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样叫如实知道漏息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正道,它的内容就如前面所说,像这漏息灭的方法要能够如实地知道。
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漏、如实知漏的集起、如实知漏的息灭、如实知漏息灭的方法,所以多闻圣弟子能在佛陀的正法、戒律中,正见具足,……乃至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尊者告诉摩诃拘絺罗说:「是还更有其它要如实知道的,多闻圣弟子要能如实知道苦、如实知道苦的集起、如实知道苦的息灭、如实知道苦息灭的方法。
怎样叫如实知道苦呢?就是说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与恩爱的人别离苦、与怨憎的人聚会苦、所欲愿求不得苦,简要地说就是五受阴苦,这些就叫苦,像这些苦能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苦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就叫苦的集起,像这苦的集起要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苦的息灭呢?就是说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乃至使它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苦的息灭,像这苦的息灭要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苦息灭的方法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它的内容就如前面所说,这就叫苦息灭的方法,像这苦息灭的方法要能够如实地知道。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苦、如实知苦的集起、如实知苦的息灭,如实知苦息灭的方法,所以像这类的圣弟子能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是还有其它也要如实知道的,就是说多闻圣弟子要如实知道老死、如实知道老死的集起、如实知道老死的息灭、如实知道老死息灭的方法。就如前面分别经所说。怎样叫如实知道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说生的集起,就是老死的集起;生若息灭,老死就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就是指八正道,就如本经前面所说。多闻圣弟子对这老死要如实知道,乃至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要如实知道。像这样的圣弟子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必能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同样地,对于生(受生),有(未来的业报)、取(追求执取)、爱(爱欲)、受(感受)、触(觉触)六入处(六根)、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识(业识)、行(造作诸业)等法,乃至圣弟子对于行能如实知道,对于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呢?就是说行有三种││身行(行为造作)、口行(语言造作)、意行(心意的造作),像这些行都能如实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的集起呢?就是说无明的集起,于是就有行的集起,像这样的行集能够如实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灭呢?就是说无明息灭,于是行也就跟着息灭,像这样的行灭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圣道,内容就如前面所说。摩诃拘絺罗啊!这就叫圣弟子对于行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够如实地知道。在我佛的正法与戒律中,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答说:「摩诃拘絺罗尊者啊!你为何不断地追问呢?你终不可能追究完一切的论题。如果圣弟子能断除无明而生起明(清明的智慧)的话,何须再去逐求呢?」
当时,二位正士议论完毕后,便各自回到本处。
第三四三经解释
1、四食:可长养有情身心之四种食。一、粗抟食││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以印度人一般食法,以手取食,故谓之抟食;又所食可分餐次段落,故叫段食。二、细触食││即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爱,可摄益心、心所,由此而长养诸根、四大。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四、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与染爱相应的识。此识执取身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人死,即是识不执取人体。
2、「云何有漏如实知?谓三漏」:漏,原作「病」,下例。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依「正见经」及「论」,改为「漏」字;今查「中阿含经」中与本经相对的第二十九「大拘絺罗经」,皆作「漏」,故应改为「漏」字才是。
3、如前分别经:指第三三六经分别十二支中老死之内容,或其它经中有关阐述老死的经文。
三四四、本经叙说世尊以偈语问舍利弗,舍利弗乃善为解说尽法数的圣者与修学者之行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舍利弗尊者说:「就如我所说的,在波罗延耶(彼岸道)经文中阿逸多所问:
『那些得到一切法的圣者,或者还需作种种修学的行者;这些人所具备的威仪与行持,请为我详细分别解说。』
「舍利弗啊!什么叫做学(作种种修学的行者)呢?什么叫做法数(已尽一切法的解脱圣者)呢?」
当时,舍利弗尊者默然不作答,第二次,第三次追问,他也都默然不作答。
佛陀便说:「你就讲说这因缘所生的现象吧!舍利弗啊!」
舍利弗回答佛陀说:「我就来讲说这因缘所生的现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见因缘所生的现象,他就会对此生厌、离欲、向于灭尽。由于食集而生起时,那些比丘就会因这食而生起之故,对它生起厌嫌、离欲、向于灭尽。那食的息灭,这因缘所生的现象就会息灭,能有这样的觉知后,那比丘便会对此产生厌嫌、离欲、向于灭尽,这就叫做修习圣道的学者。」
佛陀又说:「其次,请再讲说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因缘所生的现象,舍利弗!」
舍利佛回答佛陀说:「我就来讲说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因缘所生的现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见因缘所生的现象,他就会对此生厌、离欲、向于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那些由食集而生起的事物,如果是因缘所生的现象,那么就是会灭尽的事物,觉知此理后,比丘会对此必灭的事物生厌、离欲、将其灭尽,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是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如果比丘对这因缘生起的现象能够生厌、离欲、灭尽,这就叫了解诸法实相的圣者了。」说完这段话后,世尊就离座,走进室内坐禅了。
这时,舍利弗尊者知道世尊已离去。过了一会儿,他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者!我不明白世尊开始是问我什么,所以我保持沉默。不久,世尊又欢喜地问我,我就悟解了这样的法义。即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问这个义理,我也一样能够像这样解说,乃至以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解说它。」
当时,有一位比丘听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舍利弗尊者他做了未曾有过的奇特说法,在大众中,他一向如狮子吼般的大声宣说:『我对于世尊的初问,因为全不明白,所以世尊连续三次发问,我都保持静默不答。不久,世尊又做欢喜的发问,我立刻就悟解了。即使世尊以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拿不同的法句、法味来问这个义理,我也都能像这样地解说,乃至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解说它。』」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舍利弗比丘他确实能对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问他这个义理时,他都能解说,乃至他也能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加以解说。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比丘已完善地进入法界中的缘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四经注释:
1、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波罗延耶,意译「彼岸道」,为南传小部经集之第五品。阿逸多,又作阿耆多,为一婆罗门弟子。「阿逸多问」为彼岸道品之第二章。
2、得诸法数:指穷究诸法或已证悟诸法之阿罗汉。
3、学:又称「有学」,指正在修行而未解脱的行者。
4、真实,舍利弗:真实,此指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本经南传相对经文「汉译南传大藏经」译文极生涩难明,考英国巴利圣典协会英译本此处作See you,Sariputta,that“ this has come to be”
(舍利弗!你察见到「这因缘生起的现象」吗?)
5、「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巴利圣典协会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This has come to be, lord│thus by right insight he sees, as it really is; and seeing it in this way he practises revulsion from it, and that it may fade away and cease。(世尊!这因缘生起的现象,比丘藉由正确地观照,他如实地知见了。如是察见之后,他心生厌离,于是这些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息灭。)
6、「彼食灭,是真实灭」:食,即食物,是长养身命的东西,佛教有所谓的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但细味本经文意,此「食」字文意双关,特别是指生起一切现象的「因缘」而言。真实,即指因缘生起的现象。全句谓那食(能生的因缘)息灭了,这真实(由因缘所生的现象)也就会息灭。
7、「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心善解脱,是法数」:…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