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樣叫如實知道漏息滅的方法呢?就是指八正道,它的內容就如前面所說,像這漏息滅的方法要能夠如實地知道。
由于多聞聖弟子能夠如實知漏、如實知漏的集起、如實知漏的息滅、如實知漏息滅的方法,所以多聞聖弟子能在佛陀的正法、戒律中,正見具足,……乃至證悟正法。」
摩诃拘絺羅尊者又問舍利弗尊者說:「確實是這樣,可是還有其它的嗎?」
舍利弗尊者告訴摩诃拘絺羅說:「是還更有其它要如實知道的,多聞聖弟子要能如實知道苦、如實知道苦的集起、如實知道苦的息滅、如實知道苦息滅的方法。
怎樣叫如實知道苦呢?就是說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與恩愛的人別離苦、與怨憎的人聚會苦、所欲願求不得苦,簡要地說就是五受陰苦,這些就叫苦,像這些苦能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苦的集起呢?就是說有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這就叫苦的集起,像這苦的集起要能夠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苦的息滅呢?就是說把這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除無余,……乃至使它息止不再生起,這就叫苦的息滅,像這苦的息滅要能夠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苦息滅的方法呢?就是所謂的八聖道,它的內容就如前面所說,這就叫苦息滅的方法,像這苦息滅的方法要能夠如實地知道。由于多聞聖弟子能夠如實知苦、如實知苦的集起、如實知苦的息滅,如實知苦息滅的方法,所以像這類的聖弟子能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具足正見,成就直見,完成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進入正法,得到正法,證悟正法。」
摩诃拘絺羅尊者又問舍利弗說:「確實是這樣,可是還有其它的嗎?」
舍利弗尊者答說:「是還有其它也要如實知道的,就是說多聞聖弟子要如實知道老死、如實知道老死的集起、如實知道老死的息滅、如實知道老死息滅的方法。就如前面分別經所說。怎樣叫如實知道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說生的集起,就是老死的集起;生若息滅,老死就息滅,老死息滅的方法,就是指八正道,就如本經前面所說。多聞聖弟子對這老死要如實知道,乃至老死息滅的方法也都要如實知道。像這樣的聖弟子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必能具足正見,成就直見,完成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進入正法,得到正法,證悟正法。
同樣地,對于生(受生),有(未來的業報)、取(追求執取)、愛(愛欲)、受(感受)、觸(覺觸)六入處(六根)、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識(業識)、行(造作諸業)等法,乃至聖弟子對于行能如實知道,對于行的集起、行的息滅、行息滅的方法也都能如實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行呢?就是說行有叁種││身行(行爲造作)、口行(語言造作)、意行(心意的造作),像這些行都能如實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行的集起呢?就是說無明的集起,于是就有行的集起,像這樣的行集能夠如實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行滅呢?就是說無明息滅,于是行也就跟著息滅,像這樣的行滅能夠如實地知道。怎樣叫如實知道行滅的方法呢?就是指八聖道,內容就如前面所說。摩诃拘絺羅啊!這就叫聖弟子對于行能夠如實知道,對于行的集起、行的息滅、行息滅的方法也都能夠如實地知道。在我佛的正法與戒律中,具足正見,成就直見,完成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進入正法,得到正法,證悟正法。
摩诃拘絺羅尊者又問舍利弗尊者說:「確實是這樣,可是還有其它的嗎?」
舍利弗答說:「摩诃拘絺羅尊者啊!你爲何不斷地追問呢?你終不可能追究完一切的論題。如果聖弟子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清明的智慧)的話,何須再去逐求呢?」
當時,二位正士議論完畢後,便各自回到本處。
第叁四叁經解釋
1、四食:可長養有情身心之四種食。一、粗抟食││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以印度人一般食法,以手取食,故謂之抟食;又所食可分餐次段落,故叫段食。二、細觸食││即由根、境、識叁者和合而生之諸觸。對其所取之境而生喜樂等愛,可攝益心、心所,由此而長養諸根、四大。叁、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意思願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續,有強大的作用。四、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與染愛相應的識。此識執取身心,衆生的生命才能維持,人死,即是識不執取人體。
2、「雲何有漏如實知?謂叁漏」:漏,原作「病」,下例。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依「正見經」及「論」,改爲「漏」字;今查「中阿含經」中與本經相對的第二十九「大拘絺羅經」,皆作「漏」,故應改爲「漏」字才是。
3、如前分別經:指第叁叁六經分別十二支中老死之內容,或其它經中有關闡述老死的經文。
叁四四、本經敘說世尊以偈語問舍利弗,舍利弗乃善爲解說盡法數的聖者與修學者之行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說:「就如我所說的,在波羅延耶(彼岸道)經文中阿逸多所問:
『那些得到一切法的聖者,或者還需作種種修學的行者;這些人所具備的威儀與行持,請爲我詳細分別解說。』
「舍利弗啊!什麼叫做學(作種種修學的行者)呢?什麼叫做法數(已盡一切法的解脫聖者)呢?」
當時,舍利弗尊者默然不作答,第二次,第叁次追問,他也都默然不作答。
佛陀便說:「你就講說這因緣所生的現象吧!舍利弗啊!」
舍利弗回答佛陀說:「我就來講說這因緣所生的現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見因緣所生的現象,他就會對此生厭、離欲、向于滅盡。由于食集而生起時,那些比丘就會因這食而生起之故,對它生起厭嫌、離欲、向于滅盡。那食的息滅,這因緣所生的現象就會息滅,能有這樣的覺知後,那比丘便會對此産生厭嫌、離欲、向于滅盡,這就叫做修習聖道的學者。」
佛陀又說:「其次,請再講說已了解一切法相的聖者因緣所生的現象,舍利弗!」
舍利佛回答佛陀說:「我就來講說已了解一切法相的聖者因緣所生的現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見因緣所生的現象,他就會對此生厭、離欲、向于滅盡,不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那些由食集而生起的事物,如果是因緣所生的現象,那麼就是會滅盡的事物,覺知此理後,比丘會對此必滅的事物生厭、離欲、將其滅盡,不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這就是已了解一切法相的聖者。」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說的,如果比丘對這因緣生起的現象能夠生厭、離欲、滅盡,這就叫了解諸法實相的聖者了。」說完這段話後,世尊就離座,走進室內坐禅了。
這時,舍利弗尊者知道世尊已離去。過了一會兒,他告訴衆比丘說:「各位尊者!我不明白世尊開始是問我什麼,所以我保持沈默。不久,世尊又歡喜地問我,我就悟解了這樣的法義。即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來問這個義理,我也一樣能夠像這樣解說,乃至以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來解說它。」
當時,有一位比丘聽後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舍利弗尊者他做了未曾有過的奇特說法,在大衆中,他一向如獅子吼般的大聲宣說:『我對于世尊的初問,因爲全不明白,所以世尊連續叁次發問,我都保持靜默不答。不久,世尊又做歡喜的發問,我立刻就悟解了。即使世尊以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拿不同的法句、法味來問這個義理,我也都能像這樣地解說,乃至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來解說它。』」
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舍利弗比丘他確實能對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來問他這個義理時,他都能解說,乃至他也能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來加以解說。爲什麼呢?因爲舍利弗比丘已完善地進入法界中的緣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那位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叁四四經注釋:
1、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波羅延耶,意譯「彼岸道」,爲南傳小部經集之第五品。阿逸多,又作阿耆多,爲一婆羅門弟子。「阿逸多問」爲彼岸道品之第二章。
2、得諸法數:指窮究諸法或已證悟諸法之阿羅漢。
3、學:又稱「有學」,指正在修行而未解脫的行者。
4、真實,舍利弗:真實,此指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本經南傳相對經文「漢譯南傳大藏經」譯文極生澀難明,考英國巴利聖典協會英譯本此處作See you,Sariputta,that“ this has come to be”
(舍利弗!你察見到「這因緣生起的現象」嗎?)
5、「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巴利聖典協會南傳英譯本相對經文此處作“This has come to be, lord│thus by right insight he sees, as it really is; and seeing it in this way he practises revulsion from it, and that it may fade away and cease。(世尊!這因緣生起的現象,比丘藉由正確地觀照,他如實地知見了。如是察見之後,他心生厭離,于是這些現象就會逐漸消失、息滅。)
6、「彼食滅,是真實滅」:食,即食物,是長養身命的東西,佛教有所謂的四食││粗抟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但細味本經文意,此「食」字文意雙關,特別是指生起一切現象的「因緣」而言。真實,即指因緣生起的現象。全句謂那食(能生的因緣)息滅了,這真實(由因緣所生的現象)也就會息滅。
7、「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心善解脫,是法數」:…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