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P6

  ..续本文上一页观察,不探求过去说:『我过去世是有,还是无呢?我过去世是什么等级类别呢?我过去世是如何呢?』也不探求后世说:『我于后世是还有存在呢?还是都没有了呢?后世如果还有存在,是属于那一类呢?我又是怎样的呢?』对现在世不犹豫说:『这是什么等级?为什么有我呢?我前世是谁?我死后将往那里去呢?这众生从什么地方来?在这里死后,将来又会往那里去呢?』如果沙门、婆罗门生起了凡俗的见解,被它所系缚,就是说被我见所系缚,被众生见所系缚、被寿命见所系缚、被忌讳吉庆见所系缚。这时都要把它断灭,全部了知,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这就叫多闻圣弟子对于因缘法与缘生法,有如实正确的认知,善于观察、善于觉知、善于修习、善于趋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三四经注释:

  1、因缘法及缘生法:因缘法,比对第三三六经实即缘起法。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十一章第二节「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说」:「缘起可解说为『为缘能起』;缘生可解说为『缘所已生』。这二者显有因果关系,但不单是事象的因果,佛说缘起时,加了『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形容词,所以缘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则,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项。现实所知的一切,是缘生法;这缘生法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则,才是缘起法。缘起与缘生即理与事。缘生说明了果从因生;对缘生而说缘起,说明缘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然不乱的必然理则,缘生即依于缘起而成。」

  2、若佛:佛,巴利本作「诸佛」。

  3、法住:为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住于一切事物中,故称法住。

  4、法界:为法性十二名之一,即诸法依之所。

  5、法定:定,原作「空」,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及「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改正。法定,即法性常住。亦法性十二名之一。

  6、法如:即法如常不变之意。

  7、法尔:其法自然如此。

  8、法不离如:如,即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常不变之义。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9内不犹豫:内,指现在世。犹豫,迟疑不决。

  

  三三五、本经叙说若离「一、异」二边即是中道,若如实知缘生缘灭,断无明而生明,就可成就不生法,使纯大苦聚灭,是则为大空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段到后部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梵行很清白,就是所谓的大空法经。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大空法经呢?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有行(造作身、口、意诸业),由于行,所以有识(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由于受生,所以就会有衰老死亡的现象,如果有人问说:『那是谁老死?老死的是谁呢?』他就回答说:『我就是老死,现在老死的是我,老死就是我。』所谓:『生命就是身体。』或者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这都是同一生命的意涵,然而却有种种的说法。如果认见说:『生命就是身体。』那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没有的。如果又认见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那也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没有的。对这二种偏执的边见,内心不可追随,要正向于中道。贤圣出现于世间,有真实不颠倒的正见,所谓由于受生,所以就会有老死。同样地,受生是依于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是依于追求执取;执取是依于爱欲;爱欲是依于感受;感受是依于觉触;觉触是依于六根;六根是依于精神与肉体的名色;名色是依于业识;业识是依于所造作诸业。

  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会造作诸业。如果又有问说:『造作诸业的是谁?造作的诸业属于谁?』他就回答说:『造作诸业的是我,造作的诸业是我所有。』他的认见与『生命就是身体』,或说『生命不同于身体,身体也不同于生命』一样。他所认见『生命就是身体』的说法,那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没有的;或者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的见解,那也是修持梵行者所没有的。要脱离这二种偏执的边见,而正向于中道。贤圣出现于世间,有真实不颠倒的正见,所谓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会造作诸业……。

  众比丘啊!如果远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所谓是谁老死、老死的是谁等问题,这些老死问题就会断除,即知断除老死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不灭之法(即涅槃法)。如果比丘能够远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所谓是谁受生、受生的是谁……乃至谁造作诸业、所造作诸业属于谁等问题,这造作诸业等问题就会断除,即知道断除造作诸业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不灭之法。如果比丘能够远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把那愚痴无明断灭,那么诸业造作就会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这就叫大空法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三五经注释:

  1、大空法经:瑜伽师地论解释说:「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谓补特伽罗(众生)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彼处说此名为大空。」

  

  三三六、本经叙说十二缘起之大意,及分别十二支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为你们讲说缘起法的法相,以及它的分别义理。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就将为你们讲说。

  什么叫缘起法的法相呢?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所以有行,……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这就叫缘起法的法相。

  什么是它的分别义理呢?所谓由于无明而有行这一事,到底怎样叫无明呢?如果不知到过去、不知到未来、不知现在(不知三际),不知道内(心理)、不知道外(身体或外物)、不知道内外,不知道业、不知道报、不知道业报,不知道佛、不知道法、不知道僧(不知三宝),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灭、不知道道(不知四圣谛),不知道因、不知道因所起之法(即不知因果),不知道善不善、有罪或无罪、习或不习,不管是劣或胜,染污或清净,它的分别缘起,都完全不知道;对六触入处,不能如实地觉知;对于每一事都不知道、不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无明、昏暗,这就叫无明。

  『由于无明而有行』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行呢?所说的行有三种||身行(身之所行)、口行(口之所语)、意行(意之所思)。『由于行而有识』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识呢?就是所谓的六识身(六种心识)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由于识而有名色』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名呢?就是所谓的四无色阴(四种非物质的精神现象) ||受阴(感受)、想阴(想象)、行阴(意志行为)、识阴(心识)。怎样叫色呢?就是所谓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以及由这四大元素所和合造作的物质,这就叫做色,这物质的色与前面所说精神的名二者和合就叫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六入处呢?就是所谓的六种内入处(六根)||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触呢?就是所谓的六触身(六种由根、境、识和合产生的感觉作用)||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由于触而有受』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受呢?就是所谓的三受(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于受而有爱』这一事,到底怎样叫爱呢?就是所谓的三爱(三种爱欲)||欲爱(欲界的爱)、色爱(色界的爱)、无色爱(无色界的爱)。『由于爱而有取』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取呢?就是所谓的四取(四种执取)||欲取(贪欲取着色等五境)、见取(妄执五蕴是我)、戒取(执取不如理之禁戒)、我取(即我语取,执取种种我见之言语)。『由于取而有有』这一事,到底怎样叫有呢?就是所谓的三有(三界的生死果报)||欲有(欲界的生死果报)、色有(色界的生死果报)、无色有(无色界的生死果报)。『由于有而有生』这一事,到底怎样叫生呢?就是说如果各个众生,在各个种类里诞生,或越过各种因缘和合而出生时,就可得到阴(五阴之身)、得到界(性体)、得到入处(六入处)、得到寿命,这就叫生。『由于生而有老死』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老呢?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头发斑白,头顶秃露,皮肤松弛,根身退化,四肢软弱无力,背部佝偻,垂头呻吟,呼吸短促,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全身斑驳,愚钝衰颓,举动艰难,瘦弱不堪,这就叫做老。怎样叫死呢?就是说各个众生,在各个种类里会有殁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冰冷)、命灭的现象,这是舍阴(身体)的时刻已到,这就叫做死。这死亡和前面所说的衰老相合,这就叫老死。(前面所述)就叫十二缘起法的分别义理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三六经注释:

  1、法说:佛光阿含藏注云:「即指佛说法相」。

  2、义说:佛光阿含藏注云:「即佛分别义理、义利、义趣」。

  3、…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