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巴利圣典协会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 continual becoming from a certain sustenance, 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 because of resulsion at continual coming to be from a sustenance, 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 he becomes free, grasping at nothing. From the ceasing of a certain sustenance, that which has come to be is liable to cease ─ thus 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 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 because of revulsion at that which is liable to cease, 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 he becomes free, grasping at nothing. Of such, lord, is the man who has “mastered well the truth of things.”)(比丘藉由正确如实地观照,他察见由于食而有不断的生起,如是察见之后,因为对这由食而不断生起的事物感到厌嫌,也因为这由食而不断生起事物的逐渐消失、息灭,他得到了解脱,无所执着。比丘藉由正确如实地观照,他观察到由于食的息灭,那由食生起的事物就一定会息灭,如是观察之后,由于对这一定会息灭的事物感到厌嫌,也由于这终会息灭的事物的逐渐消失与息灭,他成为一位无所执着的解脱者。世尊啊!像这样的比丘就是已了知诸法实相的圣者。)
三四五、本经叙说佛以十种三法,为诸比丘说法。一、老、病、死。二、贪、恚、痴。三、身见、戒取、疑。四、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五、失念、不正知、乱心。六、掉、不律仪、不学戒。七、不信、难教、懈怠。八、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九、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十、无惭、无愧、放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现象是世间人所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儿。是那三种呢?就是衰老、生病、死亡。假如我们世间没有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儿,如来、应供、等正觉也不会在这个世间降生,世间众生也将不会知道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知见,以及他所说的正法、律仪。正因为这个世间有衰老、生病、死亡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现象,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降生在这个世间,而世间众生也才知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知见,以及他所说的正法与律仪。
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衰老、生病、死亡。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的习气。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
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对自身执为实我的『身见』、迷取非理戒禁的『戒禁取见』、对于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疑见』。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那三种呢?就是不能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及有懈怠之心。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之心。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掉举(令心高举不得安静之烦恼)、不守律仪、不学戒。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掉举、不守律仪、不学戒。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信、难教、懒惰。是那三种呢?就是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常找别人的缺点。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常找别人的缺点。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无惭、无愧、行为放纵。这三种现象不断除的话,那么就无法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一旦无惭、无愧,就会行为放纵;行为放纵,所以就不知恭敬;不知恭敬,所以就会习近恶知识;习近恶知识,所以就不会想去拜见圣者、不想听闻正法、经常找别人缺点;经常找别人缺点,所以就导致不信、难教、说粗暴话、懒惰;由于懒惰,所以就导致掉举、不守律仪、不学戒;由于不学戒,所以就导致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由于内心散乱,所以就导致不能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懈怠心理;由于有懈怠心理,所以就导致身见、戒禁取见、疑见;由于对真理产生疑见,所以就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由于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就不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了。
由于能断除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是那三种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是那三种呢?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那三种呢?就是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生起懈怠的心理。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是那三种呢?就是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是那三种呢?就是掉举、不守律仪、犯戒。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是那三种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断除了,所以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是那三种呢?就是不想拜会圣者、不乐听闻正法、喜好找人缺点。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不想拜会圣人、不想听闻圣法、喜好找人缺点。是那三种呢?就是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于恶知识。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圣法、喜好找人缺点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断除了,所以就能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于恶知识。是那三种呢?就是无惭、无愧、放纵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能知惭愧就不会放纵行为,行为不放纵就能态度恭敬,话语柔顺,成为一位善知识;由于是善知识,所以就会乐于拜会贤圣者,乐于听闻正法,不找别人缺点;由于不找别人缺点,所以就会生信,话语柔顺,精进修学;能知精进修学,所以就能不掉举,守住律仪,学习戒律;由于学戒,所以就能不失正念,有正知,保持不散乱的心;由于心不散乱,所以就能正确的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由于心不懈怠,所以就不会偏执身见,不会偏执戒禁取见,度越疑惑;由于度越疑惑,所以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了;由于远离了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就能断除衰老、生病、死亡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四六、本经叙说因归依恭敬供养佛法僧者多,外道故而穷于衣食等,欲遣须深盗佛教法为世间宣说,后须深反而归依佛,并向佛陀悔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其余世人都共同恭敬、尊重、供养佛陀,佛陀及众声闻弟子得到了很多的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然而他们却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外道,以致众邪外道得不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的供养。
当时,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在「未曾有讲堂」里聚会,这样地谈论着:「我们从往昔以来,经常被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所奉事,受他们恭敬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可是这些供养现在都断绝了,他们只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和他的声闻弟子们,给予他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现在我们诸位之中,那一位有智慧、大力(优秀的能力),可以秘密地去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等他听闻了佛法之后,回来为我们解说,我们就用所听闻的佛法来教化那些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使他们相信而又心悦,就可恢复以前的供养了。」
这时,有人提议说:「有一位年轻人,名叫须深,他聪明又有智慧,可以暗中前往沙门瞿昙僧团中假冒出家,等他听了佛法之后,再回来为我们宣说。」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就去拜会须深,向他说:「今天我们大伙儿聚集在「未曾有讲堂」里,这样地讨论着:『我们从往昔以来,一直都被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的恭敬奉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可是现在全都断绝了,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他们都共同去奉事沙门瞿昙以及他的声闻弟子…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