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了。如果多聞的聖弟子厭離對無明的欲願,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麼當自己在領受自身周圍苦樂的感受時,就能如實地知道我在感受自身周圍苦樂的感受;或者當自己在領受自己壽命範圍苦樂的感受時,就能如實地知道我在領受自己壽命範圍苦樂的感受;身體毀壞時,壽命滅盡了,也知道對這所領受的一切苦樂的感受,就要跟著滅盡無余了。就好比一個強壯有力的人,拿取剛燒熟的瓦器,趁熱置于地上,一會兒瓦器就碎壞了,那熱氣也全部消失了。同樣的,如果比丘厭離對無明的欲願,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麼就能如實地知道我在領受自身周圍苦樂的感受,如實地知道我在領受壽命範圍苦樂的感受,當身壞命終時,所有一切領受的苦樂感受,都將滅盡無余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叁○經注釋:
1、「何生、何轉?……取生、取轉」:此二「轉」字原皆作「觸」字,本經其它類句皆同,現根據「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2、苦滅道迹:滅除苦惱的方法。
3、向次法:依次向入苦滅之法。
4、身分齊受所覺:分齊,周邊、範圍之意。受,領受、感受。所覺,指苦樂之感覺。全句謂領受自身周圍苦樂的感覺。
叁叁一、本經敘說佛陀爲比丘講說甚深緣起法,也就是十二因緣之順逆,以及有爲、無爲、苦滅、相續滅、涅槃等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一位比丘說:「我已超越了迷惑懷疑,出離于仿徨猶豫,拔除了邪見的毒刺,不再退轉道心了。由于我心已無所執著了,什麼地方還會有我呢?我將爲衆比丘說法,爲衆比丘講說賢聖者出世與空相應的緣起隨順之法。就是所謂由于有這個現象存在的緣故,所以才會有這件事的存在;由于有這件事的存在,所以才會有這件事的生起。所謂由于無明(愚癡沒有智慧)而有行(造作身、口、意諸業),由于行而有識(業識),由于識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由于名色而有六入處(六根),由于六入處而有觸(覺觸),由于觸而有受(苦樂的感受),由于有受而有愛(愛欲),由于愛而有取(追求執取),由于取而有有(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而有生(來世的再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種種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乃至像這樣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像這樣地說法後,然而那些比丘們仍然有所疑惑猶豫。他們先前把沒有得到的境界做已得到的想法,沒有獲得的境界做已獲得的想法,沒有證悟到的境界做以證得的想法;所以現在聽聞佛法後,心裏産生憂苦、悔恨、昏暗、障礙。爲什麼呢?因爲這佛法極深奧之處,就是所謂的緣起法;而又有更加倍極深奧難見之處,就是所謂的出離一切執取、愛樂滅盡、沒有貪欲、寂靜不生、涅槃寂靜之法;這二種法,就是有爲與無爲法。有爲法,就會或生、或住(保持)、或異(變壞)、或滅(息滅);無爲法則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這就叫比丘諸行(所有一切流轉的物質與精神現象)的苦惱已寂滅不生,得到了涅槃境地。由于有因緣的集起,所以才會有苦惱的集起;由于因緣息滅,所以苦惱就會息滅。要斷阻一切苦惱因緣的途徑,滅除一切相續的現象,一切相續的現象滅除後,這就叫盡苦際。那些殘余的苦惱如果滅除、靜止、清涼、寂靜、不生了,那麼所謂一切的執取就會斷滅、愛樂滅盡、沒有貪欲、寂滅不生、涅槃寂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叁二、本經敘說愚癡者與黠慧者都會對境而生苦樂之受,但愚癡者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脫;黠慧者知修梵行,無明斷,愛緣盡,故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愚癡無聞的凡夫被無明所蓋覆,被愛緣所系縛,而得此有意識的身體。在自己有這意識的身體,在外有名色(精神與物質現象)的存在,就由這二者的因緣而生起覺觸的作用。這六觸涉入所覺觸的現象中,愚癡無聞的凡夫因而生起種種苦樂的感受。是那六種觸入處呢?就是眼觸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如果有智慧的人被無明所覆蓋,愛緣所系縛,而得此有意識的身體。同樣地,自己也是有這意識的身體,而外有名色的存在,就由這二者的因緣而生起六觸入處。由于六觸所覺觸的緣故,有智慧的人因而就會生起種種苦樂的感受。是那六種覺觸呢?就是眼觸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愚癡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他們對于我所修習的一切梵行,有什麼差別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衆弟子們廣爲解說,衆比丘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
這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衆比丘啊!那愚癡無聞的凡夫被無明所蓋覆,被愛緣所系縛,而得此有意識的身體。如果他的無明不斷除,愛緣不滅盡,身壞命終後,這個身體還是又會被受生;由于這個身體還會被受生,所以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爲什麼呢?因爲這愚癡凡夫根本就不修習梵行,行向正確滅盡苦惱,徹底脫離苦海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後,這個身體還又受生;由于這個身體還又受生,所以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被無明所蓋覆,被愛緣所系縛,而得此有意識的身體。如果他的無明斷除了,愛緣也滅盡了;由于無明斷除,愛緣滅盡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之後,這個身體便不再受生;由于這個身體不再受生的緣故,所以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爲什麼呢?因爲他能先修梵行,行向正確滅盡苦惱,所以能徹底脫離苦海。因此他身壞命終後,這個身體就不再受生;由于不再受生,所以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這就叫愚癡凡夫與有智慧的人,他們對于我所修習的一切梵行,種種不同的差別。」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叁叁、本經敘說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全爲過去業緣所生。若能知道這緣起之法,則能知見世間生滅之現象,而得出離、滅苦,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這個身體不是你所擁有,也不是其它的人所擁有。所謂的六觸入處,乃是自己先前所造的業,才招感受生這個根身。是那六種觸入處呢?就是指眼觸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對于一切緣起的現象要作完善地如理思惟觀察:知道有這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並知道由于這裏有存在的因緣,所以就會招感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集起,這就叫有主因、有助緣,所以才有世間的集起。又知道說由于這裏沒有存在的因緣,所以就沒有六識身的存在,也沒有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存在。又知道說由于這裏沒有存在的因緣,所以就不會招感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會息滅。如果多聞的聖弟子對于世間的集起與世間的寂滅,能夠如實正確的知道,善于洞見、善于覺知、善于趨入,這就叫聖弟子已招致這完善的正法、得到這完善的正法、知道這完善的正法、趨入這完善的正法,能夠覺知、覺見這世間的生滅現象,成就了賢聖者的出離、真實寂滅、正確滅盡苦惱,徹底脫離苦海。爲什麼呢?因爲多聞的聖弟子能夠如實地知道世間集滅的現象,善于洞見、善于覺知、善于趨入的緣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叁叁經注釋:
1、「本修行願,受得此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此乃依先業所造者,依先業所思考者,依先業所感受者。」意即此身乃由自己往昔所造諸業而來。
叁叁四、本經敘說因緣法與緣生法,不管如來出世、未出世,皆常住法界,但如來成正覺後,此法才經佛開示顯發于世,多聞聖弟子于因緣法與緣生法,應如實正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因緣法與緣生法。
什麼是因緣法(即緣起法)呢?就是說由于這個現象的存在,所以決定那個現象的存在,也就是說由于無明(愚癡沒有智慧)而有行(造作諸業),由于行而有識(業識),……乃至這種種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
什麼是緣生法呢?就是指因緣法所産生的無明、行……等。無論諸佛出世或未出世,這緣生法都恒常地顯現在一切現象上,也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爲諸法之所依止。那些如來都是自己覺知了這緣生法,而修成正等正覺,然後爲人演說,開示顯發它的義理,所謂由于無明而有行,……乃至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的現象。無論諸佛出世或未出世,這緣生法都是恒常不變,顯現在一切現象中,也是一切法之所依止,那些如來都是自己覺知了這緣生法,而修成正等正覺,然後爲人演說,開示顯發它的義理,所謂由于有受生,所以就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一切緣生之法都是法住(妙理之所依住)、法定(法性常住)、法如(法如常不變)、法爾(法自然如此),諸法不離真如,諸法不異于真如,詳細觀察這緣生的真理,既真實又不錯亂顛倒。像這樣隨順因緣而生起,這就叫緣生法。所說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現象,這就叫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對這因緣法與緣生法要有正確的認知,完善的…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