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P5

  ..续本文上一页起了。如果多闻的圣弟子厌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当自己在领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受时,就能如实地知道我在感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受;或者当自己在领受自己寿命范围苦乐的感受时,就能如实地知道我在领受自己寿命范围苦乐的感受;身体毁坏时,寿命灭尽了,也知道对这所领受的一切苦乐的感受,就要跟着灭尽无余了。就好比一个强壮有力的人,拿取刚烧熟的瓦器,趁热置于地上,一会儿瓦器就碎坏了,那热气也全部消失了。同样的,如果比丘厌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就能如实地知道我在领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受,如实地知道我在领受寿命范围苦乐的感受,当身坏命终时,所有一切领受的苦乐感受,都将灭尽无余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三○经注释:

  1、「何生、何转?……取生、取转」:此二「转」字原皆作「触」字,本经其它类句皆同,现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2、苦灭道迹:灭除苦恼的方法。

  3、向次法:依次向入苦灭之法。

  4、身分齐受所觉:分齐,周边、范围之意。受,领受、感受。所觉,指苦乐之感觉。全句谓领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觉。

  

  三三一、本经叙说佛陀为比丘讲说甚深缘起法,也就是十二因缘之顺逆,以及有为、无为、苦灭、相续灭、涅槃等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我已超越了迷惑怀疑,出离于仿徨犹豫,拔除了邪见的毒刺,不再退转道心了。由于我心已无所执着了,什么地方还会有我呢?我将为众比丘说法,为众比丘讲说贤圣者出世与空相应的缘起随顺之法。就是所谓由于有这个现象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这件事的存在;由于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才会有这件事的生起。所谓由于无明(愚痴没有智慧)而有行(造作身、口、意诸业),由于行而有识(业识),由于识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六根),由于六入处而有触(觉触),由于触而有受(苦乐的感受),由于有受而有爱(爱欲),由于爱而有取(追求执取),由于取而有有(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而有生(来世的再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种种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乃至像这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像这样地说法后,然而那些比丘们仍然有所疑惑犹豫。他们先前把没有得到的境界做已得到的想法,没有获得的境界做已获得的想法,没有证悟到的境界做以证得的想法;所以现在听闻佛法后,心里产生忧苦、悔恨、昏暗、障碍。为什么呢?因为这佛法极深奥之处,就是所谓的缘起法;而又有更加倍极深奥难见之处,就是所谓的出离一切执取、爱乐灭尽、没有贪欲、寂静不生、涅槃寂静之法;这二种法,就是有为与无为法。有为法,就会或生、或住(保持)、或异(变坏)、或灭(息灭);无为法则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就叫比丘诸行(所有一切流转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苦恼已寂灭不生,得到了涅槃境地。由于有因缘的集起,所以才会有苦恼的集起;由于因缘息灭,所以苦恼就会息灭。要断阻一切苦恼因缘的途径,灭除一切相续的现象,一切相续的现象灭除后,这就叫尽苦际。那些残余的苦恼如果灭除、静止、清凉、寂静、不生了,那么所谓一切的执取就会断灭、爱乐灭尽、没有贪欲、寂灭不生、涅槃寂静。」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三二、本经叙说愚痴者与黠慧者都会对境而生苦乐之受,但愚痴者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脱;黠慧者知修梵行,无明断,爱缘尽,故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在自己有这意识的身体,在外有名色(精神与物质现象)的存在,就由这二者的因缘而生起觉触的作用。这六触涉入所觉触的现象中,愚痴无闻的凡夫因而生起种种苦乐的感受。是那六种触入处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如果有智慧的人被无明所覆盖,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同样地,自己也是有这意识的身体,而外有名色的存在,就由这二者的因缘而生起六触入处。由于六触所觉触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因而就会生起种种苦乐的感受。是那六种觉触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愚痴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于我所修习的一切梵行,有什么差别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众弟子们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那愚痴无闻的凡夫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如果他的无明不断除,爱缘不灭尽,身坏命终后,这个身体还是又会被受生;由于这个身体还会被受生,所以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愚痴凡夫根本就不修习梵行,行向正确灭尽苦恼,彻底脱离苦海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后,这个身体还又受生;由于这个身体还又受生,所以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如果他的无明断除了,爱缘也灭尽了;由于无明断除,爱缘灭尽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之后,这个身体便不再受生;由于这个身体不再受生的缘故,所以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先修梵行,行向正确灭尽苦恼,所以能彻底脱离苦海。因此他身坏命终后,这个身体就不再受生;由于不再受生,所以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这就叫愚痴凡夫与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于我所修习的一切梵行,种种不同的差别。」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三三、本经叙说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全为过去业缘所生。若能知道这缘起之法,则能知见世间生灭之现象,而得出离、灭苦,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这个身体不是你所拥有,也不是其它的人所拥有。所谓的六触入处,乃是自己先前所造的业,才招感受生这个根身。是那六种触入处呢?就是指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一切缘起的现象要作完善地如理思惟观察:知道有这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并知道由于这里有存在的因缘,所以就会招感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集起,这就叫有主因、有助缘,所以才有世间的集起。又知道说由于这里没有存在的因缘,所以就没有六识身的存在,也没有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存在。又知道说由于这里没有存在的因缘,所以就不会招感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会息灭。如果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世间的集起与世间的寂灭,能够如实正确的知道,善于洞见、善于觉知、善于趋入,这就叫圣弟子已招致这完善的正法、得到这完善的正法、知道这完善的正法、趋入这完善的正法,能够觉知、觉见这世间的生灭现象,成就了贤圣者的出离、真实寂灭、正确灭尽苦恼,彻底脱离苦海。为什么呢?因为多闻的圣弟子能够如实地知道世间集灭的现象,善于洞见、善于觉知、善于趋入的缘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三三经注释:

  1、「本修行愿,受得此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意即此身乃由自己往昔所造诸业而来。

  

  三三四、本经叙说因缘法与缘生法,不管如来出世、未出世,皆常住法界,但如来成正觉后,此法才经佛开示显发于世,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与缘生法,应如实正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因缘法与缘生法。

  什么是因缘法(即缘起法)呢?就是说由于这个现象的存在,所以决定那个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愚痴没有智慧)而有行(造作诸业),由于行而有识(业识),……乃至这种种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什么是缘生法呢?就是指因缘法所产生的无明、行……等。无论诸佛出世或未出世,这缘生法都恒常地显现在一切现象上,也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为诸法之所依止。那些如来都是自己觉知了这缘生法,而修成正等正觉,然后为人演说,开示显发它的义理,所谓由于无明而有行,……乃至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的现象。无论诸佛出世或未出世,这缘生法都是恒常不变,显现在一切现象中,也是一切法之所依止,那些如来都是自己觉知了这缘生法,而修成正等正觉,然后为人演说,开示显发它的义理,所谓由于有受生,所以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一切缘生之法都是法住(妙理之所依住)、法定(法性常住)、法如(法如常不变)、法尔(法自然如此),诸法不离真如,诸法不异于真如,详细观察这缘生的真理,既真实又不错乱颠倒。像这样随顺因缘而生起,这就叫缘生法。所说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现象,这就叫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对这因缘法与缘生法要有正确的认知,完善的…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