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叁四二、本經敘說衆外道出家人問浮彌尊者,苦、樂爲誰所作,浮彌言從緣起生,衆外道不悅。後浮彌尊者以所答前往請教舍利佛尊者,舍利佛告其所說爲如法說。阿難尊者又將二尊者之問答具白于佛,爲佛所印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當時,尊者浮彌比丘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時,有很多外道出家人來到浮彌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慶慰,問訊慶慰後,退坐一邊,告訴浮彌尊者說:「想要向您請教,不知您可有時間爲我們解答麼?」

   浮彌尊者告訴那些外道出家人說:「隨你們提問,我將爲你們解說。」

   這時,那些外道出家人就問浮彌尊者說:「苦樂是由自己造作的嗎?」

  浮彌尊者答說:「衆外道出家人說苦樂是由自己造作的見解,世尊說這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

   又問:「苦樂是由他人造作的嗎?」

   答說:「說苦樂是由他人造作的見解,世尊說這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

   又問:「苦樂是由自己與他人共同造作的嗎?」

   答說:「說苦樂是由自己與他人共同造作的見解,世尊說這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

   又問:「苦樂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無因而生起的嗎?」

  答說:「說苦樂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造,是無因而生起的見解,世尊說這也是屬于邊見,不可記說。」

  那些外道出家人又問:「您意見怎樣呢?浮彌尊者啊!我們問說苦樂是由自己造作的嗎?您答說這是不可記說的。問說苦樂是由他人所造作嗎?您也答說這是不可記說的。問說苦樂是由自己與他人共同造作的嗎?您仍答說這是不可記說的。問說苦樂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無因而生起的,您還是答說這是不可記說的。那麼沙門瞿昙他說苦樂是怎樣生起的呢?

  浮彌尊者答說:「各位外道出家的行者!世尊說苦樂是由因緣聚合而生的。」

   當時,衆外道出家人聽聞浮彌尊者的說法後,心裏很不高興,批評責罵之後就離去。

   那時,舍利弗尊者就在距浮彌尊者不遠的一棵樹下坐著。

  這時,浮彌尊者知道那些外道出家人離去後,他去到舍利弗尊者坐處,到了之後,與舍利弗彼此互相慶賀慰勉。慶賀慰勉後,就拿那些外道出家人所問的事情,詳細地向舍利弗尊者禀告說:「我這樣的回答,難道沒有毀謗世尊?是否依世尊所說而說呢?是否依正法而說呢?可說是隨順法行(如法修行)、法說(對正法論議解說),不會被其他來論說法義的道友批評呵責嗎?」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浮彌尊者啊!您所說的話,實在就如佛陀所說,沒有毀謗如來,是依世尊所說而說,依正法而說,是合于世尊的法行、法說,不會被其他來論說法義的道友批評呵責。爲什麼呢?因爲世尊就是說苦、樂皆從緣起法而産生的。浮彌尊者啊!那些沙門、婆羅門所問苦、樂是自作的說法,那也是從緣起法而産生的;如果說這不是從緣起法産生的,那是沒有道理的。就是所問苦、樂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與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無因而作等說法,那也是從緣起法而産生的;如果說這些不是從緣起法産生的,那是沒有道理的。浮彌尊者啊!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苦樂是由自己所作,也是由覺觸(指六觸)而生起的; 如果說這不是從覺觸産生,那是沒有道理的。就是所問苦、樂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與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無因而作等說法,那也都是由覺觸而生起的;如果說這些不是從覺觸産生,那是沒有道理的。」

  當時,阿難尊者在距舍利弗不遠的一棵樹下坐著,他聽到了舍利弗尊者和浮彌尊者所談論的事理。聽後,就從座席起來,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把剛才浮彌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一起談論的事理,一一詳細地向世尊禀告。

  佛陀告訴阿難說:「說得真好啊!說得真妙!阿難啊!舍利弗尊者凡是有人來向他請教問題,他隨時都能給予解答。真好啊!舍利弗!由于他具有隨時應答的智慧,所以有人來向他請教問題,他都能隨時回答。我的聲聞弟子們,如果有人隨時來請教此問題的話,也應隨時回答,就如同舍利弗所說的一樣。

  阿難啊!我以前住于王舍城山中的仙人住處,曾有許多外道出家人也拿這樣的法義、這樣的法句、這樣的法味來問我,我爲他們解答,也是用這樣的法義、這樣法句、這樣法味,就像舍利弗尊者所解答的一樣。

  阿難啊!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說苦、樂是由自作,我就前往問說:『你真的說苦、樂是由自作的嗎?』他如果回答說:『是這樣。』我就會問他:『你能堅持這種說法嗎?』說我的見解才是真實正確,別人所說都是愚癡不實;但這是我所不能允許的。爲什麼?因爲我說苦、樂生起的原因不是這樣。他如果又問我:『什麼是瞿昙您所說苦、樂的生起與我們所說不同之處呢?』我將回答說:『是從緣起法而生起苦、樂。』同樣地,對那些說苦、樂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與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無因而作等說法,我也是去到他那兒,所問說的內容就如前面一樣。」

   阿難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道理,我已經了解了,就像由于有受生,所以就會有老死,這不是由于其它的原因;由于有受生,所以就會有老死,……乃至由于愚癡無明,所以有諸業的造作,這不是由于其它的原因;由于愚癡無明,所以有諸業的造作,如果愚癡無明息滅,諸業的造作就會隨之息滅,……乃至受生息滅,那麼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息滅,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五蘊身心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叁四叁、本經敘說摩诃拘絺羅尊者向舍利弗尊者問法,一再追問,最後舍利弗告之只要斷除無明而生明,便無須更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舍利弗尊者與摩诃拘絺羅尊者就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摩诃拘絺羅尊者在下午時分從襌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住處,彼此互相慶賀慰問,互相慶賀慰問後,退坐一邊,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想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可有時間爲我解答?』

   舍利弗尊者告訴摩诃拘絺羅尊者說:「尊者您請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爲您解答。」

  摩诃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說:「多聞聖弟子在此佛陀的正法與戒律中要修習成就什麼法,才叫做正見具足、直見成就,而完成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進入正法,得到正法,證悟正法呢?」

  舍利弗尊者告訴摩诃拘絺羅尊者說:「多聞聖弟子對于不善之法要如實知道,對于不善之根也要如實知道;對于善法要如實知道,對于善根也要如實知道。

  怎樣叫對不善之法如實知道呢?有不善的身業、口業、意業,這些就叫不善之法,對這些不善之法都要能如實知道。怎樣叫對不善之根如實知道呢?有叁種不善之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這些就叫不善之根,對這些不善之根都要能如實知道。

  怎樣叫如實知道善法呢?就是說有良善的身業、口業、意業,這些就叫善法,對這些良善之法都要能如實知道。怎樣叫對善根如實知道呢?就是說有叁善根││無貪、無恚、無癡,這些就叫叁善根,對這些良善之根都要能如實知道。

  摩诃拘絺羅尊者啊!就像這樣,多聞聖弟子對不善法能如實知道,對不善根也能如實知道;對于善法能如實知道,對于善根也能如實知道,所以能在此正法、戒律中,正見具足,直見成就,而完成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進入正法,得到正法,證悟正法。」

   摩诃拘絺羅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確實是這樣,可是還有其它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多聞聖弟子對于長養身命之食要如實知道,對于食之集、食之滅、食滅的方法也要如實地知道。

  怎樣叫如實知道食呢?就是說有長養身命作用的四種食。是那四種呢?第一種叫粗抟食(日常茶飯飲食),第二種叫細觸食(攝益精神的各種覺觸),第叁種叫意思食(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第四種叫識食(執取身心與愛染相應的識),這些就叫能長養身命之食,對這些食要能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食的集起呢?就是說有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這就叫食的集起。像這食的集起,能夠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食之滅呢?就是說把這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除無余、舍離、唾棄淨盡、離欲、使它寂滅、息止、不再生起,這就叫食之滅,像這食滅能夠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食滅的方法呢?就是指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就叫食滅的方法,像這食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知道。

  由于多聞聖弟子能夠如實知道食、如實知道食的集起、如實知道食的息滅、如實知道食息滅的方法,所以多聞聖弟子能在佛的正法與戒律中,正見具足,直見成就,完成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進入正法,得到正法,證悟正法。」

   摩诃拘絺羅尊者又問舍利弗尊者說:「確實是這樣,可是還有其它的嗎?」

  舍利弗尊者說:「摩诃拘絺羅尊者啊!是還有其它也要如實知道的,那就是多聞聖弟子要如實知漏(煩惱)、如實知漏集、如實知漏滅、如實知漏滅的方法。

  怎樣叫如實知道漏呢?就是說有叁漏││欲漏(除無明外之欲界一切煩惱)、有漏(除無明外色界、無色界之一切煩惱)、無明漏(叁界之癡煩惱),這些就叫做漏,對這些漏要能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漏的集起呢?就是說有無明(愚癡沒有智慧)的集起于是就有漏的集起,這就叫如實知道漏的集起。怎樣叫如實知道漏的息滅呢?就是說如果把無明息滅,于是漏也就會隨之息滅,像這漏的息滅能夠如實地知道。…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