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所造作、不是自己與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無因緣造作。然而那識是依名色爲因緣而存在的。」
舍利弗尊者又問:「摩诃拘絺羅尊者!您先說名色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與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無因緣造作,然而那名色是依識爲緣而生起的。可是現在您又說依名色爲緣而有識,這是什麼道理呢?」
摩诃拘絺羅尊者答說:「我現在將說個譬喻,像那有智慧的人就會因譬喻而了解。比如把叁株蘆草立于空地,要彼此不斷地相依持,才能保持豎立。如果拿去其中一株,那二株也就不能豎立著;如果拿去其中二株,剩下的一株一樣不能豎立著;彼此一定要不斷地相依持,才能保持豎立。同樣地,由于識的因緣,而有名色等事,也是這樣,彼此要不斷地相依,才能夠生長。」
舍利弗尊者說:「說得真好啊!說得真妙!摩诃拘絺羅尊者!在世尊的聲聞弟子中,能夠智慧明達,善于調伏身、口、意叁業,製伏諸惡行,無所畏怖,得見如來所示如甘露般的真理教法,就以這完足的甘露之法,而能自作證的人,就是摩诃拘絺羅尊者您了!所以您才能有這樣極深奧的義理論辯,對于各種的問題,都能做圓滿的解答。您就如無價的寶珠一樣,被世人所頂戴,我現在頂戴摩诃拘絺羅尊者您,也是像這樣子。我今天在您這兒,很快樂地得到了殊勝的法益;其余那些修習梵行的人,只要經常到他那兒,也同樣能得到殊勝的法益,因爲那位摩诃拘絺羅尊者很善于說法的緣故。我現在就因這位摩诃拘絺羅尊者的說法緣故,應當以叁十種事來贊歎、稱揚、隨喜。
摩诃拘絺羅尊者啊!如果講說對老死要厭患、離欲、滅盡,這就叫法師;如果講說對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等事,要厭患、離欲、滅盡,這就叫法師。如果比丘能夠對老死厭患、離欲、向于滅盡而行道的話,這就叫法師;乃至對識厭患、離欲、向于滅盡而行道的話,這就叫法師。如果比丘對老死能夠厭患、離欲、滅盡,不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這就叫法師;乃至對識能夠厭患、離欲、滅盡,不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這就叫法師。」
摩诃拘絺羅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說得真好啊!說得真妙!在世尊的聲聞弟子中,智慧明達,善于調伏身、口、意叁業,製伏諸惡行,無所畏怖,得見如來所示如甘露般的真理教法,就以這完足的甘露之法,而能自作證的人,就是舍利弗尊者您了!所以您能提出如此種種極深奧又有智慧的問題,就好比世間無價的寶珠,人人都頂戴一樣;尊者您現在就像這樣,普爲一切修習梵行的人所頂戴、恭敬、奉事。我于今天快樂地得到殊勝的法益,且得與尊者您共論玄妙的法義。」
當時,二位修習佛法的正士,彼此相隨喜,然後便各自回到自己住所去。
第叁二六經注釋:
1、摩诃拘絺羅:爲佛陀弟子中,得四辯才,以善于回答別人的問題而知名之比丘。
2、詣尊者摩诃拘絺羅:南傳巴利本作「摩诃拘絺羅詣舍利弗所」。主客相反。
3、甘露法:喻如來所訓示的真理教法,有如清涼的甘露,令衆生熱惱消除、心意快樂,而得解脫。
4、當以叁十種贊歎稱揚隨喜: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應以此等叁十六事當予隨喜」。所謂叁十種即次段所言對十二緣起法後十支的叁種修習成就:一、對十事的厭患、離欲滅盡。二、對十事能滅盡而行道。叁、對十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南傳叁十六事,即是對十二緣起法的叁種修習成就。
叁二七、本經敘說愚癡無聞凡夫因不能于識生厭,故不能得到解脫;多聞聖弟子則能于識生厭,故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愚癡無聞的凡夫雖能對這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造作的身體厭患、離欲、背舍,然而卻無關于意識之事。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看見這由四大所造作的身體會有增、減的變化,生時有取,死時有舍,(所以能起勝解,厭離這個身體);然而對于心、意、識來說,愚癡無聞凡夫卻不能生厭、不能離欲、不能解脫。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長夜以來對這意識保護愛惜,被我見系縛,如果對它有所得、或有所取時,就說:這就是我、我所有、我在意識之中、或是意識在我之中。所以愚癡無聞凡夫不能對那意識生起厭患、離欲、背舍。
愚癡無聞凡夫甯可對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系著是我、我所有,也不可對這意識系著是我、我所有。爲什麼呢?因爲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或可見有保持十年、二十年、叁十年……乃至百年,如能善終,或許又能比百年多些;然而那心、意、識卻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剎那轉變,不斷變異生滅。就像猕猴在樹林間遊玩一樣,片刻之間,到處攀捉枝條,丟放一枝,又摘取一枝;那心、意、識也就像這樣,不斷變異生滅。
多聞聖弟子對于一切的緣起現象應當作完善地思惟觀察,所謂依快樂覺觸的因緣,就會生起快樂的感受,當快樂的感受覺起時,就要能如實地知道快樂感受的覺起;如果快樂的覺觸息滅了,那麼依快樂覺觸因緣所生的感受也就會隨之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生。就如對快樂的感受所說一樣,像這苦觸(痛苦的覺觸)、喜觸(歡喜的覺觸)、憂觸(憂傷的覺觸),乃至依舍觸(不苦不樂的覺觸)因緣所生起的舍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當這舍受覺起時,就要能如實地知道舍受的覺起;如果那舍觸息滅了,那麼依舍觸因緣所生的舍受也就會隨之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生。他會做這樣的思惟:這感受是依觸而生、依觸而樂、被觸所縛,由于每一個覺觸是快樂的,所以每一種感受就是快樂的;如果每一個快樂覺觸息滅了,那麼每一種快樂的感受也就會隨之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生。就像這樣,多聞的聖弟子對這物質色身要生起厭嫌,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生起厭嫌,因爲對這五蘊厭嫌,所以就不會去愛樂它;不去愛樂它,所以就可得到自在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二八、本經敘說旨意與第叁二七經相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愚癡無聞的凡夫雖能對這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造作的身體生起厭患、離欲、背舍,但卻無關于意識之事。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看見這由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會顯現增減的變化,生時有取,死時有舍,(所以能起勝解,厭離這個身體);然而對于心、意、識來說,那些愚癡無聞凡夫卻不能對它生起厭患、離欲、背舍,長夜以來對它保護愛惜,被我見系縛,如果對它有所得、或有所取時,就說:這就是我、我所有、我在意識之中、或是意識在我之中。所以,愚癡無聞凡夫不能對那意識生起厭患、離欲、背舍。
愚癡無聞凡夫甯可對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系著是我、我所有,也不可對這意識系著是我、我所有。爲什麼呢?因爲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或可見有保持十年、二十年、叁十年……乃至百年,如能善終,或許又能比百年多些;然而那心、意、識卻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剎那不停地做種種地轉變,不斷變異生滅。就像猕猴在樹林間遊玩一樣,片刻之間,到處攀捉枝條,丟放一枝,又摘取一枝;那心、意、識也就像這樣,會作種種的改變,不斷變異生滅。
多聞聖弟子對于一切緣起的現象要作思惟觀察,所謂依快樂覺觸因緣就會生起快樂的感受,當快樂的感受覺起時,就要能如實地知道快樂感受的覺起;如果快樂的覺觸息滅了,那麼依快樂覺觸因緣所生的感受也就會隨之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生。就如對快樂的感受所說一樣,像這苦觸(痛苦的覺觸)、喜觸(歡喜的覺觸)、憂觸(憂傷的覺觸),乃至依舍觸(不苦不樂的覺觸)因緣所生起的舍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當這舍受覺起時,就要能如實地知道舍受的覺起;如果那舍觸息滅了,那麼依舍觸因緣所生的舍受也就會隨之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生。就好比兩支木棒彼此在一起互相磨擦才能生火一樣;如果這兩根木棒離散了,火花也就隨之熄滅了。同樣地,所有一切的感受都是依覺觸爲緣而集起,由覺觸而生,由覺觸而集。由于每一種覺觸的集起,也就會有每一種感受的集起;所以每一種覺觸息滅了,那麼每一種感受的集起也就會隨之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生。多聞聖弟子能夠這樣地去觀察的話,就可自物質現象中得到解脫,自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中得到解脫,自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得到解脫,我說那位多聞聖弟子已經自生死流轉的痛苦中得到自在的解脫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 叁二九、本經敘說觀取內觸法宜知衆苦依五蘊而生,五蘊依愛欲而 生,愛欲依色而生。色如路邊有毒水池,不可喝飲;能不愛染色境,才能得到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所說的內觸法(內心觀察之法),你們是否能觀取了呢?」
當時,有一位比丘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向佛陀頂禮後,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您所說的內觸法,我已能觀取了。」這時,那位比丘就在佛前自己做了種種的解說,而世尊聽了種種的解說後也都感到不合意。
那時,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後面,手拿著扇子爲佛陀搧涼,佛陀就告訴阿難說:「依照聖法與聖律所說的內觸法,實在不同于這位比丘所說的。」
阿難禀告佛陀說:「現在正是時候了,希望世尊您能爲衆…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