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隔。若就四禅總體而言,則以十八支分別。初禅五支││覺支、觀支、喜支、樂支、一心支(定支)。二禅四支││內淨支(內心信相明淨)、喜支、樂支、一心支。叁禅五支││舍支、念支、慧支、樂支、一心支。四禅四支││不苦不樂支、舍支、念支、一心支。
3、慧解脫:解脫分心解脫、慧解脫。聖者有的得心解脫(由定力克服煩惱);有的得慧解脫(由慧力克服煩惱);有的得心解脫、慧解脫,則名俱解脫。請參閱第一經注解十一。
4、知法住:即法住智,由此智可知曉一切世間因果道理。
5、知涅槃:即涅槃智,由此智可覺了涅槃寂滅的道理。
叁四七、本經敘說比丘若能依如來真實教法精勤修行,即能成就善逝、正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來成就了十種智力,得四種無畏的心,知道以往諸佛的行持,能夠轉動清淨的大*輪,在大衆中震獅子吼說:『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就是說由于愚癡無明,所以才會造作諸業,……詳細地解說,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衆比丘啊!這是真實教法的顯現,可截斷生死之流,……乃至其人都是往善趣的顯現。像這樣真實教法的顯現,能截斷生死之流,足以令善男子生起正信,出家學道,運用方法修習,不放逸懈怠,在正法與戒律中精勤苦行,形銷骨立,血肉枯竭;假如他還未達到他所當達到的境界的話,他是不會舍棄運用方法殷勤精進的,他能堅固地修習不退。爲什麼呢?因爲懈怠就會常住于痛苦中,能生起種種邪惡不善之法,招感未來熾然結縛煩惱的果報,以致增長未來世的生、老、病、死苦報,這是退失了佛法的要義之故。如果能夠精進修習,而又樂于獨住的話,就不會生起種種邪惡不善之法,不會招感未來熾然結縛煩惱的苦報,也不會在未來世增長生、老、病、死,圓滿了佛法的要義,得以成就第一教法之境界(即涅槃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在大師面前,親承說法,證得涅槃寂滅,正向菩提,成爲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正覺(成佛)的聖者。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要觀察這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的教法,精勤修學。思惟我現在出家學道,不再愚癡迷惑,有善果、有勝樂,所有供養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資具的人,將來也都能獲得大果、大福、大利。你們應當這樣地去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四七經解釋:
1、十種力:即如來之十種智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叁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
2、四無畏:指佛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叁、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3、有果:依瑜伽師地論說:「謂出家已,由其二相,說明有果:一者、證得煩惱離系究竟涅槃;二者、能起世間勝樂,謂往善趣樂異熟果。」
4、「諸所供養衣服、飲、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飲食、臥具、病藥資具。此等雖爲卑下之物,然于我等爲大果、大利。」但依瑜伽師地論則說:「又能令他于己所作(指信施),得大果報,謂于當來往善趣故;得大勝利,謂當獲得財寶、仆從皆圓滿故;得大榮勝,謂當獲得壽命、色、力、樂、辯才等自圓滿故;得大修廣,謂即于上所得叁處,長時隨逐無間斷故。」白話譯文參考瑜伽師地論。
叁四八、本經敘說善來比丘得生聖處,諸根具足,堪解如來說法,故當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諸位善來比丘(善出家比丘)!你們美好地走上出家之路,很殊勝地獲得了自己的利樂,生生世世都能降生在神聖之處,諸根完備,不愚不癡,不須以手代言,好話、惡話都能了解它的義理。我現今在這個世上作佛,成爲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講說佛法,使人證得寂滅、涅槃、正向菩提、成爲善逝、等正覺的聖者。就是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愚癡無明,所以造作了諸業;由于造作了諸業,所以就會有業識,……乃至純粹大苦結聚。如果把無明滅除,諸業的造作就會滅除,……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衆比丘啊!你們難得之處今已得,生在這個聖處,六根完備,……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地修學教法,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像這樣的出家,不愚不癡,有善果,有勝樂,有安樂的果報。而那些供養你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資具的人,將來也都能獲得大果、大福、大利。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像這樣地去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四八經解釋:
1、善來比丘:善來,本印度比丘歡迎來人之辭。善來比丘,是由當人之願力與佛之威神力,由佛向願出家之人稱善來比丘,便爲沙門,剃發染衣之相自備,身成具足戒。「增一阿含經」十五:「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囊變作袈裟,頭發自落,如似剃發,以經七日。」瑜伽師地論則說:「具四圓能生聖處。若隨有一成此圓滿,于善說法毗奈耶(律)中正修行時,名曰善來、善出家者。雲何名爲四種圓滿?一、增上意樂圓滿(于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家);二、根圓滿(六根完具無缺);叁、智圓滿(不愚不痖,離各種智愚癡障);四、即于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
叁四九、本經敘說多聞聖弟子都能了知緣起法而無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多聞聖弟子不做這樣的想法:什麼存在了,所以這個才存在的呢?什麼生起了,所以這個才生起的呢?什麼不存在了,所以這個才不存在的呢?什麼息滅了,所以這個才息滅的呢?然而那些多聞聖弟子卻知道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就是說由于愚癡無明才會去造作諸業,……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由于愚癡無明息滅了,所以諸業的造作就息滅了,……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五0、本經敘說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尊者,就「知見緣起法是否就得阿羅漢果」等問題提出問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尊者都住在舍衛國的象耳池畔。
那時,那羅尊者問茂師羅尊者說:「有不依信仰,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對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見解、審慮的方法,然而卻有像這樣正確的自覺而産生知見,所謂有生,所以就會有老死,不離于生就會有老死。有這樣的說法嗎?」
茂師羅尊者答說:「不依信仰,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對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見解、審慮的方法,然而卻有像這樣正確的自覺而産生知見,所謂有生,所以就會老死,不離于生就會有老死。像這樣的說法是有的。」
「茂師羅尊者啊!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見解、審慮的方法,然而卻能自覺而産生知見,所謂未來的業報息滅了,那麼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的境地嗎?」
茂師羅尊者答說:「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見解、審慮的方法,然而卻能自覺而産生知見,所謂未來的業報息滅了,那麼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的境地了。」
又問:「茂師羅尊者啊!能知見未來的業報息滅了,那麼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的境地。這麼說來尊者您現在便是一位滅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了嗎?」
茂師羅尊者聽了默然不答,第二次、第叁次的請問,他也一樣靜默地不予回答。
這時,殊勝尊者告訴茂師羅尊者說:「您現在且暫停說話,讓我來爲您回答那羅尊者的問題。」
茂師羅尊者說:「我現在暫且不說話,請您爲我回答吧!」
那時,殊勝尊者就告訴那羅尊者說:「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見解、審慮的方法,然而卻能自覺而産生知見,所謂未來的業報息滅了,那麼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的境地了。」
這時,那羅尊者便又問殊勝尊者說:「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見解、審慮,然而卻能自覺而産生知見,所謂未來的業報息滅了,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的境地,那麼尊者您現在便是一位滅盡煩惱的阿羅漢了嗎?」
殊勝尊者答說:「我說未來的業報息滅了,就會寂滅不生,達到…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