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P7

  ..續本文上一頁「若彼彼衆生……得命根,是名爲生」: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于各種衆生之類,各種衆生之出生、出産、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諸比丘!以此謂之生。」

  

  叁叁七、本經敘說「緣起法」非世尊作,非余人所作,彼爲法界常住,爲如來所覺,而後爲衆生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所說的緣起法是世尊您所創作的呢?還是別人所創作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說的緣起法,並非我所創作,也不是別人所創作。但是那緣起法無論如來出現世間或未出現世間,它都常住于法界中。而如來自己覺證了這緣起法,成就了正等正覺,然後再爲一切衆生詳細分別演說,開發顯示它的義理。就是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就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就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所以就造作了諸業,……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息滅,所以諸業的造作就息滅,……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叁叁八、本經敘說法非自作自覺,亦非他作他覺,應離斷、常二見,處于中道而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拜訪,和世尊見了面,彼此相慶賀慰問,慶賀慰問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您的意見怎樣呢?瞿昙啊!法是由自己創作,自己覺證的嗎?」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說你這問題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法由自己創作,自己覺證,這就是邊見,我不予回答。」

  「您的意見怎樣呢?瞿昙啊!法是由他人所創作,由他人所覺知的嗎?」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你問說法是由他人所創作,由他人所覺知,這也是不可記說的邊見,我不予回答。」

  婆羅門請問佛陀說:「爲什麼我問『法是由自己創作,自己覺知』的問題,您答說這是屬于不可記說的邊見;問說『法是由他人所創作,他人所覺知』的問題,您也答說這是屬于不可記說的邊見,這是什麼道理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如果執持說法是由自己所創作、自己所覺知,那麼就會墮入常見之中;如果執持說法是由他人所創作,由他人所覺知,那麼就會墮入斷見之中。如來分別解說法的義趣、及它的法相,是離此斷、常二邊,依于中道而說法,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所以造作了諸業,……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如果愚癡沒有智慧息滅,那麼諸業的造作就會息滅,……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那位婆羅門歡喜不已,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叁叁八經注釋:

  1、無記:屬邊見,不可記說,不予回答。

  

  叁叁九、本經敘說若離有、無二見,則爲正見;若見緣生緣滅,離有、無二邊,則爲依中道而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深林中的待賓舍裏。

  那時,大迦旃延尊者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說的正見,到底怎樣叫正見呢?世尊您是怎樣安立正見的呢?」

  佛陀告訴大迦旃延說:「世間大多依于二種極端見解,不是依于執持恒常的有見,就是依于執持斷滅的無見,被偏執系縛著;由于被偏執系縛的緣故,所以有人就依止于有,有人就依止于無。如果沒有這個偏執的話,那麼內心對境的貪著,以及根深蒂固的習氣,便不會去執取、不會去固持,更不會計執有一實體的我存在。當苦惱的因素生起時,知道苦惱的生起;當苦惱的因素息滅時,知道苦惱的息滅。對于那樣的現象,不懷疑、也不迷惑,這不是依于他說,而是由自己覺證得知,像這樣就叫正見,這就是如來所安立的正見。爲什麼呢?因爲能夠依正慧如實地觀照世間的集起,那麼就不會執持世間是無的斷見;能夠依正慧如實觀照世間的息滅,那麼就不會執持世間是有的常見。這就叫離于有無二邊,依中道而說。所謂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愚癡沒有智慧而造作了諸業,…﹕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息滅,所以諸業的造作就息滅,……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摩诃迦旃延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不再生起任何煩惱,心靈得到了解脫,成爲阿羅漢。

  第叁叁九經注釋:

  1、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那梨,村落名,在今中印度北部。深林,指此村落附近的牛角沙羅林。待賓舍,指此林中之犍祁精舍。

  2、  陀迦旃延:應即指摩诃迦旃延,前面冠以「  陀」二字,應是「闡陀」一詞誤添于此。這或者是由于阿難曾引此經教化闡陀(見第叁九經),而有此誤誦。此點,日本學者叁支充已在其《中論偈頌總覽》第四一五頁中指出。

   3、「爲取所觸;取所觸故」:此二「觸」字,根據「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應作「縛」字。白話譯文依此。

  4、心境系著、使:心境系著,指心對境的貪著。使,即隨眠,潛伏的煩惱種子,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氣。

  5、不取、不住:不執取、不固持。

  6、「苦生而生,苦滅而滅」:苦的條件生起時,知其苦生;苦的條件息滅時,知其苦滅。

  7、「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依據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爲非無者。」白話譯文依此。

  8、「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依據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爲非有者。」白話譯文依此。

  

  叁四○、本經敘說阿支羅迦葉問苦爲自作、他作或無因作,佛告以應離邊而說中道,阿支羅迦葉聞佛說法後,起淨信,皈依叁寶。不久,阿支羅迦葉爲牛所觸殺,命終時諸根清淨,顔色鮮白,世尊爲授第一果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走出耆阇崛山中,要進入王舍城裏乞食。

  當時,有一位叫阿支羅迦葉的外道,他爲了處理一些小雜事,走出王舍城,向著耆阇崛山而來,遙遠地就望見了世尊。看見世尊後,他來到佛陀跟前,禀告佛陀說:「瞿昙啊!我想要向您請問,不知您可有時間爲我解答麼?」

  佛陀告訴迦葉說:「現在不是談論的時候,我此刻要進城乞食,等我回來後,才是談論的時候,屆時我將會爲你解說。」

  第二次的請問,也是同樣地回答。于是他又第叁次的請問:「瞿昙啊!您爲何要留難我呢?瞿昙啊!您爲什麼要對我有異呢?我現在就想向您請教問題,請您能爲我解說。」

  佛陀于是告訴阿支羅迦葉說:「那麼就隨你發問吧!」

  阿支羅迦葉告訴佛陀說:「您意見怎樣呢?瞿昙啊!痛苦是自己造作的嗎?」

  佛陀告訴迦葉說:「苦由自作的見解,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我不予回答。」

  迦葉又問:「您意見怎樣呢?瞿昙啊!痛苦是由他人所造作的嗎?」

  佛陀告訴迦葉說:「苦由他作的見解,這也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我不予回答。」

  迦葉又問:「痛苦是由自己與他人共同造作的嗎?」

  佛陀告訴迦葉說:「苦由自己與他人共作的見解,這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我不予回答。」

  迦葉又問:「您意見怎樣呢?瞿昙啊!痛苦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沒有因緣産生的嗎?」

  佛陀告訴迦葉說:「苦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無因而生的見解,這也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我不予回答。」

  迦葉又問:「您意見怎樣呢?瞿昙啊!向您問說苦是自作的嗎?您答說這見解屬于邊見,不可記說。問說是由他人所作的嗎?是由自己與他人共作的嗎?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爲無因而作的嗎?您也都答說這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那麼現在沒有這痛苦了嗎?」

  佛陀告訴迦葉說:「不是沒有這痛苦,這痛苦是實有的。」

  迦葉告訴佛陀說:「真好啊!瞿昙啊!您說這痛苦是實有的,請您爲我說法,好讓我能知苦見苦。」

  佛陀告訴迦葉說:「如果感受就只是自己所感受的話,我就應說那痛苦是自己所造作的;如果他的感受,就只是他的感受的話,這感受就是由他所造作的;如果這感受是自己有感受,他人也感受,又都有痛苦的話,像這樣就叫由自他所共同造作,我也不這樣說的;如果不是依自己與他人,是無因而生起痛苦的說法,我也不這樣說。遠離這有無二邊,依中道而說,這是如來的說法。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所以造作了諸業,……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息滅,那麼諸業的造作就會息滅,……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支羅迦葉即遠塵離垢,獲得清淨的法眼。

  當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超越一切懷疑,不是由于他說而知、不因他人而得度,他對于正法與戒律,內心得到無所怖畏,于是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已得度。我從今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作一個在家學佛的優婆塞(居士),請佛陀爲我證知!」

  阿支羅迦葉聽聞佛陀的說法,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那時,阿支羅迦葉辭別了世尊,去後不久,被一只爲保護小牛的母牛所觸殺。他在命終之時,諸根清淨,顔色很鮮白。

  那時,世尊進入城裏乞食。這時,有很多的比丘也進入王舍城中乞食,他們聽到有人傳言: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後,辭去不久,被牛所觸殺,在命終之時,諸根清淨,顔色鮮白。這些比丘乞食後,出城回去,收好了衣缽,洗過了腳,就去世尊處,向世尊頂禮,然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今天早晨我們衆多比丘們走入城裏乞食,聽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您這兒聽聞正法、正律,告辭離去後不久,就被一只爲保護小牛的牛只所觸殺了。他在命終之時,諸根清淨,顔色很鮮白。世尊啊!他到底是往生那兒去了呢?在什麼地方受生呢?他是得到什麼果報了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那阿支羅迦葉已經見法、知法、隨順于法、不被法系縛,已得到涅槃寂靜,你們應當去供養他的遺身。」

  當時,世尊爲迦葉授第一果記(阿羅漢果)。

  第叁四○經注釋:

  1、雲何:「雲何」下,原本有「無因作者」,印順導師認爲是上文之脫誤,應予刪除。

  2、「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世尊爲阿支羅迦葉授第一記」:南傳巴利本並沒有這樣的記載,而是說經過四年的試煉後,阿支羅迦葉出家受具足戒爲比丘,成就阿羅漢,與北傳所記辭別世尊不久,便被牛所觸殺的說法不同。

  

  叁四一、本經敘說玷牟留外道問苦樂爲自作或他作,經意同第叁四○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要進入王舍城裏乞食,在路上遇見了在外道出家的玷牟留,他因有一些小事要處理,所以遊行到耆阇崛山來,遙遠地望見了世尊,于是他就去到佛處,彼此相慶賀慰問,慶賀慰問後,他禀告佛陀說:「瞿昙啊!我想要向您請問,不知您可有時間爲我解答麼?」

  佛陀告訴玷牟留外道出家人說:「現在不是談論的時候,我要進城裏乞食,等我回來後再爲你解說。」

  第二次的請問,佛陀也是同樣的回答。玷牟留又作第叁次的請問:「沙門瞿昙啊!您是故意要爲難我嗎?我想向您請教問題,希望您能爲我解說。」

  佛陀告訴玷牟留外道出家人說:「就隨你的心意發問吧!我將爲你解說。」

  玷牟留外道出家人于是就問說:「沙門瞿昙啊!苦與樂都是由自己所作的嗎?」

  佛陀告訴玷牟留外道出家人說:「說苦與樂是自作的見解,這都是邊見,不可記說。」

  又問:「沙門瞿昙啊!苦與樂是由他人所作的嗎?」

  佛陀告訴玷牟留外道出家人說:「說苦與樂是由他人所作的見解,這也是邊見,不可記說。」

  又問:「瞿昙啊!苦與樂是由自己與他人所共作的嗎?」

  佛陀告訴玷牟留外道出家人說:「說苦與樂是由自己與他人所共作的見解,這還是邊見,不可記說。」

  又問:「瞿昙啊!苦與樂是既非自作也非他作,是無因而作的嗎?」

  佛陀告訴玷牟留外道出家人說:「說苦與樂是既非自作也非他作,是無因而作的見解,這一樣是邊見,不可記說。」

  其余廣說(詳說)如前面阿支羅迦葉經一樣,乃至世尊爲玷牟留外道出家人授第一果記(阿羅漢果)。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