到涅槃的。什么是如来所说在现世中得到涅槃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的意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怎样叫比丘能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有比丘对于老、病、死等法,能够对它生厌、离欲、使它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比丘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五、本经叙说毗婆尸佛自觉十二因缘之顺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还没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心襌思,他这样地思惟着:一切世间都已陷于生死的苦难中,众生自生自熟,自灭自没。然而这些众生对于不受生死流转的出世间道却不能如实知道。于是就自己做观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老死呢?像这样以正思惟观察时,就得到了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由于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是由于有生的因素,所以就会有老死的产生。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生呢?于是他又以正思惟得到了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招感了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什么因素,所以会去追求执取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觉证去做观察:知道追求执取是因贪着、顾念,是由觉触而生起的爱欲所增长。应要知道,由于有爱欲,就会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了。就好比要有灯油和灯心才能点燃灯火一样,要随时添加灯油并整理灯心,那盏灯才能保持明亮,燃烧不止。就如「前来叹譬、城譬」经文一样的广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毗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弃佛等经,也都是这样的说法。
第三六五经解释:
1、毗婆尸佛:过去七佛之第一佛。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
2、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断句作「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未知何指?
3、尸弃佛:过去七佛之第二佛。译曰火、顶髻。
4、毗湿波浮佛:过去七佛之第三佛。华译为遍胜。过去七佛之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
5、迦罗迦孙提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华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
6、迦那迦牟尼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五佛。华译为金寂。
7、迦叶佛:为过去七佛之第六佛。华译为饮光。以上三佛与释迦牟尼佛,为现在贤劫之最初四佛。
三六六、本经叙说比丘若能勤方便修习襌思,则十二因缘法便能如实显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精勤地修习襌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如果修习襌思,使内心寂静,运用方法精勤努力的话,就能如实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老死之法会如实显现,乃至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都会如实地显现;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也都会如实显现,乃至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会如实显现;这一切法都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也是一样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七、本经叙说若修习无量三摩提,则十二因缘法便会如实显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正定),专心系念,能修习无量的三摩提,专心系念后,这时就会如实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说老死等法会如实地显现,……乃至行等法都会如实地显现,这一切法都是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这时也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八、本经叙说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于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从三昧觉,而说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以前毗婆尸佛还没成正觉的时侯,他安住于菩提之处,不久就成佛了,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就在那儿结跏趺坐(即盘膝而坐),他端坐保持正念,一坐七天,(这期间)对于缘起法做逆顺的观察。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行,……乃至由于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以及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那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后,就从襌定中出定,说出这首偈言: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的疑惑,知道由因缘而生起诸法。
如果知道是由因缘而生起痛苦,知道要灭尽一切感受,
知道要灭尽因缘法,那么就可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一切的感受。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因缘法。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普照一切世间的事物,就如太阳住于虚空一样,
能摧灭一切的魔军,获得觉悟而解脱一切的结缚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毗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等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第三六八经解释:
1、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根本佛教缘起观的内容,有顺逆二观。顺观(能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逆观(所缘起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2、梵志:即「有志修梵行者」,是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称呼。
三六九、本经叙说世尊亦于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如前六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郁毗罗尼连襌河边的大菩提所,不久就将修成正觉,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三七O、本经叙说由四食而生纯大苦聚,四食之因,乃由爱而来,而爱之因为受,受之因为触,触之因为六入处;若六入处灭则触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三餐饮食),二、细触食(摄益精神的各种觉触),三、意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四、识食(为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之识,此识执取身心,使众生身得以维持)。
这四食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这四食是以爱欲为因,从爱欲而集,从爱欲而生,用爱欲去接触的。这爱欲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爱欲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而集,从感受而生,用感受去接触的。这感受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用觉触去接触的。这觉触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觉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从六入处而集,从六入处而生,用六入处去接触的。六入处集起,于是觉触就集起;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感受集起,于是爱欲就集起;爱欲集起,于是四食就集起;四食集起,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集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同样地,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