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那识是依名色为因缘而存在的。」

  舍利弗尊者又问:「摩诃拘絺罗尊者!您先说名色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那名色是依识为缘而生起的。可是现在您又说依名色为缘而有识,这是什么道理呢?」

  摩诃拘絺罗尊者答说:「我现在将说个譬喻,像那有智慧的人就会因譬喻而了解。比如把三株芦草立于空地,要彼此不断地相依持,才能保持竖立。如果拿去其中一株,那二株也就不能竖立着;如果拿去其中二株,剩下的一株一样不能竖立着;彼此一定要不断地相依持,才能保持竖立。同样地,由于识的因缘,而有名色等事,也是这样,彼此要不断地相依,才能够生长。」

  舍利弗尊者说:「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妙!摩诃拘絺罗尊者!在世尊的声闻弟子中,能够智慧明达,善于调伏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无所畏怖,得见如来所示如甘露般的真理教法,就以这完足的甘露之法,而能自作证的人,就是摩诃拘絺罗尊者您了!所以您才能有这样极深奥的义理论辩,对于各种的问题,都能做圆满的解答。您就如无价的宝珠一样,被世人所顶戴,我现在顶戴摩诃拘絺罗尊者您,也是像这样子。我今天在您这儿,很快乐地得到了殊胜的法益;其余那些修习梵行的人,只要经常到他那儿,也同样能得到殊胜的法益,因为那位摩诃拘絺罗尊者很善于说法的缘故。我现在就因这位摩诃拘絺罗尊者的说法缘故,应当以三十种事来赞叹、称扬、随喜。

  摩诃拘絺罗尊者啊!如果讲说对老死要厌患、离欲、灭尽,这就叫法师;如果讲说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等事,要厌患、离欲、灭尽,这就叫法师。如果比丘能够对老死厌患、离欲、向于灭尽而行道的话,这就叫法师;乃至对识厌患、离欲、向于灭尽而行道的话,这就叫法师。如果比丘对老死能够厌患、离欲、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法师;乃至对识能够厌患、离欲、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法师。」

  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妙!在世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明达,善于调伏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无所畏怖,得见如来所示如甘露般的真理教法,就以这完足的甘露之法,而能自作证的人,就是舍利弗尊者您了!所以您能提出如此种种极深奥又有智慧的问题,就好比世间无价的宝珠,人人都顶戴一样;尊者您现在就像这样,普为一切修习梵行的人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于今天快乐地得到殊胜的法益,且得与尊者您共论玄妙的法义。」

  当时,二位修习佛法的正士,彼此相随喜,然后便各自回到自己住所去。

  第三二六经注释:

  1、摩诃拘絺罗:为佛陀弟子中,得四辩才,以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而知名之比丘。

  2、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南传巴利本作「摩诃拘絺罗诣舍利弗所」。主客相反。

  3、甘露法:喻如来所训示的真理教法,有如清凉的甘露,令众生热恼消除、心意快乐,而得解脱。

  4、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应以此等三十六事当予随喜」。所谓三十种即次段所言对十二缘起法后十支的三种修习成就:一、对十事的厌患、离欲灭尽。二、对十事能灭尽而行道。三、对十事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南传三十六事,即是对十二缘起法的三种修习成就。

  

  三二七、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因不能于识生厌,故不能得到解脱;多闻圣弟子则能于识生厌,故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虽能对这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造作的身体厌患、离欲、背舍,然而却无关于意识之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见这由四大所造作的身体会有增、减的变化,生时有取,死时有舍,(所以能起胜解,厌离这个身体);然而对于心、意、识来说,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生厌、不能离欲、不能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长夜以来对这意识保护爱惜,被我见系缚,如果对它有所得、或有所取时,就说:这就是我、我所有、我在意识之中、或是意识在我之中。所以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对那意识生起厌患、离欲、背舍。

  愚痴无闻凡夫宁可对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系着是我、我所有,也不可对这意识系着是我、我所有。为什么呢?因为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或可见有保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如能善终,或许又能比百年多些;然而那心、意、识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剎那转变,不断变异生灭。就像猕猴在树林间游玩一样,片刻之间,到处攀捉枝条,丢放一枝,又摘取一枝;那心、意、识也就像这样,不断变异生灭。

  多闻圣弟子对于一切的缘起现象应当作完善地思惟观察,所谓依快乐觉触的因缘,就会生起快乐的感受,当快乐的感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快乐感受的觉起;如果快乐的觉触息灭了,那么依快乐觉触因缘所生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就如对快乐的感受所说一样,像这苦触(痛苦的觉触)、喜触(欢喜的觉触)、忧触(忧伤的觉触),乃至依舍触(不苦不乐的觉触)因缘所生起的舍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当这舍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舍受的觉起;如果那舍触息灭了,那么依舍触因缘所生的舍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他会做这样的思惟:这感受是依触而生、依触而乐、被触所缚,由于每一个觉触是快乐的,所以每一种感受就是快乐的;如果每一个快乐觉触息灭了,那么每一种快乐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就像这样,多闻的圣弟子对这物质色身要生起厌嫌,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生起厌嫌,因为对这五蕴厌嫌,所以就不会去爱乐它;不去爱乐它,所以就可得到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二八、本经叙说旨意与第三二七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虽能对这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造作的身体生起厌患、离欲、背舍,但却无关于意识之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见这由四大所造作的色身会显现增减的变化,生时有取,死时有舍,(所以能起胜解,厌离这个身体);然而对于心、意、识来说,那些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对它生起厌患、离欲、背舍,长夜以来对它保护爱惜,被我见系缚,如果对它有所得、或有所取时,就说:这就是我、我所有、我在意识之中、或是意识在我之中。所以,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对那意识生起厌患、离欲、背舍。

  愚痴无闻凡夫宁可对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系着是我、我所有,也不可对这意识系着是我、我所有。为什么呢?因为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或可见有保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如能善终,或许又能比百年多些;然而那心、意、识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剎那不停地做种种地转变,不断变异生灭。就像猕猴在树林间游玩一样,片刻之间,到处攀捉枝条,丢放一枝,又摘取一枝;那心、意、识也就像这样,会作种种的改变,不断变异生灭。

  多闻圣弟子对于一切缘起的现象要作思惟观察,所谓依快乐觉触因缘就会生起快乐的感受,当快乐的感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快乐感受的觉起;如果快乐的觉触息灭了,那么依快乐觉触因缘所生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就如对快乐的感受所说一样,像这苦触(痛苦的觉触)、喜触(欢喜的觉触)、忧触(忧伤的觉触),乃至依舍触(不苦不乐的觉触)因缘所生起的舍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当这舍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舍受的觉起;如果那舍触息灭了,那么依舍触因缘所生的舍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就好比两支木棒彼此在一起互相磨擦才能生火一样;如果这两根木棒离散了,火花也就随之熄灭了。同样地,所有一切的感受都是依觉触为缘而集起,由觉触而生,由觉触而集。由于每一种觉触的集起,也就会有每一种感受的集起;所以每一种觉触息灭了,那么每一种感受的集起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可自物质现象中得到解脱,自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得到解脱,自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中得到解脱,我说那位多闻圣弟子已经自生死流转的痛苦中得到自在的解脱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  三二九、本经叙说观取内触法宜知众苦依五蕴而生,五蕴依爱欲而  生,爱欲依色而生。色如路边有毒水池,不可喝饮;能不爱染色境,才能得到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所说的内触法(内心观察之法),你们是否能观取了呢?」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顶礼后,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所说的内触法,我已能观取了。」这时,那位比丘就在佛前自己做了种种的解说,而世尊听了种种的解说后也都感到不合意。

  那时,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为佛陀搧凉,佛陀就告诉阿难说:「依照圣法与圣律所说的内触法,实在不同于这位比丘所说的。」

  阿难禀告佛陀说:「现在正是时候了,希望世尊您能为众…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