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丘解说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内触法,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说:「很好啊!要仔细听!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众比丘想要观取内触法,就应作这样地思惟:这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的生起,这痛苦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生起而显现)呢?作这样的观取时,将可知道这痛苦是以所依之五蕴为因、依五蕴而集、依五蕴而生、依五蕴而转。其次,比丘啊!观取内触法,又要思惟这所依之五蕴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当他这样地观取时,将又可知道这所依之五蕴是以爱欲为因、依爱欲而集、依爱欲而生、依爱欲而转。再其次,比丘啊!观取内触法时,当又要思惟知道爱欲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做这样地观取时,将可知道这世间令人想念的端正美好色境,因对它爱生而后有爱欲生,因对它爱系而后有爱欲系,因对它爱住而后有爱欲住。
如果一切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所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作常住想、作恒久想、作安稳想、作无病想、作是我想、作是我所有想,而有这样认见的话,那么对这色境的爱欲就会增长;爱欲增长后,所依之五蕴就会增长;五蕴增长后,痛苦就会跟着增长;痛苦增长后,那么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痛苦了。譬如路边清凉的池水,香味具足,可是有人把毒药掺入其中,在这春天阳光普照的时节,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因被风热干渴所逼,争着要来饮水。这时有人告诉说:『汉子!这虽是一个清凉的水池,色香味具足,可是池中有毒药,你们不要去喝饮。如果喝了这水的人,或者会把你毒死,或者会让你痛苦得半死。』可是那位口渴的人却不相信劝告而去饮水,虽然喝到了美味的池水,但一会儿之后,就或被毒死,或痛苦得半死。同样地,如果沙门或婆罗门看见世间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就作常住的认见、作恒久的认见、作安稳的认见、作无病的认见、作我见、作我所见……乃至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能够观察它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无常、痛苦、空(不真实)、非我(无我),那么对它的爱欲就会舍离;爱欲舍离,所以所依之五蕴就会舍离;五蕴舍离,所以痛苦就会舍离;痛苦舍离,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舍离了。就比如路旁清凉的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药掺入其中,在春天阳光普照的时节,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因被风热干渴所逼,争着要来饮水。这时有人告诉说:『这水里有毒!你们千万不要喝饮,如果喝了这水的人,或者会把你毒死,或者会让你痛苦得半死。』那人听了,就这样地想着说:这水里有毒,如果喝了这水的话,或许会把我毒死,或者会使我痛苦得半死,我且忍着干渴,吃些干面饭,而不取水来喝。同样地,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可想念的色境,能够观察它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无常、痛苦、空、非我,……乃至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阿难啊!对于这内触法要像这样地去了解;对于过去与未来,也要运用同样的方法,做这样的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二九经注释:
1、何生、何转:「转」原作「触」,今根据其它经文类句及巴利本相对经文予以改正。「杂阿含经论会编」亦改为「转」字。本经其它类句也皆作改正。
2、亿波提:佛光阿含藏此处注云:「『亿波提』又作『优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诸法依之生起的条件,即名『依因』,故有『依仗』、『依托』之意。又,证阿罗汉自知不受『后有』,即证已无『亿波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之注解则作「五蕴」。
3、爱生、爱转:「转」原作「触」字,今改正。
4、端正之色:「端」原作「谛」,今改正。「杂阿含经论会编」亦改为「端」字。
三三○、本经叙说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缘生起之因,则如实知苦而灭无明,得尽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要怎样思量观察,才能正确灭尽一切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呢?这时,应当思量众生所有一切苦恼,有种种的差别,然而这一切的苦恼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生起显现)呢?要思量都是以执取为因,依执取而集,依执取而转。如果能够把执取灭除无余,那么众苦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他所用来灭除苦恼的方法,依次修行那灭苦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执取灭除。
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应当思量那执取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思量那执取都是以爱欲为因,依爱欲而集,依爱欲而转。如果能够把爱欲永远灭除无余,执取也就会随之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执取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执取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爱欲灭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那么就应再思量那爱欲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爱欲是以感受为因,依感受而集,依感受而转。如果能够把那感受永远灭除无余,那么爱欲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爱欲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爱欲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感受灭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就应再思量那感受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依觉触而集,依觉触而转。如果能够把那觉触永远灭除无余,那么感受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觉触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觉触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应再思量那觉触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觉触是以六入处(六根)为因,依六入处而集,依六入处而转。如果能够把那六入处永远灭除无余,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六入处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六入处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就应再思量那六入处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六入处是以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为因,依名色而集,依名色而转。如果能够把名色永灭无余,那么六入处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名色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名色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名色灭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应再思量那名色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名色是以业识(杂染的识)为因,依业识而集,依业识而转。如果能够把那业识永灭无余,那么名色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业识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业识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业识灭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应再思量那业识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业识是以行(身、口、意造作诸业)为因,依行而集,依行而转。如果造作了一切福行,就会生起良善的业识;如果造作了不福不善行,就会生起不善的业识;如果造作了无有行(即无所得行、空行),就会生起无所有的业识。这就是业识是以行为因,依行而集,依行而生,依行而转了。如果能够把那个行永灭无余,那么业识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行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行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行灭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时,应再思量那行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行是以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为因,依无明而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转。那福行是依无明为缘而有,非福行也是依无明为缘而有,非福不福行(既非福也非不福之行)也还是依无明为缘而有。所以当知:那行是以无明为因,依无明而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转。如果能够把无明永灭无余,那么行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无明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无明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无明灭除。」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们的意见怎样呢?如果不喜爱无明而生起了明(智慧)的话,那么还会再依那无明为缘而去造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多闻圣弟子不喜爱无明而生起明的话,那么无明一息灭,行就会跟着息灭;行息灭,业识就会息灭,……就像这样,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息灭,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比丘啊!我也是同样的说法。而你们也知道这个道理,缘于每一种法的生起,所以就有相对每一法的产生;如果那缘起的每一种法息灭,那么相对而生的每一法也就会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再生…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