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在我们众人当中,那一个人有聪明智慧,能暗中前往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学道?等他听闻佛法后,再回来宣说,我们就用那种教法来教化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使他们恢复以前那样的恭敬、尊重、供养我们。』其中有人提议说:『只有须深聪明又有智慧,能够暗中去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学道,听闻佛陀说法,全部都能受持了,再回来为我们宣说。』所以我们来请求您,您必定能去。」
当时,须深静默地接受众人的请求,就去到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走到僧房外的空地上经行。这时,须深就去拜会这些比丘。这样地问说:「诸位学者!我现在可以在佛陀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吗?」
当时,那些比丘就带着须深去见世尊,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现在我这个外道须深要请求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这时,世尊已知悉了外道须深心里所想的,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度化那位外道须深,使他出家。」那时,众比丘都愿帮忙度化须深出家。
出家半个月后,有一位比丘告诉须深说:「须深你该知道:我们都已了尽生死,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不受来世的轮回果报了。」
当时,须深就问比丘们说:「尊者啊!您们是学习离欲界邪恶不善法,内心有觉、有观,脱离欲界而生起喜乐,具足初襌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您们是学离去觉、观,内净(内心信相明净)一心(心住一境),无觉无观,由襌定而生起喜乐,具足第二襌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尊者您们是修学厌离喜念,摄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心感受三禅的妙乐,而此妙乐唯圣者能说出,且又能舍离喜念,具足第三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尊者您们是修学离苦息乐,忧喜先断,而得四禅四支:不苦不乐、行舍(舍喜乐,摄心不受)、念清净、心住一境,具足第四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尊者您们或者是修学寂静解脱,从色界定进入无色界定,自身能具足作证,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须深又问:「为什么尊者您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相矛盾呢?为什么您不得禅定,而又能记说呢?」
比丘答说:「我们是修学由慧力克服烦恼的慧解脱。」
作这样的结论后,众比丘各自从座位起身离去。
当时,须深知道众比丘已离去后,他这样地想着:这些尊者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相矛盾,他们说没有得到正受(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知道作证(自证阿罗汉)。他思惟完后就去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些比丘们在我面前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轮回了。』我就问尊者们说:『您们是修学离欲界邪恶不善法,……乃至自身知道作证,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他们回答我说:『不是的,须深!』我就又跟他们说:『您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相同,前后相矛盾。您们说不入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能证成阿罗汉。』他们答说:『我们是修学由慧力克服烦恼的慧解脱。』作这样的结论后,就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去。我现在请问世尊您:『为什么他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互相矛盾,不入于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能证成阿罗汉呢?』」
佛陀告诉须深说:「那些比丘是先了解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他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须深禀告佛陀说:「我现在还是不了解您所说:『那些比丘是先了解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他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是什么意思?」
佛陀告诉须深说:「不管你知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且先了解这缘起的法住智,再来了解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
须深告诉佛陀说:「希望世尊为我说法,使我了知这缘起的法住智,见证这缘起的法住智。」
佛陀就告诉须深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须深啊!你意见怎样呢?是先有了生才会有老死,不离生才有老死,对吗?」
须深答说:「是的,世尊!」
「有生才有老死,不离生才有老死;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等法的关系也是如此。是有了无明才会有行,不离无明才有行。对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是有了无明才会有行,不离无明才有行。」
佛陀告诉须深说:「所以没有了生也就没有老死;不离于生灭,然后才有老死灭。对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没有了生也就没有老死;不离于生灭,然后才有老死灭。」
「像这样,……乃至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行;不离无明灭了,然后才有行灭。对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行;不离无明灭了,然后才有行灭。」
佛陀告诉须深说:「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见解时,就是已经离欲界邪恶不善之法,……乃至自身可具足作证了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须深说:「这就叫先知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意即比丘们已具缘起法的智慧、不放逸修行,而得到心灵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须深尊者就远离了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当时,须深知见了正法,得到了正法,觉证正法而超越了疑惑,这不是由他说而信,也不是由他人而救度,他在正法中得到了无畏之心,于是向佛陀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要向您悔过,我是为了盗取佛法才秘密出家的,所以我要忏悔我的过错。」
佛陀告诉须深说:「你为什么要盗取佛法而秘密出家呢?」
须深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是因为有很多外道出家人来拜会我,他们告诉我说:『须深你该知道:我们从前都是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所恭敬供养,然而现在却断绝了,他们都已改去供养沙门瞿昙及他的声闻弟子们。你现在就秘密前往沙门瞿昙及声闻众中假冒出家,听闻佛法后,再回来为我们宣说,我们再拿所听闻到的佛法去教化世间人,使他们能恢复以前一样的恭敬供养我们。』所以,世尊啊!我才会在您的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今天我就向您悔过。希望世尊您能哀怜我,原谅我的过错。」
佛陀告诉须深说:「我愿接受你的悔过,但你应该更详明忏说:『我往昔因为愚痴、不善、无智,在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今天悔过,自己见到了罪过,自己知道了罪过。在未来世中我愿成就律仪,功德增长,不再退减。』为什么呢?因为凡是人有罪,能自见、自知而悔过的人,在未来世中必定可成就律仪,功德增长,不再退减。」
佛陀告诉须深说:「我现在将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可从譬喻中得到理解。就好比国王有位巡捕,他捉捕到了盗贼,捆绑着送到国王之前说:『大王!这人抢劫窃盗,希望大王治他罪。』国王说:『把罪人带下去,反绑两手,在城中每个地方游行示众,宣告他的恶行。然后再带他到城外刑罚罪人的场所,在全身刺一百矛。』于是那典刑官接受国王的教令,就将那罪人反绑着双手,在城中每个地方游行示众,宣告他的恶行。然后再带他到城外刑罚罪人的场所,在全身刺上百矛。到了日中时分,国王就问:『罪人还活着吗?』臣下禀报说:『还活着。』国王又下命令:『再刺一百矛。』到了下午,又再刺了一百矛,而那罪犯仍然不死。』」
佛陀告诉须深说:「那位国王治罪,刺了犯人三百矛,那罪人的身体,是否还有如手掌大的完肤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没有完肤了,世尊!」
又问须深:「当时那位犯人被刺三百矛,是否受到极大的痛苦了呢?」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极痛苦,世尊!只刺一矛就痛苦难当了,更何况是被刺三百矛,怎能忍受得了?」
佛陀告诉须深说:「受三百矛刺的剧痛尚可忍受,如果你在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盗了教法而向人宣说,将来受报的痛苦,将倍于受三百矛刺的痛苦!」
佛陀说此正法时,外道须深便即灭尽烦恼而得意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须深尊者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六经解释:
1、须深:又作「须尸摩」,入悲三昧成就本业第一比丘。
2、初禅:即四禅定之始。四禅谓:初禅││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二禅││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由定而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三禅││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又复舍念行乐(舍喜念行三禅之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四禅││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